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8 彩色片(部分段落为黑白片) 112分钟
英国纪念企业公司摄制
导演:林赛·安德森 编剧:戴维·谢文(根据谢文和约翰·豪利特合著的剧本《挞伐者》改编) 摄影:米洛斯拉夫·翁德里塞克主要演员:马尔科姆·麦克道尔(饰米克·特拉弗斯) 戴维·伍德(饰约翰尼) 理查德·沃里克(饰华莱士) 克丽斯婷·努南(饰女友)
本片获196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剧情简介】
在英国的一所寄宿公学,新的学年又开始了。学生们松弛了一个假期的神经,经过一阵短暂的喧闹,立即又绷紧了。新生朱特进校伊始就发觉该校校规极其繁缛刻板,老师的态度也非常严厉。开学第一天校长就宣布,由于上学期纪律松懈,有损学校声誉,本学期必须严加整饬,全体同学必须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学校的清规戒律的确够多的了:学生对督导员和老师必须绝对服从;上课、做礼拜自不待说,即便进餐、睡觉也必须统一行动;卫生检查定期进行;晚上不在校要有证明;查铺后半分钟必须熄灯;还有不准蓄长发、留胡须,不准抽烟、喝酒……督导员们身穿饰有特殊花纹的背心、手持笞杖在校园内无处不在,学生动辄得咎,轻则遭到训斥,重则惩以各种各样的体罚。学生们个个呆若木鸡,行动机械划一。然而只要校方人员一不在场,这种“遵纪守法”的假象便立即崩解,学生们原形毕露,干出种种出格的坏事。不仅如此,在这表面的“井然有序”后面还有更黑暗的一面。学校里等级森严。督导员们特权最多,他们可以任意惩罚学生,还可以享受学生的服侍:他们各有固定的学生为其烧咖啡,做早点,刮胡子。教师们也要受督导员的监督,一位新来的教师外出晚归,便受到处罚;但他们对学生又同样拥有特权。学生中高年级生又可随意凌虐低年级生。低年级生处于最低层,只能默默忍受这多重的欺压,他们除了要服侍督导员和老师,还经常遭到高年级生的讥讽捉弄(拜尔斯就被两学生倒提着把头塞进抽水马桶)。除此之外,他们还得学会讲学生黑话,听不懂就要挨打;晚上熄灯后,他们还要被拉去陪高年级生睡觉。那些道貌岸然的督导员和教师背地里也常常卸下伪善的假面具。督导长朗特里和督导员们大谈各种男孩的魅力,督导员登森在学生菲利普为他刮胡子时流露出一副好色的眼神。牧师体罚朱特时使劲拧其乳头;他在听学生斯蒂芬的忏悔时,一个劲儿地盘问他的“肮脏思想”。老师们上课也犹如和尚撞钟。铃响了半天,历史教师才骑着自行车、哼着小调进入教室。学生为他放好车,他漫不经心地把假期作业扔还给学生,而且还弄丢了几份。他讲课信口开河,记不清的地方就问学生,不少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另一位拉丁语教师念课文遇到生字,便叫学生查字典……
高年级生米克·特拉弗斯、约翰尼和华莱士三人是全校有名的捣乱分子,常以一些出格行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一天,三人躲在一间屋里抽烟喝酒,被督导员发现,第二天便被罚冲冷水浴,为首的特拉弗斯更是长时间不许离开冷水喷头。学校命令全体学生去为其橄榄球队助威,特拉弗斯带着约翰尼溜到街上。他俩在某车行偷了一辆摩托车,开到郊区过车瘾。在一家空寂无人的咖啡店,他俩遇到一位年轻漂亮而又野性十足的女招待。特拉弗斯和她一拍即合,两人嬉笑打闹,滚在地上装老虎,很快成了朋友,于是三人又一起乘车兜风……校方决定严惩这三个害群之马,他们被轮流叫进练身房,朗特里用笞杖狠狠抽打他们。特拉弗斯由于声言看不惯他们的虚伪和对低年级生的剥削, 自然又受到特殊“礼遇”。打完后朗特里还假惺惺地伸出了手,特拉弗斯强忍着伤痛和眼泪,边握手边说:“谢谢您的帮助。”
特拉弗斯对这一切再也无法忍受,他偷偷练习着射击,并把约翰尼和华莱士叫到一起,三人割破手掌,握手起誓,决心向这令人窒息的制度宣战。军训期开始了,学生拉队到野外演习。一次射击演习结束后,三人开枪打穿了饮水桶。牧师上前制止,特拉弗斯用练习弹向他射击,并举枪向倒地的牧师刺去……牧师虽未受伤,但三人又因触犯校规而被罚清扫垃圾废物。在清理大礼堂的地下室时,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学校军训用的成箱枪支弹药。三人开始进行周密准备,特拉弗斯的女友和华莱士的同性恋仰慕者菲利普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校庆日到了,不少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也作为老校友或贵宾前来参加这一著名公学的盛典。战功赫赫的老校友登森将军登台演讲,他表示很高兴看到英国的光荣传统在本校得以发扬光大,传统是英国力量的泉源,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全校师生一定要为维护传统而战,要讲纪律、讲服从、讲忠诚……就在他滔滔不绝地大讲纪律和服从时,他的脚下开始冒烟了。主席台上的烟雾越来越浓,名流显贵们开始骚动起来,终于惊恐万分地纷纷逃往室外。会议厅对面的屋顶上,五位讨伐者举起了手中枪,子弹带着仇恨的火焰射向狼狈逃命的权贵们。将军和主教开始组织抵抗,校长走到中间要求双方停火, 口中连呼:“相信我!”一颗子弹送他上了西天。特拉弗斯端起机枪不停地扫射着,渐渐地那喷火的枪口对准了摄影机,对准了观众,轰然一声银幕一片漆黑。俄顷,黑暗中出现了《假如……》的片头。
