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堤春晓》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38 黑白片 107分钟
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于利恩·杜维威埃 编剧:塞缪埃尔·哈芬斯坦 瓦尔特·雷奇(根据哥特弗雷德·莱因哈特的原著故事改编) 摄影:约瑟夫·鲁登堡 音乐:迪米特里·提奥姆金(根据约翰·施特劳斯原作改编构成) 主要演员:费尔南德·戈拉威(饰约翰·施特劳斯) 露易丝·雷乃(饰波蒂·沃格胡波) 密里萨·考尔尤斯(饰卡拉·唐娜)本片获1939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摄影奥斯卡金像奖
【剧情简介】
影片主人公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19世纪中叶,圆舞曲开始萌芽,但受到上流社会的歧视,被认为是“下里巴人”式的民间音乐,不登大雅之堂。当时,年仅20岁的施特劳斯在维也纳一家银行担任会计,十分迷恋圆舞曲的创作和演奏。一天,他坐在会计桌旁假装记帐,实际上在凝神构思他的“圆舞曲”。银行经理悄然走近,发现了他藏在帐簿下面的谱纸,气愤地一把抢过来,便要撕碎。施特劳斯愤而辞职,来到女友波蒂家诉说衷情。当波蒂得知他想组建乐队,演奏自己谱写的圆舞曲时,便忧虑地问道:“你有多少钱,可以养活一个乐队?”施特劳斯自信而又坚定地回答:“音乐家凭灵感生活。金钱买不到灵感,灵感不依赖金钱。”
波蒂的理解、鼓励和热心朋友的支持、帮助,使施特劳斯很快组成一个业余乐队。一天晚上,他们为新开张的亚特兰大饭店免费演奏,招徕宾客。不料,当欢快圆舞曲响起时,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相继退出餐厅。饭店老板看到这种不景气的场面,气极败坏地说:“瞧!今日的好戏完了!”正当施特劳斯茫然地扫视空荡荡的餐厅时,一声清脆响亮的女高音宣布:“不!今天的节目还没完!”原来,维也纳皇家歌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唐娜也来参加开业庆典。施特劳斯又惊又喜,情不自禁地对她鞠躬行礼。“年轻的音乐家”,卡拉高兴地对他说,“你会成功的。请继续演奏您的圆舞曲”。
施特劳斯受到极大鼓舞。他意气风发,举起指挥棒,欢乐明快的圆舞曲响彻大厅,通过敞开的窗户,在夜幕中的维也纳回响。乐曲吸引了林荫大道上漫步的情侣,吸引了大街小巷中正在消遣的居民;连已经上床歇息的人们也离开了家,潮水般地奔向亚特兰大饭店,人们在圆舞曲优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施特劳斯一边指挥乐队演奏,一边感激地看着卡拉。他的脸上发出喜悦的光彩,他的乐手们更是喜出望外。
为使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打进上层社会,卡拉在豪恩弗雷德公爵家举办的贵族舞会上演唱了他谱写的歌曲。女宾男客为她那优美的演唱而倾倒。接着,施特劳斯指挥乐队演奏起他的圆舞曲。贵妇人们先是发出自视清高的轻蔑笑声,但圆舞曲的艺术魅力却使她们身不由己,很快便陶醉在那轻快优美的旋律之中,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终于被上流社会所接受,他也因此而对卡拉感恩不尽,并进而产生爱慕之心。
卡拉年轻漂亮,事业上也正走红。豪恩弗雷德公爵的追求和纠缠使她感到不快,遂对施特劳斯倾吐衷情。公爵发现他俩情意缱绻,妒火中烧,便以傲慢的言语羞辱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对他的粗暴无礼非常气愤,发誓不再与上流社会往来,随后愤然走出公爵府邸。
波蒂一直站在外面等候施特劳斯,默默地祝福他演出成功,她的痴情和热心使施特劳斯深受感动。尽管他也爱慕卡拉,他还是和他热恋已久的波蒂结为秦晋之好。音乐出版商哈弗波尔也找上门来,同意以高价获得他的圆舞曲出版权。施特劳斯从此名利双收,成为闻名遐迩的圆舞曲音乐家。
1848年奥地利爆发了反对君主政体、要求立宪的资产阶级革命。一向憎恶贵族的施特劳斯参加了革命,不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拧了皇帝约瑟夫的鼻子,而且谱写了激昂的《革命进行曲》,以音乐为武器,鼓励群众同贵族斗争。一次,卡拉被误认为贵族夫人而遭到围攻,施特劳斯念及旧情,上前解围,然后雇了马车一起逃往维也纳森林。
翌日清晨,他们乘车从森林中穿过,美丽的大自然激发了施特劳斯的灵感,他谱写了著名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施特劳斯的艺术天赋和英俊潇洒,使卡拉更加动情。但一想到他已有妻室,便觉得进退两难,郁闷不乐。
由于奥地利皇帝宣布立宪,改变政体,革命浪潮随之平息。施特劳斯重新埋头创作,但旧情难却,仍留恋与卡拉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因此对波蒂的爱情时有起伏变化。温柔贤慧的波蒂觉察到丈夫经常心猿意马,不免对卡拉产生妒意,但当她看到卡拉主演的由施特劳斯作曲的新歌剧《蝙蝠》获得巨大成功时,为他俩艺术的珠联璧合折服,决定牺牲自己的感情,成全施特劳斯和卡拉的事业和爱情。卡拉为波蒂的情操所感动,决定离开施特劳斯,只身乘船远走他乡。
施特劳斯目送卡拉远去,在多瑙河畔浮想联翩,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圆舞曲名作——《蓝色多瑙河》。
43年后,施特劳斯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在一次宫廷舞会上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召见了他,并对欢呼的人群说:“施特劳斯也是国王!”
