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9 彩色片 123分钟
法国莱加内影片公司/阿尔及利亚O.N.C.I.C.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编剧: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乔治·桑普兰(根据希腊作家瓦西里·瓦西里科斯的小说改编) 摄影:拉乌尔·谷塔尔 主要演员:伊夫·蒙当(饰Z)让-路易·泰迪尼昂(饰预审法官) 雅克·佩兰(饰记者)
本片获196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最佳剪辑两项奥斯卡金像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外国影片金球奖,全美影评家联合会最佳影片奖
【剧情简介】
地中海某国。反对派国会议员、民族和平运动主席、奥林匹克冠军、医学博士Z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和大学生的拥护。他准备在由律师和自由战士组织的反核集会上讲演,强烈要求拆除设在本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当局对此举恨之入骨。为破坏这次集会,宪兵队的要员们专门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宪兵队将军兼内政部长作了具体行动部署。
集会即将开始之前,已收取了定金的剧场老板迫于压力反悔了出租协议。另一家老板也不得不按照警方的训令加以推辞。万般无奈,组织者们只好接受警察局长的建议,把会场临时改在一个只能容纳二三百人的职工联合会的小会场举行,并经警方批准,在窗口和树上挂上喇叭,以使三四千名与会者能在会场外的广场上听到。然而,广场上被警方收买的众多捣乱分子混杂在人群中,不断骚扰着广场上的秩序。
Z一来到北方的这座城市,就从朋友那里得知有人要谋害他的消息,可他并不在意,认为过去就有过这类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不再是政敌的恫吓,而是他们的坚决行动。Z在朋友们的陪同下离开下榻的旅馆,镇定自若地朝被歹徒包围了的会场走去。正当他们穿过有大批警察“维护秩序”的广场时,Z突然遭到从暗中窜出的几个暴徒的袭击,顿时,他头昏眼花。朋友们搀扶着他艰难地来到拥挤的小会场,他忍着头部的剧烈疼痛开始讲演。
Z在讲演时,身着便装的宪兵队将军、上校兼警察局长和少校时而躲在一辆吉普车里,时而站在由警察组成的人墙后面窥视着广场上的动静。Z的每句话都深深刺痛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们坐立不安。
Z作完讲演走出会场时,知道事态严重,恰巧看到对面人行道上的将军和上校,便想和他们谈谈。他边喊边朝他们走去。突然,一辆三轮货车风驰电掣地朝Z横冲直撞过来,车上的一个打手用木棍猛击Z的头部,刹那间,他像遭雷击似地跪倒在地,不省人事。三轮货车随即在夜幕中全速逃离。将军和上校业已消失,那些奉命行事的警察面对此情此景仍像木头人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支持并一直暗暗保护着Z的泥水匠则奋不顾身地跳上货车车厢,与凶手瓦戈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当他把瓦戈推下车后,司机亚戈来了个急刹车,泥水匠被抛到马路上。随后,亚戈又抡起橡皮棍毒打他。一个路过此地的警察发现后,将亚戈带到了警察局。
Z由于伤势过重,被送进医院不久就去世了。事后,宪兵队将军和警察局长等人立刻扬言这是一场车祸。可是Z派和一些报纸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强烈要求立案调查。
为应付舆论,政府当局委派了一名职低位卑的年轻预审法官来审理此案,打算让他完全按照官方的授意尽快写出“车祸致死”的报告,以搪塞了事。但他们没有料到,这位外表冷漠的法官竟然不畏威胁利诱,对案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他首先要求医生解剖尸体,结论是死者被棍棒自上而下的重击致死。接着,他进一步调查了出事现场的具体情况,了解了Z的历史,并根据一个个证人和一个机智多谋、热心此案的记者所提供的真凭实据与现场照片,终于搞清了这是一起经过精心策划的谋杀案。杀人主谋系宪兵队将军和上校等人,杀害Z的两个凶手是他们用重金收买的。凶手及那天参加反集会的大部分示威者都属于“克劳克”极右翼秘密组织,即基督教保皇党党徒。警察局和该组织关系密切,经常把他们当助手使用。
真相被揭出后,政府顾问、国家总检察长出面干预。他先是指责法官诋毁警察局和法庭,损坏国家的声誉,接着又劝他不要一意孤行,最后给他留下政府和宫廷的三条训令:第一,对两个罪犯可以秉公审理;第二,不得指控警察当局,因为这不属于法庭权限范围,可由警察局内部自行处理;第三,应对集会的组织者提出控告。他们用扩音器播讲带有挑衅性的演说,应对造成暴力的气氛负道义上的责任。
然而,年轻的法官不畏淫威,更不去趋炎附势,而是根据确凿的证据毅然决然地控告胸前挂满勋章、气焰嚣张的将军、上校和少校犯有蓄意行凶杀人和滥用职权罪。杀人凶手亚戈和瓦戈分别被判处11年和8年徒刑。