【鉴赏】
就像银幕上的扫射不会伤害观众一样,影片中的枪击也是出自造反者们的想象。林赛·安德森从拉迪亚德·基普林的名诗中借用了《假如……》这个标题用在此处的确十分贴切。“假如”两字虽然表明这个结局不是真实的,但如果权势者死抱旧制度不思改革,那这“假如……”后面的一串黑点就会变成射向他们的真正的子弹。
本片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英国公学的种种黑暗不合理的现象。编剧谢文和豪利特以及导演安德森都是公学的毕业生(本片的大部分实景都是在安德森的母校拍摄的),他们非常熟悉影片中的学校生活,甚至很多事情就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见闻。正因为他们从这个营垒中来,所以深知其弊端,他们反戈一击就能深中要害。影片首先大加挞伐的是这种令人窒息的育人制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传统的标准英国人”,校方制定了一整套的陈规陋习并冷酷地强制执行,相反,课堂里的教育却徒具形式。这种压抑人性的制度最后造就的是一批畸形儿:低能、虚伪、以强凌弱、搞同性恋。其次,影片猛烈鞭笞了校园里森严的等级制,上层的督导员拥有种种特权,而处于最低层的低年级生只能忍受种种非人的折磨。除此之外,影片对维护“道统”的校长、督导员、牧师等的伪善面貌也予以深刻的揭露。
特拉弗斯(法文原意为“怪癖”)这些校园逆子就是对学校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满才起来造反的。人性在权势的重压下可以产生畸变(如影片中公学这个男性世界里的同性恋),也可产生反弹(如特拉弗斯们),编导者赞赏的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造反者的代表人物特拉弗斯在最终拿起武器前,其反抗行为也有个发展过程。影片一开始,特拉弗斯假期归来进校门时脸上捂着一条长围巾,一俟其入室独处揭开围巾,便露出一撮小胡子。他最初仅以这种方式发泄他的不满。后来他又抽烟喝酒,溜到校外放浪形骸。及至被鞭打后,他表面看来妥协了,但内心里更加凝聚起仇恨,最后终于歃血为盟,拉起伙伴造反了。这结尾的一段和法国名片、让·维果的《操行零分》(1933)有异曲同工之妙。安德森就表示他拍片前曾反复看过该片。
然而如果仅仅把本片看成是在猛烈抨击英国的教育制度,那就有悖编导者的原意了。安德森一再表明,学校只是个隐喻,实际上它是整个英国社会的缩影。僵化、守旧、阶级壁垒森严的英国社会到了60年代已是千疮百孔、难以为继了,整个社会结构和道德体系都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嘎然作响。不少思想开放的英国有识之士都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向旧体制宣战,为促进社会变革而斗争。特拉弗斯们的叛逆形象就寄托了人们的这种愿望。影片中的这几个人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原剧本写于1960年,当时正值“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盛期,然而却无人愿把它拍成电影。直到60年代中期,英国国内外的形势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才有人看中了它。此后经安德森和谢文大力修改,剧本于1967年最后定稿,定稿后的人物形象顺应了时代的最新发展。我们知道,跨入60年代后西方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分化的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不少青年人对既存秩序日益感到不满,发出了反体制的呐喊。这股潮流到60年代后期达到了高潮,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然而这股潮流的思想基础却是五花八门的,这其中有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片中的几个叛逆人物,左右其思想的主要是存在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们反对一切束缚、反对任何权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影片这个特定环境中,他们就是要反对压制他们的校方,反对校方所代表的既存秩序。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他们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武装造反。有的影评家认为这其中有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无论其动机如何,他们毕竟以最鲜明的态度向英国的既存秩序和权势者宣战了,这样强烈的战斗性在英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它引起了人们的思想震动。然而英国毕竟是个传统影响根深蒂固的保守社会,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对本片的战斗性酣畅淋漓叫好,但观众的反应并不很强烈。反倒是在法国,本片受到了热烈欢迎。西方反体制的潮流在法国声势最大,1968年爆发的“五月风暴”更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本片的造反精神,法国人最能领会,为此,他们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授予本片以金棕榈奖。
