《马太伊案件》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2 黑白片 13本
意大利维德斯-维罗纳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弗朗契斯科·罗西 编剧:弗朗契斯科·罗西 托尼诺·盖拉 摄影:帕斯夸莱·德·桑蒂斯 主要演员:姜·马利亚·沃龙台(饰马太伊) 雷纳托·罗曼诺(饰自由党报记者)
本片获197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剧情简介】
1962年某个深夜,大雨滂沱,一架意大利双引擎喷气机在别斯卡坡失事坠毁。消防队员和救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在泥泞中搜寻着坠毁的飞机残骸和机上乘员们被烧焦了的遗骸。意大利各大报的记者先后纷纷赶来,对目击者们进行采访。目击者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先是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着看到整个天空都是红的,火苗直往上窜,就像一大堆篝火,在空中,在很远的地方往下溅落着火星。总之,所有目击者的印象是:飞机是在空中爆炸的。
这架飞机是意大利国营石油瓦斯公司(简称“爱尼”)的经理恩利科·马太伊的私人座机,除马太伊外,机上还有他的私人驾驶员贝尔图茨和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的记者马克-海尔。
爱顿饭店马太伊的办公室,马太伊的妻子失声痛哭,周围簇拥着一大群记者,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她提问和给她拍照。公司的职员恳求记者们快离开此地。
“马太伊之死”成为意大利各大报的头条新闻,电视台播放着马太伊生平事迹片断、他的演讲和活动。马太伊是意大利民族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张石油工业国有化。他在意大利南方发现了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瓦斯和油田,建立了“爱尼”公司。他坚决反对美国的石油垄断,主张建立有阿拉伯产油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新的产油国国际卡特尔,以取代殖民主义关系。他去苏联谈判,购买价格便宜的苏联石油,力求使意大利和欧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关于马太伊飞机失事的原因,官方的调查委员会认为是技术故障造成飞机坠落在地面爆炸,这与目击者们关于飞机是在空中爆炸的说法大相径庭。奇怪的是, 目击者们在受到官方调查人员采访后便改变了说法,或者就说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因为飞机在空中爆炸包含着暗害的可能性。调查不了了之,马太伊之死仍然是一个谜。
1970年,在马太伊去世八年之后,电影导演弗朗契斯科·罗西决定把马太伊案件搬上银幕,他重新组织了调查。因为官方关于技术原因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飞机坠落时没有损伤一棵树或折断一根树枝,飞机残片散落在400米外的地方。马太伊在最后一次飞往西西里前曾收到过一封恐吓信和一个警告电话,说某机场发生了暗杀事件。一些记者和作家根据自己的调查和了解撰写了有关马太伊遇害的报道和文章。罗西认为,这些情况表明,马太伊是被暗害的。
罗西在自己的试片室审查着他为拍摄影片而剪辑下来的纪录镜头,银幕上掠过一个个配有导演解说词的画面。但在拍摄过程中,罗西感觉到非常有必要了解马太伊在西西里度过的最后两天的情况,他打电话给八年前在现场采访过的米兰《时代报》记者德·马乌洛,请他亲自去调查一下,马乌洛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但他却一去不复返,1970年9月17日,电视新闻广播了马乌洛失踪的消息。马太伊案件尚未水落石出,又发生了马乌洛案件。看来马乌洛确实是发现了马太伊遇害的某些重要情况而遭到绑架的。罗西失去了助手,只得亲自出马。他来到西西里首府巴勒莫,通过广泛的接触,他不仅了解到马太伊的一些经历,而且还掌握了马太伊遇害的基本线索。