【鉴赏】
本片是目前三部以施特劳斯为主人公的影片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本片的彩色重拍版,摄于1972年,由安德鲁·斯通编导制片;第三部是在我国译制发行的《无冕之王》),也是一部国际性集体创作的经典音乐片。本片原作故事由奥地利著名舞台导演莱因哈特的儿子哥特弗雷德创作,由俄国剧作家塞缪埃尔·哈芬斯坦(曾改编或创作电影剧本《美国悲剧》、《化身博士》、《纽约奇谭》等)和奥地利剧作家瓦尔特·雷奇(曾编写《郎心似铁》、《居里夫人》和《冰海沉船》等剧本)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杜维威埃导演,德国老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也参加了导演工作(未署名)。摄影师由美籍俄国人鲁登堡担任,他曾于1939年因该片和《米尼佛夫人》而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获。
《翠堤春晓》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导演善于通过故事空间内的音乐推动剧情发展。其中有三个段落尤为典型:
影片开始后不久,施特劳斯和卡拉·唐娜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但由于施特劳斯和波蒂相恋已久,卡拉又和贵族豪恩弗雷德关系暧昧,所以二人只保持朋友关系。施特劳斯和波蒂结婚后,仍不时想起和卡拉在一起时的美妙时光,因此而经常焦躁不安。一天夜晚,他想创作一首爱情歌曲献给卡拉,便一边哼唱歌词,一边在钢琴上反复弹奏开始的两个乐句:
当 我 们 还 年 轻,在 美妙的 五月早 晨,你
曾 说:你 爱 我,当 我 们 还 年 轻。
这时,他那温柔贤淑的妻子波蒂走来,给他端来热咖啡,并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和创作状况。但施特劳斯相当冷淡,甚至很不耐烦。他不加理会地继续哼唱着:“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波蒂认为自己的丈夫在艺术创作时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便想当然地认为他正在为自己创作一首情歌,于是接着说,“是的,我是这样说过——”但施特劳斯却为自己的乐思受到干扰而恼火。他粗暴地打断了波蒂的话,继续构思。这就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作曲家如痴如迷的创作过程,又充分展示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第二天,这首歌便出现在音乐会上,由卡拉·唐娜演唱,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波蒂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卡拉神情中,顿时领悟到这首情歌原本是为另一个女人谱写的,于是面部表情剧烈变化。反映出担心丈夫被人夺走的复杂感情。
革命暴动之后,施特劳斯和卡拉一起乘坐马车穿过维也纳森林。天色将明,晨曦初露,满目苍翠。接着霞光透过枝叶,射进密林,拂去了他们的睡意。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为他们展示出一个怡人自得的世界。施特劳斯倦意顿消,贪婪地吮吸着清晨凉爽的空气。这时,瘸腿马的蹄声敲着路面,发出优美、缓慢的“得、得、得(空)”三拍节奏。移动摄影拍摄出长卷般的森林画面,把人物和观众一起带入仙境般的森林深处。朦胧的晨雾中,羊群缓缓走过草地,牧羊
人在牧笛上吹奏出朴素单纯而又悠扬舒缓的音调此情此景,此人此声,深深触动了施特劳斯的创作灵感。他情不自禁地接着哼唱起来当旋律发展不下去时,他陷入沉思。才思敏捷的卡拉接着唱出高昂的过渡音:他们的一唱一和使赶车夫受到感染。他兴奋地扬鞭策马,并掏出口琴吹出了风趣活泼的乐句:
镜头接下去转到演奏和舞蹈场面,在著名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旋律声中,人们翩翩起舞。影片就这样没用一句对白,便生动地展示出一首世界名曲的创作情景。