安德森在英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虽然作品不多,但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是50年代“自由电影”运动的主将。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这一运动都有巨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自由电影”运动的几位战友又一起发起了“英国新电影”(即“社会写实电影”)运动(他执导的《如此运动生涯》(1963)是这一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对英国电影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60年代中后期,他的战友纷纷转拍商业片,而他仍不改“社会批判”的初衷,拍摄了本片。他1982年又执导了一部社会讽刺片《不列颠医院》,其社会批判精神与本片一脉相承。他把80年代的英国社会比喻成一个急待整治的医院。颇能说明问题的是他这后一部影片依然在本国受到冷遇,而在法国受到欢迎。
本片还值得一提的是它对待“性”的态度。性解放是西方60年代反体制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压抑和性变态也是本片反映权势者对人性加以压制和摧残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同性恋在公学这个男人世界里是种普遍现象,每当晚上熄灯后,宿舍床上躺着的人就会进行重新组合,它同时也是弱小同学被迫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那些人面兽心的督导员和牧师在这方面也不干净。学生菲利普最后参与造反,其动力也是同性恋:一次华莱士在健身房锻炼,菲利普就在远处贪婪地注视着他,后来两人合抽一支烟,再往后两人出现在一张床上。影片还有一个场景是影评家经常提及的:宿舍管理人的妻子在学生们外出军训后,赤身露体地在空荡荡的宿舍里行走,触摸着学生的衣物。这既是一种性变态的表现,也被认为是一组幻想镜头。特拉弗斯在咖啡馆初次与女友相遇,两人尽情嬉闹,在地上滚成一团,装老虎咬人,头一个镜头两人穿着衣服,第二个镜头便赤身滚在一起。这场戏有着重要含义,它暗示两人追求本原的爱,像野兽那样让本性自然地流露,不受任何人为规定的束缚,要超越文明,返朴归真。这是他们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也为他们后来并肩反权势、反压制的造反行动留下了伏笔。
本片的导演手法也很有特色。安德森是布莱希特的景仰者,他采用布莱希特式的手法,把影片分成八“章”,每章都冠以标题,点明这段戏的主题,以这种形式制造“间离效果”。为达同样目的,他还在彩色片中穿插一些黑白片段。不过有的影评家指出,他的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黑白片段。对此安德森承认有时是为了省钱,因为经费只有25万英镑。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些超现实镜头的运用。安德森在本片中将现实和幻想段落完全置于同一层次,不用任何手段将两者加以区别。具体来说,影片的前半部分非常写实,几乎就像纪录片似的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摄录下来。到了后半部分,尤其是宿舍管理人的妻子在宿舍裸体行走后,超现实的镜头便不时夹杂在现实事件的镜头中。如军训时特拉弗斯端起刺刀向牧师刺去,牧师却毫未受伤;校长拉开办公桌的抽屉,牧师赫然躺在里面,校长要三人向他道歉。及至影片的结尾处,整个一大段落竟全部是幻想镜头……安德森不承认这些是超现实镜头,他认为这是一种“诗意的自然主义”。的确,这些场景都是非常忠实于作者的思绪的,很多段落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幻想,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现实:全由你的理解而定。
上一篇:《似水流年》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克莱默夫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