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9 彩色片 18本
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李前宽 肖桂云 编剧:张天民 张笑天 刘星 郭晨 摄影:王小列 李力 主要演员:古月(饰毛泽东) 孙飞虎(饰蒋介石)
本片获1990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剧情简介】
1948年底。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胜负已趋明朗,平津战役山雨欲来。
南京。蒋介石官邸,国民党政府要员商讨总统的《新年文告》。在损兵折将后,蒋介石拟“引咎辞职”。
西柏坡。毛泽东办公室,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毛泽东的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
北平。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正处在三叉路口。是战,是和平起义还是按蒋介石的意愿带兵南撤,左右为难。
蒋介石让李宗仁走上前台,与共产党虚与委蛇,以便争取时间训练300万兵员,卷土重来。美国支持李宗仁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淮海战役硝烟弥漫。解放军向困守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被俘。在华北战场,天津解放,活捉守将陈长捷。
傅作义别无选择,宣布起义,北平古都和平解放。
蒋介石宣布下野,回到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镇“韬光养晦”,国民党政权中枢也随之转移。他调兵遣将,对长江防线作周密布署,却让李宗仁蒙在鼓里。李虽不甘心当傀儡,可他下的命令不过是一纸空文,连他身边的卫士都是蒋介石的人。
浙江省主席陈仪在西湖“楼外楼”为蒋介石接风,颂扬他“总裁以国事为重,急流勇退”;不料蒋勃然大怒。陈仪随即被撤职,不久被害。
宋美龄赴美国争取援助,一无所获。李宗仁与美、苏两国大使联系,所求亦落空。
米高扬作为斯大林特使,风尘仆仆来到西柏坡,会见毛泽东等中共领导。米高扬“只带耳朵来听”,却不发表意见。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作政治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不同意毛岸英马上结婚的请求,因女方不够结婚年龄。从西柏坡驰往北平的汽车里,小女儿问:“为什么不去延安去北平?”毛泽东回答:“因为,因为北平比延安大。”
江防司令李磨南与同僚在要塞司令部搓麻将,输了。他解嘲地:“老头子把半个中国都输了,我这还叫输。”适逢蒋介石视察江防,不期而至。李磨南等人张惶失措,蒋却若无其事地坐下来搓麻将,大获全胜。他将赢来的钱向李怀里一塞:“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和谈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中南海谈判。周恩来舌战群儒,张治中步步为营。
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
渡江战役打响。排炮齐轰,万舟竞发,水柱冲天。爆炸声中,尘土飞扬,浓烟滚滚,火光烛天。解放军战士前赴后继,冲向敌人阵地。李磨南顽抗,却回天乏术,举枪自戕。
秘书带来胜利渡江的捷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发现毛泽东坐在椅子上睡着了,鼾声阵阵。
李宗仁仓惶飞离南京。
有的国民党将领严厉指责负责长江防务的汤恩伯战略上的失误。汤拿出蒋介石的密令,争取时间将三亿多美元的黄金、银元抢运台湾,无意守住上海。
蒋介石令特务头子毛人凤,不要让著名民主人士、社会名流“溜走了”,包括张治中等人家属。周恩来却早已布置地下党将他们转移。
毛泽东分头会见章士钊、程潜、张治中等民主人士。或叙旧,或听取治国之道;求同存异。
南京解放。有的干部打开粮店开仓济贫,有的被妓女纠缠无法脱身。总统府的地毯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总统府花园战马优游。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一路走来见到这些景象,深感这支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必须重新学习城市政策。
蒋介石乘坐“泰康号”离大陆驰往台湾。孙儿问:“去哪儿?”“去很远的地方。”“不回来了吗?”“爷爷若回不来,你还是要回来的。”
