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嬷嬷约安娜》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1 黑白片 110分钟
波兰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耶日·卡瓦列罗维奇 编剧:康维斯基(根据雅罗斯拉夫·伊瓦什凯维奇的短篇小说改编) 摄影:耶日·沃依西克 主要演员:柳采娜·维尼茨卡(饰约安娜嬷嬷) 梅·沃伊特(饰苏林神甫)
本片获196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法国电影学院水晶星奖,波兰电影评论奖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7世纪波兰王国边远地区一座修道院里。那里的修女们都像着了魔,尤以院长约安娜为最,她常因鬼魂附体而放浪形骸。
神甫约瑟夫·苏林带着随从尤列和卡楚克来修道院驱魔,到达小镇后,在一家小店休息就餐。修道院的勤杂工奥德林赶来迎接苏林,据他说,到这里来驱魔的先后已有4个神甫,苏林是第5个了。那4个神甫中有个名叫加尼斯的被当成巫师架上火刑柱活活烧死。在他未死前,修女们有时脱光身子在院子里奔跑,还喊叫着:“加尼斯,加尼斯!”
苏林到了修道院,布里姆神甫向他表示不相信加尼斯是巫师,但此人年轻、潇洒,抗不住诱惑,是那些修女把他毁了。如今一旦加尼斯的鬼魂在修道院出现,修女们就像发了疯似的,说些不堪入耳的话,甚至当着教徒们的面也大声叫嚷。她们还自欺欺人地说,凡看见魔鬼的人,就会更加信仰天主。
由于院长约安娜嬷嬷中魔最深,就由苏林神甫负责单独给她驱魔。约安娜告诉苏林,如果能赶走她身上的恶魔,那么别的修女也会解除痛苦,因为她们的痛苦是缘她而起的。她自叙她身上有贝蒙、巴盖姆、依萨克隆恩、克利索、阿蒙、阿斯马都兹、莱维坦、柴巴利什卡等8个魔鬼。约安娜还直言相告,加尼斯是为她而烧死的:“他站在我床边,长长的头发一直披到肩上,他弯下身来抚摸我。谁也不会知道他是怎样伤害我、摧残我的。”她请求苏林神甫保护她,而当她一退出房间,却大声叫道:“别以为那么容易就能从我肉体上把魔鬼赶出去!”她边喊边抽搐着倒在地上乱滚。苏林念了8个魔鬼的名字,喝令它们退出,约安娜却撩起裙子,蹬了他一脚,并在墙上留下一个黑手印。此时,众修女在院内欢呼起来:“得救了,得救了!”
苏林神甫为了给自己壮胆,把自己关在屋里念拉丁经文,并声称他是奉上帝之命来这里与魔鬼战斗,他来自光明的王国,是善的代表;而魔鬼则来自黑暗的王国,是恶的化身。
驱魔的场面十分庄严隆重。祭坛前站着4个神甫。当苏林和布里姆走进祭坛时,拉克当修斯神甫向众修女洒圣水,修女们却惊叫不已,四处躲闪。拉克当修斯念着8个魔鬼的名字,要约安娜回答他,是哪一个魔鬼附在她身上,并命它从约安娜的肉体上退出去时,约安娜回答道:“我是柴巴利什卡,还有巴盖姆在我小肚里,克利索在头里,阿斯马都兹在……”说着说着就纵声大笑。又说:“我不是约安娜,我叫克利索!……”看到约安娜又是胡言乱语,又是呻吟倒地的疯魔状,神甫们决定把她捆在凳子上,叫她认罪。不料她挣脱了绳索,大叫大喊,诅咒在天的圣父、圣子、圣灵和圣母玛丽亚,诅咒整个天国。这时候,众修女也都跟着欢呼。
驱魔活动以失败告终。苏林神甫用皮鞭鞭挞自己,祈祷神灵保佑他,不要落在魔鬼手里。他又要求约安娜和他一起跪到祭坛前,跟着他念拉丁经文,这段经文的大意是:“爱能驱逐恶。让你自己充满了爱,就有可能以爱去换取爱。”孰不知这经文又使约安娜发作起来,撕裂衣服,向外奔跑。走廊里的众修女见状,再次欢呼雀跃,大叫“得救了!得救了!”