马太伊对采访他的自由党报记者说,他出身寒微,当过旅馆的侍者、床铺厂的学徒。20岁时他当上了制革厂经理,后来移居米兰,渐渐发迹。法西斯统治时期,他是意大利游击队赫赫有名的指挥员。战后,他成为天主教民主党的议员,被委派担任敌伪石油企业意大利国营石油公司(简称“阿及普”)的政府委员。他同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努力使原有的几口钻井喷出油来,从而避免了被撤销或卖给国内外私人资本的命运。“阿及普”成为马太伊随后组建的“爱尼”公司的一个分公司。
战后意大利民族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国际石油列强刮目相看,而且使马太伊成为意大利最强有力的人物。他曾自豪地对一名苏联工程师说:“关于意大利是音乐和歌曲之国的传说,早该送进历史博物馆去了。”
1960年,美国石油大亨在蒙特卡洛的巴黎饭店宴请马太伊,要求他提高油价,马太伊拒绝了。他请译员把他最喜欢的一段故事讲给美国大亨听:几条大狗正在一个大碗里吃东西,旁边有只小猫,它饿极了,也想吃一点。它刚来到碗边,就有一条大狗猛扑过来,把小猫掷出老远,小猫的脊梁骨折断了,倒下死了……马太伊说意大利充当小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马太伊对自由党报记者说,他在第三世界寻找石油,力求使各产油国石油民族化,但美国人却把他赶出来。他说如果他们把他赶出地球,他就上月球去找。他说:“我将继续同遍及世界的这种荒谬绝伦的垄断进行斗争,如果我在这场斗争中不能取得胜利,那么,那里的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因为石油是属于他们的,石油就在他们脚下。”
1962年10月26日,飞机失事前一天的清晨,马太伊的飞机在西西里岛降落后,他让驾驶员贝尔图茨把飞机停在卡塔尼亚,因为这里的人他不放心。晚上他与西西里政界人士共进晚餐,他说伊朗、阿尔及利亚、埃及,甚至西奈半岛都有他的人,他们的臂章上写的不是“联合国”,而是“爱尼”。人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马太伊到西西里产油地视察,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人们燃放鞭炮和五彩缤纷的烟火。“马太伊万岁”的欢呼声震耳欲聋。一个老太太问马太伊是否可以把她去国外谋生的儿子叫回来。马太伊回答说:“要让他回来,让所有的人都回到家乡来,都会有活干的。”人们再次向他欢呼,并请求他留下来。
飞机起飞前,马太伊邀请省长、某教授、工程师与他同机去米兰,但他们都推说有事谢绝了。只有美国《时代一生活》杂志记者马克-海尔欣然接受。上飞机时,马克-海尔对马太伊说:“人们多么爱您,甚至在我们解放意大利时也没有受到这样盛大的欢迎。”马太伊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我,只有那些穷人喜欢我。”
1970年罗西在巴勒莫从西西里议会代表米凯莱·潘台列昂内那里了解到,马太伊从卡塔尼亚起飞那一天机场上不仅没有警卫,而且连机场服务人员也换上了和机场勤务完全不相干的人。
1971年,罗西来到纽约采访法国反间谍组织首脑德·沃热里,他在他写的一本书中用一章的篇幅描写了马太伊之死。沃热里告诉罗西,法国秘密组织雇用了一个别名叫罗兰的特务,他对马太伊乘座的那种型号的飞机上的仪器了如指掌。必要时人们完全可以把他派到卡塔尼亚机场去。另外还有一个接近马太伊并受到他信任的人负责报告马太伊的行踪,沃热里不知道他的名字。
罗西来到马太伊最后停留了几小时的卡塔尼亚机场,向机场咖啡馆老板巴乌曼打听,他是否记得马太伊的私人驾驶员贝尔图茨曾被人两次叫到咖啡馆来接电话。老板说八年前的事他记不得了。罗西说在一本叫《恩利科·马太伊遇害记》的书里提到,当时机场上有一个穿宪兵军官制服和两名穿机械师制服的人,就是这三个人搞的暗害。巴乌曼怔了一下,说他什么都不知道。
1962年10月27日,卡塔尼亚机场的一个穿宪兵军官制服和两个穿工装裤的人靠近了马太伊的飞机,这时贝尔图茨被叫去听电话,一个机械技术员钻进了飞机,在里面停留了片刻。
别斯卡波。黎明。银幕上又出现了影片开头的镜头。掘土机在继续工作,周围聚满了人群,消防队员正在把飞机的残骸聚拢在一起。画外又响起了马太伊的声音:“我将继续同遍及全世界的这种荒谬绝伦的垄断进行斗争。如果我在这场斗争中不能取得胜利,那么,石油产地、石油埋藏地国家的人民将会做到这一点。”
【鉴赏】
