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原文与赏析
白居易
阙塞龙门口,祇园鹫岭头。
曾随减劫坏,今遇胜缘修。
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
病僧皆引起,忙客亦淹留。
四望穷沙界,孤标出赡洲。
地图铺洛邑,天柱倚崧丘。
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
波翻八滩雪,堰护一潭油。
台殿朝弥丽,房廊夜更幽。
千花高下塔,一叶往来舟。
岫合云初吐,林开雾半收。
静闻樵子语,远听棹郎讴。
官散殊无事,身闲甚自由。
吟来携笔砚,宿去抱衾裯。
霁月当轩白,凉风满簟秋。
烟香封药灶,泉冷洗茶瓯。
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
先宜知止足,次要悟浮休。
觉路随方乐,迷途到老愁。
须除爱名障,莫作恋家囚。
便合穷年住,何言竟日游。
可怜终老地,此是我菟裘。
古都洛阳,北依邙山,南枕龙门,山水形胜,是诗人白居易晚年居留的地方。位于洛阳城南30里的香山寺,号称龙门十寺之首,林壑优美,泉石佳胜,是白居易深深喜爱的游观之地。然而,香山寺自北魏建立以来,历经兵燹战火,风触雨剥,到白氏居洛之际,已经是 “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到了必须“支坏补缺,垒隤覆漏”,重加整建的地步。对此,自视为一方山水之主的白居易,本是久有完葺之志。适值白居易为挚友元稹撰写墓志,其家属送来谢文之贽六七十万钱,推辞再三,讫不得已,于是悉数转施与香山寺,用作重修之资。经过三个月的经营,香山寺整饰一新,重又“郁为导师化城”。不但“龛象无燥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而且 “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以上均引自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记》) 作者的这篇诗作,便是在香山寺修葺告竣之日命笔,以志纪念的。
全诗共可分为五部分,前四部分各四韵八句,末一部分六韵十二句。
开首八句,重点描写香山寺重修之后的新气象。起首二句,交待香山寺的地理形势。”阙塞”,即伊阙山。《读史方舆纪要》云:“(伊阙) 山之东日香山,西日龙门。大禹疏以通水,两山对峙,石壁峭立,望之若阙”,因有其名。“只园”,全称 “只树给孤独园”。佛典说,为给释迦如来提供说法布道之所,㤭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以大量黄金购下舍卫城只陀太子的园地,而只陀也奉献了园中的林木,乃以二人之名为该园命名。”鹫岭”,佛经谓在王舍城侧,山最高大,多好林泉,内有鹿苑、鹤林等,佛尝居此。因山顶似鹫,又多栖鹫鸟,因而得名。此处以 “只园”指代香山寺,以“鹫岭”指代香山。二句意谓:香山寺位于香山之巅,与龙门山遥相呼应,其环境之优美,有如东方的鹫岭只园。三四句讲重修香山寺的缘起。“减劫”,佛教极为久远时间概念用语,此处有因时间久长而只损的意思。“曾随减劫坏”,指香山寺在历史上因年代久远而渐次颓坏。”今遇胜缘修”,指作者转施赠给香山寺事。后四句集中状写重修以后香山寺的崭新风貌。寺中的古刹再次金光闪闪,连古旧的石楼也翻修一新,意在表明香山寺一改破败面貌,重展宝相庄华的风姿。寺中的病僧得到妥善的安置,勿忙的过客来此,也为之淹留,意在反映香山寺恢复了往日的生气,香火转盛。
其次八句,描写香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观。作者此处还是先从香山寺铺笔写起。“沙界”,《金刚般若经》有“诸恒河沙数佛世界”语,谓佛国多如恒河沙砾之数。此处当指香山寺周围的众多寺院。“赡洲”,为“南赡部洲”的略称。首二句谓:站在香山顶上,极目远眺,四周的大小寺院历历在目,尽在一望之中。而在所有的寺院之中,只有香山寺排空而出,高标独立,远离尘嚣,如在天上。“地图铺洛邑,天柱倚崧丘”二句,进一步展拓视野,极力状写香山四周山河大地的壮美。洛邑胜景如美丽的画图铺展开来,嵩岳奇峰似天柱直插云霄,给人以气象宏伟,气势逼人的印象。视线由远而近,“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刻画香山的山川形势。香山与龙门对峙而出,山上丛林繁茂,郁郁苍苍,一碧如洗的伊水便从两山之间夺路而出,奔流而去。短短10字,动静相兼,有声有色,使人如对画卷。末了,诗人又在香山大画面上点缀上八节滩的排空雪浪,龙门潭的浏亮碧浪,也给名山胜境增添了异彩。这几韵诗句着笔于登山临水的切身感受,写出了山势的奇崛险峻,水流的妩媚多姿,为香山寺的外部环境勾画出一派水天寥廓的宏大景观。