在修道院顶楼的小屋里,苏林劝说约安娜抛掉自满,因这自满成了她罪恶的渊源。约安娜说自己不过是天主的一名奴仆,是个在这凄凉的修道院里敬奉上帝的修道嬷嬷。她问苏林:“这8个魔鬼附身,难道是我的过失?”“假如魔鬼离开我而附在你身上又当如何?”苏林无法作答,他唯有要求约安娜和他一起自我鞭挞,连连哀求上帝怜悯他这有罪的灵魂。约安娜又被魔鬼翻腾起来,她动手拉苏林,苏林挣扎,令她放手,告诫她:“你自己成了魔鬼了。”约安娜由于被拒绝而倒地哭泣。
犹太青年拉比对魔鬼和天使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苏林不明白什么是魔鬼。也许并没有魔鬼,只是缺少天使。他问苏林,你所谓的魔鬼,它住在哪里?来自何方?是谁创造的?苏林说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拉比又问,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罪恶?死亡?战争和疾病?约安娜的称号叫天使,她对天使了解吗?既然天使是天主派来的,没有天主的旨意魔鬼不能占据人的灵魂,只有当人对魔鬼有了强烈的依恋时,魔鬼才能占据他的灵魂。拉比还告诫苏林,附在他身上的魔鬼已经活在他心里了,如果他想探求魔鬼的底细,就让它进入他的灵魂。
苏林叫人做了一道栅栏,把约安娜和他隔开。这次不是给她驱魔,而是向她表白:“我同你手拉手从人间的边缘跨越过来,我从遥远的地方一直在召唤你。我挑选了你,并没有抛弃你,不要害怕,因为我和你同在。”苏林表示要拯救约安娜。约安娜坦白承认,她对魔鬼有一种爱好,为此而感到快乐。她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自豪,因为魔鬼折磨她比任何人都厉害。她认为,如果苏林只是要使她安静下来,过着其它嬷嬷那样刻板的生活,从早到晚祈祷,成年累月吃油浸豆,她不要这样所谓的拯救。如果不能成圣,倒不如做个罪人,宁愿敞开灵魂,让魔鬼们进来。约安娜要求苏林使她成圣。面对这现实的难题,苏林只有再次败退。
布里姆神甫劝苏林赶快离开修道院,回到密室念经文,魔鬼自会离开他的肉体和灵魂。但此时的苏林却说他愿意让魔鬼留在他身上,否则它就会去占据约安娜的肉体和灵魂,说着说着,他竟踉跄倒地。看来,他也已中魔不轻。
修道院的驱魔活动招来好多看热闹的外地人,其中有个叫恰谢夫斯基的,是第二次来到这小镇,他实际是为玛戈斯塔嬷嬷而来的。玛戈斯塔自称是唯一没有着魔的人,她说大概是因为自己心肠太硬、长得也不漂亮的缘故。恰谢夫斯基教她唱小调,和她一起跳舞,并在小店里一起过了夜。
苏林也来到小店,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祈求魔鬼不要再去找约安娜,让她自由,让她成圣。他还祈求魔鬼不要驱使他去干“那个”。在这种半疯魔状态中,他手执斧子来到马厩杀死了他的随从尤列和卡楚克。他对玛戈斯塔说,他们是无辜的,他们升天了,而他自己却将永远落在魔鬼手里。他托玛戈斯塔回修道院转告约安娜:“这是为了拯救她,为了让魔鬼跟我在一起,不让它们去找她的麻烦。”并叮咛她千万别忘了说“这是由于爱……”
玛戈斯塔回到修道院,在顶楼栅栏处,遇见约安娜,俩人抱头痛哭。这时教堂的钟声又敲响了。整个画面被一口大钟所占满,这用来指引森林中迷路人的钟声逐渐化成啜泣声。
【鉴赏】
在电影发展的各个阶段,揭露宗教压制人性的影片历有出现。但以作为神职人员的嬷嬷和神甫现身说法并采取近乎荒诞的表现形式则不多见。本片摄制于60年代初,当时波兰国内的政治生活状况,使观众感受到此片不仅涉及反对宗教压迫,而且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编导把反对束缚人性,反对思想禁锢的主题贯穿在17世纪一座修道院修女们的故事里,使影片在揭露宗教压迫的同时,引导观众去作现实政治方面的思考。
卡瓦列罗维奇说过:“在《天使嬷嬷约安娜》一片中,我力图扩大电影叙事方法的可能性,即不必一语道破,只需通过隐喻来表达。必须让观众发挥想象力,动脑筋去猜透影片的涵义。”本片叙事的特点是迫使观众沿着苏林神甫一连串的行动,去窥视修道院里的秘密以及各个人物,再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叙事中的空白部分。
苏林进入修道院以前,对约安娜和修女们中魔的严重情况已有所闻,他有什么高明的法术为她们驱魔?观众只能拭目以待。他堂而皇之地进了修道院,想必他对自己的法力满怀信心,他在观众心目中是个敬畏上帝的虔诚的神甫。
展现在银幕上的约安娜和众嬷嬷的中魔现象,分别通过观众、修女们、苏林神甫这三个视角加以表现:一、观众观察苏林和约安娜及修女们;二、约安娜和修女们观察苏林;三、苏林观察约安娜和修女们。这以后的每场戏,基本上都通过这三个视角的变换来表现,采用最多的是观众亦即在作壁上观者的视角。这是导演有意为观众设计的感受席,也是促使其发挥想象力的创作席,又是最终使其作出应有结论的裁判席。
苏林为驱魔初次接触约安娜失败后,关起门来自己念经文,祈求神灵给他增加力量。可见他已经感到自己的力量已不如魔鬼,虽然他声明他是奉上帝之命而来,是善的代表。但这种声明不过如一个胆小的人夜间走在林中小路上,由于恐惧而大声喊叫给自己壮胆一样。同时,观众不由得会在心里反复自问:这魔鬼到底是什么?联想到约安娜曾撩起裙子用脚去蹬苏林的动作,以及苏林以关门念经来增强抗拒力的事实,人们不难领会到,这个魔鬼其实不过是人的七情六欲而已。然而在那个年代,对于处于严格的宗教戒律约制下的神职人员来说,这是绝对被禁止的。