本片导演弗朗契斯科·罗西是意大利政治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1922年出生于那不勒斯,青年时代就酷爱电影,四五十年代当过维斯康蒂,安东尼奥尼的助理导演,他十分推崇罗西里尼、德·西卡等人的创作,深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自称是这一流派的孩子。罗西在当代意大利电影导演中是最富于社会意识的一位,他的影片大多触及当代意大利重大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在创作倾向上,罗西偏爱历史人物和政治历史题材。60年代初罗西拍摄了两部重要影片:《萨尔瓦托莱·朱利亚诺》(1961,同年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控制城市的手》(1963),前者揭露西西里黑手党与意大利统治集团和美国黑社会相勾结迫害意大利进步力量的阴谋;后者谴责意大利建筑投机商埃多阿尔多勾结市政当局,在右翼政党的庇护下非法获取土地,以建造一座现代化巨型高层公寓为名,暗中牟取暴利、贪赃枉法的勾当。这两部影片奠定了罗西的纪录式戏剧结构风格的基础,创造了政治电影的一个新类型,对六七十年代的电影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太伊案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风格,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政治片,是一部最典型的“纪实风格”电影或“采访报道式”电影。它集中表现了罗西的创作风格特征:首先,它排斥传统的故事情节,以“马太伊之死”作为开端和贯串全片的悬念,通过一系列闪回再现了马太伊生前的活动,最后再以飞机失事的场面作结束;其次,本片的内容主要由一系列调查(对飞机失事原因的调查)、一系列采访(记者对马太伊的多次采访)、马太伊对国内外石油产地的一系列访问、演说、谈话等构成,因此,言语一对白成为本片的主要叙事手段,主题思想主要靠对白来表达,剧情也完全是由对白连贯起来的;第三,本片的剪辑非常自由灵活,富于动势感,一个事件往往被分割成许多片断,穿插在其他事件中,造成不断的时空转换、倒错和跳跃,变幻倏忽,紧凑有力,给人以紧张强烈的节奏感,这就弥补了对白过多容易显得冗长沉闷的不足;第四,本片把“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即把剧中人对剧中证人的调查和采访与导演罗西为拍摄本片而对有关的真实证人的调查和采访结合起来。罗西本人曾多次在影片中出现,这是六七十年代蔚然成风的把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运用于电影的突出例子,目的是为了打断剧情,使观众保持清醒,不在情感上过多卷入,便于进行思考和分析。罗西曾说过:“观众应当参加我的分析,因为他们能和我一样理解或者比我理解得更好。”第五,本片没有明确的结论,而只是向观众提供了一些史料和假设,让观众去思考。尽管罗西倾向于让观众得出暗害的结论,但是他并没有提供出确凿的证据,因为历史本身也没有提供这种证据;第六,影片放弃了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但却鲜明地勾勒出了一位民族石油工业巨子的正面形象。著名意大利演员姜·马利亚·沃龙台成功地创造了这个角色:正直、无私、无畏,毕生为意大利民族利益,为第三世界产油国的利益而奉献。本片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新颖的艺术形式而受到了国际电影界的赞誉。如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认为,罗西“给新现实主义带来了新的涵义”,称他为“60年代后最杰出的意大利导演”。
罗西在70年代拍摄的影片如《幸运的卢恰诺》(1973)、《高贵的尸体》(1976)等,仍然重视影片的纪实性、分析性和政论性,而忽视影片的情节性、故事性和观赏性,重视哲理思辨,轻视美感享受,从而失去了广大电影观众。1981年他拍摄的《三兄弟》尽管仍然恪守着他的美学信条和风格特征,但同时已注意到加强影片的观赏性,力求把抒情与诗意结合起来,片中出现了优美的幻觉和回忆镜头。1983年,他成功地把比才的歌剧《卡门》搬上了银幕,在该年同时拍摄的三部《卡门》中名列前茅。1987年,罗西根据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拍摄了《死亡纪事》一片,这部影片表明罗西已完全背离了他以往的创作路子,充满政治激情和批判精神的政治片已被缠绵悱恻、赚人眼泪的情节片所取代了。世界性的电影危机正在迫使一些电影艺术大师改变自己的创作肖像。
上一篇:《飞越疯人院》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高空》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