此间,Z所在的政党一度掌权,扬眉吐气一时。
可没过多久,军人集团政变成功,大权在握,他们更为所欲为,大肆排除异己。结果,原诉讼被撤销,四名被指控的高级军官官复原职,两个凶手提前释放,几个证人离奇死去,预审法官被撤职,积极报道真相的记者被捕入狱,Z的秘书被流放到西印度群岛……
军事当局还宣布禁令:不准留长发、穿超短裙、罢工;亚里士多德、萨特、托尔斯泰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被列为禁书;新闻自由、现代音乐、民间音乐、现代数学等等也都在禁止之列。
【鉴赏】
《Z》是政治电影的一部代表作。“政治电影”一词即发端于这部影片的问世。由于此片一推出就震动了国际影坛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这不仅使科斯塔-加夫拉斯一举成名,而且推动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兴起了一股政治电影的热潮。当然,这股热潮的兴起与动荡的国际形势及各国国内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政治电影并不是一个流派,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席卷西方影坛的具有明显政治性质的创作倾向而言,这类影片主要包括那些表现当代或历史上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的故事片以及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揭露当代某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故事片。由于影片创作者的世界观各异,这类影片也并不都是严肃进步的,也有不少是极左的或反动的。至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在法国兴起的由各战斗团体摄制的带有纪录性质的宣传鼓动片则被称为“战斗电影”,它虽然也可以划入政治电影的范畴,但由于这类影片是在非商业系统发行,且艺术质量较差,所以并没有起到多大影响。
《Z》所以能取得轰动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敢于揭露当代国际政治丑闻,鞭挞统治集团的暴虐行径。揭露一般社会问题的影片早已有之,但揭露当代重大政治事件,且矛头直指统治阶级的却属《Z》首创。这部被誉为“法国第一部真实的政治电影”的影片是以1963年5月22日希腊统一民主左翼党议员戈里奥斯·兰布拉基斯被右翼军人势力杀害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同时它也影射式地反映了1967年希腊“黑色上校团”执政前后各派政治力量间的复杂斗争。影片通过对军人集团秘密策划谋杀、付诸行动到插手审判、干预法庭乃至他们发动政变后,推翻原判,把有罪的定为无罪,无罪的判为有罪这一过程的详尽描述,及他们发布的那些禁令,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军人政府的法西斯野蛮行径。
当兰布拉基斯事件正引起希腊乃至世界上许多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慨,当这样残暴的法西斯政府仍在台上实行强权政治的时候,加夫拉斯敢于毫不含糊地把事件真相公诸银幕,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暴虐的统治集团,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影片之所以没有采用真名实姓,而用“Z”(Z在希腊文中有“仍然活着”的意思)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并以“地中海某国”代替希腊,是因为编导考虑到刚刚上台不久的希腊军政府会以种种借口将其扼杀,但他们又不甘示弱,便在影片开头打上这样的字幕:“此片故事如与任何真人真事相似,决非巧合,而是有意为之。”不出所料,影片问世后,在希腊马上遭到禁映。不过,希腊当局却无法干涉它在其他国家的上映权。
其次,此片开创了纪实与虚构浑然一体的叙事风格,以侦探片的形式来表现真实政治事件。加夫拉斯的影片颇注重大众性,时刻不忘观众的欣赏需要。为保持这桩严肃的政治事件的高度真实性与可信性,又考虑到适应观众的观赏心理,加夫拉斯巧妙地把纪实与虚构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侦探片风格,即以侦探片的形式来叙述真实政治事件。影片首先制造了车祸这个悬念,然后通过法官进行的一系列调查使情节逐渐深化。随着证人提供的一条条线索,影片出现了一系列回忆镜头。由于证人不断遭到暗算,情节不断跌宕起伏。一个记者的现场采访报导贯穿影片始终,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最后,真相大白,四个高级官员受到指控,他们的拙劣表演又使影片从严肃的气氛转入了一个闹剧的高潮。在这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导演又提出了一个个令观众深思的政治问题。加夫拉斯首倡的这种政治侦探片风格,不但赢得了观众,而且还被许多导演纷纷仿效。