约安娜的“中魔”,是她决心冲破宗教枷锁所采取的一种斗争方式,其行动大胆而激烈,。苏林等神甫给她驱魔,状似隆重、庄严,然而在约安娜和众修女看来,不过是又一次虚伪的把戏。她一会说这个鬼在她小肚子里,一会又说那个鬼在她头里,以此耍笑神甫们。在她的反抗如决堤的洪流前,在她和她们的哄闹、欢呼下,苏林等神甫那欺人自欺的所谓驱魔,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对约安娜施行高压捆绑,也无济于事,只有招来她愤怒的诅咒。
导演让观众看到了故事情节意外的发展:苏林进行自我鞭挞。说来有点荒唐,给他人驱魔,怎么自我鞭挞起来?看来,他也中了魔,在为他人驱魔之前,先要在自己身上,驱一番了。继之是苏林要求约安娜和他一起跪在祭坛前念经文。这经文既冠冕堂皇,又别具涵意。经文是“爱能驱逐恶,让你自己充满了爱……”固然,上帝一向教导人们要爱一切人。然而此时此地,这个“爱”在他们彼此间却充填了另一种内容。表面上,他们在遵循着上帝的教诲而祈祷,实地里,男女之爱在快速地发展。人性和宗教戒律的矛盾,在这里作了曲折迂回而又明白无误的揭示。苏林终于以下面一段祷文来表白他对约安娜的爱情:“我和你手拉手从人间的边缘跨越过来……我挑选了你……我和你同在。”任何一个不太笨的女人都能听明白此中的意思。
布里姆神甫劝苏林及早离开修道院时,苏林也已“魔鬼附身”,离不开约安娜了。他和约安娜的所谓中魔,其实都是追求过正常人的生活。此时他也已明白,所谓驱魔就是对人性的强制和摧残。导演在完成这一性格的塑造时,赋予他以杀人的行动。他必须这样做,否则会像加尼斯一样被活活烧死。临了他打发玛戈斯塔去告诉约安娜:“这是为了她”,“这是由于爱”。观众不会去谴责他,因为人们通过他的行动解除了心头的强烈的压抑感,影片的主题意义也在这里得以完成。
约安娜这个大胆泼辣的女性可称为反宗教的急先锋。在各国反宗教的文艺作品里,已出现过不少可歌可泣的形象,但对圣父、圣子、圣灵和圣母玛丽亚以及整个天国公然破口大骂的女子却尚未见过。在宗教统治极为严酷的17世纪的波兰,出现这样一位敢于违抗禁律的女性神职人员,对20世纪中叶的波兰人所起的感召作用是无法言传的。影片结束,当教堂的钟声被约安娜的啜泣声替代时,久久压在观众心头的一腔怒火终于如决堤般爆发出来,形成一种不可低估的反抗力量。
60年代初,波兰在政治上受制于苏联,老百姓经常处在被怀疑、被监视的状态,有时还会由于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捕入狱。历经自己的国土被列强瓜分、而后又受到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政治统制和思想禁锢的波兰人民,从影片表现的宗教对修女、神甫们对正常生活的追求所施加的禁锢和压迫中感受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势必与影片主人公的感情发生共鸣。当时波兰一批电影工作者为冲破这种禁锢作过很多努力,《天使嬷嬷约安娜》就是这种冲击努力的先声。之后,著名导演瓦依达拍了《大理石人》(1976)和《铁人》(1981),布加依斯基拍了《审讯》(1981)等,应该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影响。
本片是一部黑白片,在运用光影对比和反差以造成艺术效果方面颇有特色。影片摄影以白色为基调,象征着修女们心灵的纯洁和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画面构成及视角设置则处处充溢着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气氛。阴森森的围墙、神坛、廊柱、祭祀器皿、栅栏等等都给人以绝望之感。片中多处运用特写镜头,以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方面,令人不禁联想到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受难》。
耶日·卡瓦列罗维奇是波兰著名的老导演。1922年生于格沃茨德齐克。1953年任教于波兰国立罗兹电影学院,1955年起担任波兰“卡达尔”创作集体的艺术领导,1966—1978年任波兰影协主席。他曾三次获波兰国家奖金,一次获波兰文化艺术部奖金,1975年获劳动红旗勋章。由于他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197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授予他特别荣誉奖。
他和福特、瓦依达、蒙克等人都是“波兰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他对该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更有不可泯灭的历史功绩。他的许多作品均在重要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如《公社》(1954)、《纸浆厂》(1954)、《影子》(1956)、《大战真正结束》(1957)、《夜车》(1959)、《游戏》(1969)、《总统之死》(1977)、《在大西洋的会见》(1980)、《旅店》(1984)等。
上一篇:《大路》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天堂的儿女们》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