毛泽东在北平闹市闲逛。他进小饭馆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一边兴致盎然地听市民聊天。临到结账,掏遍口袋只找到半包香烟……毛泽东回到中南海,发现书记处成员一声不吭,对他违反纪律私自进城有意见。他作了自我检讨后,才热烈地讨论起中国建设前景。毛泽东越讲越兴奋,“我确信,新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成功的!”刘少奇提醒他,不要把话讲过了头。
邓颖超受命专程赴上海敦请宋庆龄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事。
湖南韶山冲的乡亲们来到中南海见毛泽东。“如今这江山叫咱姓毛的坐了”。“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莫过父子兵,这江山,我们得替你看着点。”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他与毛岸英谈起无数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包括自己的亲人。他还记起黄炎培当年在延安说到一人、一团体乃至一国兴衰的周期率。“得民心,顺民意者得天下。”
在台湾,蒋介石与蒋经国检讨失败的教训。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毛泽东率新中国领导人在洒满金色阳光的城楼阶梯前,拾级而上。无数只白鸽从天安门城楼飞起。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天安门前驶过大炮、坦克。战士的方阵。掠过晴空的飞机编队。
欢呼的群众。
五彩缤纷的焰火。
【鉴赏】
1949年,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开国大典》宏观地、全景式地瞰视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重现一代风流人物叱咤风云创建新中国之伟业。影片气势恢宏,视野辽阔,其史度气派。泼墨挥洒,时代风云尽收眼底;间以工笔细描,绘心灵之波涛。数十位载入史册的人物,百万大军角逐之战场;云诡波谲,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两种命运作最后之较量。林林总总,融于一炉,散而不乱,杂而有序。
支撑《开国大典》这座大厦的,是两根擎天柱,毛泽东和蒋介石。以这两个人物为轴心,与周围将领、僚属、社会知名人士和各自家庭成员的联系,幅射全局。毛泽东与蒋介石性格、命运的交叉对应,乃整体结构之经络并融巨大历史内容于审美观照之中。这两个人物并非不分轩轾,前面蒋介石的分量更重一些。然后重点逐步向毛泽东转移,富有历史转折中历史天秤逐步逆向倾斜的趋势。蒋介石代表历史的昨天,毛泽东则是历史的明天。
影片运用电影时空自由转换的优势,使一些历史性事件在人物对应中构成戏剧性冲突。如影片开场蒋介石《新年文告》打算以退为进,毛泽东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派宋美龄赴美求援一无所获,斯大林却派米高扬到西柏坡见毛泽东。类似这样枯燥的历史事件,在对应、对比中获得了直观的可视性。一些揭示人物精神世界深层的场景,也由对应布局而相得益彰。由西柏坡向北平飞驰的汽车上,传来毛泽东与小女儿的画外音。
“爸爸,我们这是去那儿呀?”“进城”。
“进城干嘛?”“因为我们胜利了”。
“你不是说胜利了去延安吗?”
“不,我们去北平。”
“为什么不去延安去北平?”“因为,因为北平比延安大。”
蒋介石乘“泰康号”逃离大陆,向夜茫茫的大海驰去。蒋介石与孙子的画外音:“爷爷,咱们这是去那儿呀?”“很远的地方。”
“不回来了吗?”“爷爷若回不来,你也会回来的。”
一个开国元勋,一个亡国之君,情怀各异,都无法向孩子说清楚这场他们亲手掀起的历史风云的真实涵义。两组人物强烈的心绪反差,日常生活场景,稚拙的童心,渗入时代风雨和兴亡悲喜的思绪,于平淡中见新奇。
毛泽东纵揽全局,其扭转乾坤的恢宏气度和规划未来蓝图而惮精竭力,《开国大典》势必重点描写,并要兼顾方方面面。若干篇章,颇见匠心。影片未着力渲染毛泽东作为伟大军事家的一面,进入1949年,战场上的胜败已见分晓。但影片也不能忽略这个方面,只着重表现了渡江战役。原剧本描写毛泽东在这场战役,主要通过他那首即景生情的诗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从文学角度,贴切而顺理成章。但从电影表现看,值得商榷。以电影具象直接传达相对抽象、涵蕴丰厚而天马行空的诗的意象,鲜见自然、贴切而传神者。导演另辟蹊径。解放军冲上江岸的滩头阵地,在万炮齐鸣、喊声震天的音响延续中,插入一个静场。秘书带着胜利渡江的捷报兴冲冲地走进毛泽东办公室,发现毛泽东鼾声阵阵。他欲言又止,环绕毛泽东转了一圈,将电报放在桌上,打量熟睡的毛泽东。这一动一静,张弛相济,浓淡相映,把战略决策的统帅和冲锋陷阵的战士在精神上沟通起来。以彻夜不眠,塞满烟蒂的烟缸表现统帅运筹帷幄,已成俗手。在作出艰难决策后酣睡不醒,既别致又更有余韵。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多着眼于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革命树碑立传而收宣传教育之功。《开国大典》在立意上则力图超越,立足于40年后的历史制高点,注入历史以现实感和现代感。在展现辉煌的时代画卷中,富有历史的反思,追寻古今嬗变之道。对毛泽东、蒋介石等历史人物,也突破单一歌颂或暴露之立场,试图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发掘人物承载的丰厚历史内涵。这既不是牵强附会的影射,亦非单纯复现,而是将创作主体对历史的深刻感悟渗透于叙事。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历史哲学意蕴,无疑是一种新开拓。