强大的演员阵容是此片的又一特点。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尤其是在新浪潮时期,以“作者论”占居优势,导演主宰一切,演员很少起到应有的作用。像好莱坞电影中明星荟萃的情况更属罕见。在本片中,加夫拉斯启用来扮演主要角色的均为法国一流演员,他们对观众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的杰出表演大为影片增色。
加夫拉斯是个原籍希腊的法国导演,他之所以敢于拍出《Z》这样一部鞭挞军人政府的影片是有其原因的。他1933年出生在雅典,10岁时,曾因他的伙伴和他开玩笑在他帽子上画了镰刀和斧头而在街上吃了警察的一顿棍棒。18岁时,他又因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抵抗德国占领运动而被拒于雅典大学的门外,甚至连获得一张驾驶执照的资格都没有。面对冷酷的现实,他只好在1952年告别故土父老到巴黎索尔本大学攻读文学。之后,他又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深造,并从此干起了导演工作。1967年4月加夫拉斯在去雅典探望父母的途中阅读了希腊青年作家瓦西里科斯写的揭露兰布拉基斯事件的小说后,义愤填膺,决定立即把它搬上银幕。
加夫拉斯是擅长拍政治片的导演,继《Z》之后,他又根据国际、国内各种真实事件拍出了一批颇有影响而又引起很大争议的政治片。
《招供》(1970)是根据逃到西方的捷克前副外长阿图尔·朗登的回忆录改编的。影片描述这位早在30年代就参加革命的政治家如何在纯属捏造的斯兰斯基叛国案中被秘密绑架,因拒不认罪而受尽折磨,最后由于身心疲惫和家属遭受死亡威胁不得不“招供”自己是“叛徒”,直到苏共二十大后才获释。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后,他逃离国境。这部影片一直受到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影评界的攻击。
《戒严》(1973)是以1970年乌拉圭城市游击队绑架和审讯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官员(实际上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安插在乌拉圭政府内的“警察顾问”)的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桑托尔是美国国际警署的教官,他前来乌拉圭是为了协助当地警察和右翼组织镇压革命。城市游击队的领导人在警察的一次大搜捕中被捕,游击队就把他们绑架的桑托尔作为人质要求政府释放在押的150名政治犯,当他们的最后通牒未被理睬时,便在一辆废弃的汽车里处死了桑托尔。当盖着美国国旗的桑托尔的棺材被送往机场时,另一架载着接替者的飞机已在机场降落。这部影片由于揭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拉美的颠覆活动而在美国被禁止上映。
《特殊法庭》(1975)涉及的是法国沦陷时期,维琪政府与纳粹合作杀害法共地下工作者的真实事件。影片表现1941年一个纳粹军官在巴黎地铁被一个共产党人杀死。在德军的威胁下,软弱的维琪政府当晚颁发紧急法令,授权内政部长组织“特殊法庭”审讯被无辜拘捕的六个法共党员,并将其中三人送上了绞架。该片获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失踪》(1982)则表现美国参与智利军事政变的情况。影片通过一位美国记者在政变期间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政变集团滥杀无辜的残暴行径。他们竟无视国际法,对外国公民也极尽侮辱、迫害之能事。这位美国记者由于报导了事变真相而身陷囹圄,由于进步人士的救援才免遭枪决。影片展示了中央情报局人员的一系列活动,明确无误地点明他们就是这场为推翻亲苏的阿连德政府的军事政变的幕后策划者。片末美国参议员对这位记者所说的一席话,更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片获同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加夫拉斯推出这一系列政治片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唤起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意识到在我们这个政治化的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同时,我也提出问题,揭露事实真相,以便让观众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上一篇:《2001年:太空遨游》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一个和八个》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