再次八句,描写香山寺盛景。首二句表现寺中朝暮各擅其境。早晨,迎着朝阳,寺中的殿宇亭台异彩纷呈,益愈金碧辉煌。晚上,寺中的禅房廊庑都沉浸在寂静的夜色之中,更显得清幽可人。然而,最令人留连忘返的,还是寺院周围的自然风光。“千花高下塔”,将禅高房之外,花团锦簇,高低明灭,与寺塔掩映成趣的景色作了洗炼的概括,显示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一叶往来舟”,使人想见小船在水面上漂荡浮泛,时来时往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诗人细心观察山间云雾的吞吐变幻,又得出了“岫合云初吐,林开雾半收”的佳句。你看,忽尔云屏四合,吞噬了层层峰峦,忽而雾扉半开,显露出莽莽山林,其中的诗情画意,简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正是由云云雾仪态万方,才使山景气象万千,有着看不完美景,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至此,作为安谧的圣修之所,香山寺的优雅环境已经成功地烘托出来了。但为了使此出世之地与尘世还保持一定的联系,也为了使山中沉寂的气氛不流于死寂,诗人又将远处偶你传来的樵夫言诶和渔郎小调摄入诗篇,从而使人感到这里还别有一个人间生活的天地。在这里,诗人与上一部分在壮观天地相对照,另辟一恬美世界。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灌注于对物象的客观描写之中,融情于景,由景见情,使山花、小船、流云、薄雾等均成为体现香山寺的这一禅修世界的有机构成。看来,按照诗人的感受,恐怕任何人来此,都会陶醉于此,忘忧于此,超脱于此吧。
末八句,着重描写诗人寄居香山寺的乐趣。首二句,诗人自言“官散”、“身闲”,无所系缚,常来香山寺是有条件的,完全可能的。而由“吟来”、“宿去”二句看,则诗人实际已经置身于香山寺的灵区胜境之中。诗人徜徉于此,自携笔砚,即兴而吟,信手挥毫,晚上便在寺中倒头大睡,这也许正是官散身闲的好处。独居禅房,领略寺中的夜景,更是妙不可言。“霁月当轩白,凉风满簟秋”二句,仿佛是诗人特意选来与读者共赏的:一轮银色的明月照临小窗,月光如水,纤尘不染,澄澈明净,整个禅房都洒满柔和的光辉;此时诗人当轩而卧,也是满头银发,满身银辉……诗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这些都任随你去遐想。这时,山中的夜风飒飒吹起了,吹入了小小轩窗,吹到了铺在床上的竹席上面,清凉爽快,宜人肌肤,惬意非凡。于是,你会想到,整个香山寺便是一个清凉世界,而你本身便是清凉世界清凉人了。最后,诗人连在山中煎药品茗的生活细节都告诉了我们,“烟香封药灶,泉冷洗茶瓯”,其中那种不同凡俗的情致,恐怕只有经过亲自尝试一番,才能真正领略吧。这八句诗,诗人把一个静心息虑,胸无点尘,与世无碍,与人无争的自我形象,活脱脱地塑造出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默默地静观着,体察着,寻求着,反省着,领悟着,……诗人好像完全沈醉了,但也彻底觉悟了。于是,他要重新考虑如何安身立命于世了。
最后十二句,表达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首先就表示了对佛门的向往。“南祖”,指唐代南禅宗的创立者禅宗六祖慧能。他所倡引的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即身成佛” 的顿悟法门,被称为南宗心要。故 “南祖心可学”,是表示归心南禅心学。“西方社”,指东晋慧远在庐山与同道多人共结西方斋社,发誓修持西方极乐净土信仰之事,慧远也因此被后人推为净土宗初祖。故 “西方社可投”,是表示皈依净土信仰。接下来二句,诗人自行规定了学佛初阶的次第,即第一步要懂得知止知足,第二步要了悟生死大义。这里的“浮休”二字,即生死之意,语出 《庄子·刻意: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而为了能够悟解个中道理,随方而乐,不坠愁城,就 “须除爱名障,莫作恋家囚。”“爱名障”,佛家认为爱欲,名欲均为烦恼之源,足以妨碍正道,障蔽“菩提妙智”。看来,白居易在这里是要完全按照佛家的要求去做,认为爱欲、名欲、家庭都无可留恋了。最末四句,诗人将香山寺选为自己的归宿。“菟裘”,语出 《左传》:“使营菟裘,吾将老焉”。一般借指归隐处所。诗人表示愿意常年居留于香山寺,并且终归最隐于此,终老于此,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香山寺的浓厚感情。应当指出,白居易在此处表现的比较浓厚的出世思想,仅是其晚年思想倾向的一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白居易所发出世之想都是表面的,临时的,即兴式的,因而,常常成为收敛、掩饰、平衡其以入世精神为骨髓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白氏虽在此大发出世之想,而事实上却末必见诸实行。诗毕竟是诗。
这首诗是一篇排律,是白居易61岁在短暂的河南尹任上写下的,当时是唐文宗大和六年 (832) 的八月。
上一篇:《经籍、寓言故事·道意》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学·《圣经·旧约》·金牛犊》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