刘姥姥进大观园,把封闭的锦衣玉食的贾府放置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环境里。韶山冲的老乡进中南海见毛泽东,则引进了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如今这江山叫咱姓毛的坐了”,姓毛的乡亲总得封个一官半职。“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莫过父子兵,这江山我们得替你看着点。”即使长辈,见了当今的“万岁爷”也得屈上一膝。解放军进入南京城,有的干部开仓济贫,替天行道;总统府花园竟成了战马栖息之地。
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这些笔触既点染历史转折中的这一鲜明特色,也为建国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坎坷曲折埋下伏笔。没有任何一个现代政治家像毛泽东那样熟悉农民,重视农民,善于组织农民和调动农民的革命性。以农村包围城市,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毛泽东特别高度评价历史上农民起义,也很警惕农民起义领袖们从无权到有权过渡中自身向对立面转化的历史教训。在延安时期就印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昭告全党勿蹈闯王进京之覆辙。凯旋进北平前夕,再度敲起警钟:可能有些在拿枪敌人面前的英雄,和平时期要被糖衣炮弹击倒。《开国大典》还表现张治中与毛泽东谈及蒋介石当权越久,越听不见别人意见,独裁专制,导致垮台。毛泽东还援引黄炎培论及事物兴衰之周期率,远虑新政权之前途。“千古兴亡也只有一条规律,得民心,顺民意者得天下;失民心,逆民意者失天下。”但即使像毛泽东这样远见卓识的伟大人物,也难以摆脱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局限,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和久远的封建文化传统。毛泽东晚年的严重错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追根溯源,都和这种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许多错误,正是毛泽东本人谆谆向全党告诫的。领导一个落后的走向现代化的大国,要面临许多复杂的超出传统经验的新课题。决策上的科学化、民主化,则是避免出现持续的、全局性失误的唯一途径。
毛泽东曾经被神化为全知、全能一贯正确的上帝。70年代末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逐步走下神坛,在历史上也在艺术中较真实地恢复其本来面貌。《开国大典》提供了这一时期里最生动的毛泽东银幕形象。但历史的惯性不会轻易地销声匿迹,作为艺术形象,蒋介石似更为丰满。这不仅因为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比扮演毛泽东的古月在表演上更成熟,还在于剧作上提供的基础更坚实。蒋介石始终处于与周围环境的各种性质、各种程度不同的复杂矛盾中,处理每一件军国大事都显示其复杂性格之一侧,不失一代枭雄之本色而又变化多端,表里迥异。不论对付中国共产党、美国人、李宗仁或其僚属。浙江省主席陈仪颂扬他“以国事为重,急流勇退”,犯了大忌,遭到严惩。作为对比,江防司令李磨南在要塞搓麻将,并出言不逊。蒋介石非但不惩治,反而慰勉有嘉。李磨南在渡江防御战中,最后举枪自杀,报总统的“知遇之恩”。驭人之道,恩威并施。像陈仪这样的“党国”要员,竟敢与李宗仁一鼻孔出气,不杀一何以儆百?至于江防司令这样正用在刀刃上的千军之将,岂能小不忍而乱大谋?蒋介石厚此薄彼,正是他精通中国传统的王霸之术,运用得得心应手。在一些家庭生活场景,则见其真实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失落、痛苦、悔恨的心情。
《开国大典》在电影语言上亦有可贵尝试。影片使用纪录片资料达15段之多,经过茶色处理与拍摄的彩色片组接。由于黑白与彩色之间有一个单色过渡,茶色又是时光流逝在照片上的年轮,就显得连贯、统一、完整,富于历史感和真实感。
上一篇:《廉政风暴》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德尔苏·乌扎拉》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