《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情景更富戏剧性。施特劳斯虽然深爱波蒂,但为了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决计和卡拉一起闯荡世界,波蒂对丈夫的选择虽然深感痛苦,但也未加干涉。不料,当施特劳斯按约来到多瑙河畔时,卡拉却只让搬运夫往船上搬运她自己的行李,而不让施特劳斯上船。原来,波蒂的善良和宽宏使卡拉十分感动,她不愿因为自己而使波蒂失去心爱的丈夫,因此含泪向施特劳斯告别,独自乘船离开了她的心上人,也离开了乐都维也纳。轮船远去,卡拉的倩影消失在远方,施特劳斯宛如大梦初醒,他望着粼粼碧波,看着岸边幸福的情侣,心中响起了《蓝色多瑙河》序曲的主导动机……影片接着不断切入施特劳斯的面部特写和一组岸边妇女劳作的镜头。他的乐思继续……紧接着影片切换为翩翩起舞的人群,切入一个地球仪,迭印各国,各色人种都在《多瑙河之波》优美的旋律中起舞,以显示它的国际性影响。
上述艺术特色同时赋予整部影片鲜明的叙事节奏,画面构成和段落结构也体现出音乐片所独有的特色。例如施特劳斯指挥他的乐队在大西洋饭店演奏他的圆舞曲时,画面上开始是维也纳城中以各种方式消遣的人们;接着切入室内的演奏和窗外围观的人群。下一组镜头便是空床、空棋盘、空荡而仍在晃动的摇椅——生动表现出万人空巷,争相观赏施特劳斯作品的盛况。正如俄国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拥到使他们激动的渊源去了,奔向施特劳斯的管弦乐队,奔向他那魅人的圆舞曲。”再往下,我们回想起人山人海的群众在圆舞曲的旋风中回转。施特劳斯的脸上发出光彩,他的音乐家朋友们也都面露喜色,甚至有些喜出望外。“为了使这一切真实可信,编剧和导演唯有依靠这样一种音乐——它能使人相信这种辉煌成绩确实可能存在。而这种音乐就是施特劳斯圆舞曲”。
《翠堤春晓》的剧情结构也如同一部由五个乐段构成的交响乐。施特劳斯的银行生涯和向波蒂吐露衷肠的场景可以比作“序曲”,主导动机便是施特劳斯对圆舞曲的挚爱。他在卡拉·唐娜帮助下获得成功并使圆舞曲进入上流社会,可以比作“呈示部”,主导动机是“爱情+艺术”。施特劳斯创作《维也纳森林》等音乐作品以及他与妻子波蒂和歌唱家卡拉之间感情的纠葛,又可以比作“发展段落”,主导动机是“事业+爱情”。影片的高潮便是三位主人公的“抉择”——施特劳斯想离开波蒂而和卡拉远走他乡;波蒂为了丈夫的事业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卡拉最终良心发现,只身出走。影片的尾声由两个动机构成。一个是施特劳斯创作《多瑙河之波》的段落,另一个则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所有这些段落被施特劳斯的爱情波折以及他那优美的音乐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使观众既分享到一个音乐家的浪漫故事,又欣赏到施特劳斯的音乐名作——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时光再来》、《当我们年轻时》、《春之声》、《蝙蝠》、《我爱维也纳》、《革命进行曲》和《多瑙河之波》等,令人回味无穷。
本片的另一特色便是演员成功的表演。影片的演员是从美国、德国、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法国等国家严格挑选的,因而是名符其实的国际性创作。施特劳斯由法国演员费尔南德·戈拉威饰演,较好地体现出一个圆舞曲音乐家细腻、多情的内心世界。扮演歌唱家卡拉·唐娜的是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密里萨·考尔尤斯,影片中的著名插曲《当我们年轻时》就是由她本人演唱的。她的表演既体现出一个音乐家的高雅气质,又反映出一个“伯乐”式人物的气魄和胆略,更表现出一个“情人”在感情漩涡中的沉浮,让人过目难忘。扮演妻子波蒂的是奥地利舞台明星露易丝·雷乃,她把一个贤内助的形象演得维妙维肖,尤其是把波蒂发现丈夫与卡拉的关系,最终决定成全他们时的复杂心情,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既同情又油然而生崇敬之心。
《翠堤春晓》曾于1972年由米高梅公司重拍。新版影片虽然是彩色宽银幕,并穿插了更多的施特劳斯音乐,但评论家认为,与杜维威埃的黑白片相比仍是逊色。总之,在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气氛渲染和音乐创作具体过程的结合方面,《翠堤春晓》不但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技巧,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它因此而被称为好莱坞拍摄音乐家传奇故事片的开山之作。后来的同类题材影片也大都沿袭了杜维威埃的处理手法和争取观众的经验。
上一篇:《罗马,不设防城市》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舞台姐妹》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