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秃鹙唱歌》原文与赏析
有鸟名曰鵚枭,来在宫上。看见鹦鹉,独得优宠。即问鹦鹉:“何缘致此?”鹦鹉答言:“我来宫上,悲鸣殊好。国王爱敬于我,取我常着左右。五色珠玑,璎珞我身。”秃枭闻之,怀嫉妒心,即念言:“我亦当鸣,令殊于卿,国王亦当爱宠我身。”王时出卧,鵚枭即鸣。王即惊觉,嗇然毛竖,如畏怖状。王识问左右:“此为何声——惊动怖我?”侍者白言:“有恶声鸟,名曰鵚枭。”王即恚曰:“促遣大众,颁上推索!”即得与王。王令左右,生拔毛羽。举身大痛,步行而去,到其野田,众鸟问言:“何缘置此?”鵚枭瞋恚,不责己身,答众鸟言:“正坐鹦鹉故得此患。”
《长者音悦经》中的《秃鹙唱歌》讲的是:秃鹙在王宫里以唱歌去讨国王的宠爱,不料却因唱歌反遭“生拔毛羽”的恶报。
秃鹙受到国王“生拔毛羽”的惩罚,其根源是嫉妒鹦鹉独得国王优宠,要与鹦鹉争宠。在宫中鸟类里鹦鹉独得国王宠爱,常把它放在左右,其缘由: 一是 “悲鸣殊好”,二是 “五色珠玑,璎珞我身”。从 “五色珠玑,璎珞我身”来看,这是属于鹦鹉中的一种,名鹦哥。它的羽毛与热带毛色纯白的鹦鹉不同,羽毛有绿、赤、紫、黑等色。故以 “五色珠玑、璎珞”作喻,来形容鹦哥羽毛色彩之美。这羽毛色彩如 “珠玑、璎珞” 的小鹦哥,是讨得国王宠爱的缘由之一。鹦鹉不仅形貌美丽,讨人喜爱,还有一副善唱的歌喉,唱起歌来,婉转动听,还能善解人意,学说人语,这是讨得国王优宠又一缘由。秃鹙因为它脑袋、脖子都没毛,人们才称之为 “秃鹙”,也称“鹙”;又由于它长得一副凶像,性极贪恶,人们又称之为“鹙枭”。秃鹙是水鸟。它形体像鹤那样大,青苍色。张开翅膀广有五六尺,抬起头来高有六七尺。长脖子,红眼睛。其顶皮方二寸许,红色,如鹤顶。嘴扁直,深黄色。脖子下边有胡囊,好吃蛇,性极贪恶。它不会唱歌,只能发出凄厉的叫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秃鹙长得这样一副丑恶形貌,又只能发出让人听了毛骨悚然,惊恐万状的凄厉的叫声。当它飞到宫中,看见鹦鹉独得国王“优宠”,就问鹦鹉:“何缘致此?”鹦鹉回答说: “我来宫上,悲鸣殊好。国王爱敬于我,取我常着左右。五色珠玑,璎珞我身。”秃鹙知道鹦鹉只因 “悲鸣殊好”,就得到了国王的 “优宠”,并且 “常着左右”,又能 “五色珠玑、璎珞” 加身。秃鹙对鹦鹉“独得优宠”产生嫉妒,就想 “我亦当鸣,令殊于卿,国王亦当爱宠我身”。由于对鹦鹉“独得优宠”的嫉妒,要与鹦鹉争宠,使它受到了 “生拔毛羽” 的报应。
秃鹙唱歌受到了“生拔毛羽”的恶报,众鸟问它 “何缘置此”?它回答说: “正坐(坐:因为、由于)鹦鹉故得此患。”它认为遭此祸患是由于鹦鹉的缘故。按照秃鹙的逻辑,这是上了鹦鹉的当,因为鹦鹉说自己 “独得优宠”,是因 “悲鸣殊好”。秃鹙按照演绎推理认为,凡是 “鸣”就会得到国王的优宠,没料到它 “鸣” 了,非但没有讨得国王的 “爱宠”,反而遭受到 “生拔毛羽”的严惩。因此它认为上了鹦鹉的当,被鹦鹉欺骗了。秃鹙为此对鹦鹉“瞋恚”。在推理上,它的大前提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它误把鹦鹉因鸣得到国王优宠这个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但是,秃鹙认识不到自己推理的错误,而误认鹦鹉欺骗了自己,这恰恰说明它的愚昧无知。依据佛理,愚痴者的行为必然遭受恶报。此外,即使因 “鸣” 而能独得国王优宠,但是要掌握鸣的时机,鹦鹉没告诉它,而它不分时间,在 “王时出 (出: 同初) 卧”即鸣,所以受到惩罚。
秃鹙的愚痴,还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鹦鹉说自己 “独得优宠”,是因 “悲鸣殊好”。不仅会 “鸣”,还要鸣得 “殊好”,唱的歌要婉转动听。可是秃鹙没有鹦鹉那样的歌喉,唱不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它只能发出让人听了 “嗇然毛竖, 如畏怖状” 的凄厉叫声。它的叫声,早就恶名远扬,称它为 “恶声鸟”。这个恶声鸟,想像鹦鹉那样用歌声来讨国王的“爱宠”,而遭“生拔毛羽”的恶果,是由于它只知用 “鸣”来讨国王喜欢,而不知用什么样的“鸣”才能讨得国王的喜欢,这又是因 “愚痴”而遭报应。
秃鹙遭受的 “生拔毛羽”之祸,是它的“贪欲”的报应。它想得到国王的爱宠,也能像鹦鹉那样 “五色珠玑,璎珞 我身”“常着”国王 “左右”。由于它贪图名利,就想用歌声向国王献媚,来讨国王的爱宠。它不顾自己的恶声,在国王刚躺下睡觉时,就放开喉咙发出凄厉的叫声, 吓得国王 “嗇然毛竖, 如畏怖状”。所以它被国王命令左右,“生拔毛羽”。它的 “贪欲”遭到报应。由于贪欲而想得国王宠爱,反遭报应的,在 《百喻经》里有一篇类似的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讨得国王的喜欢,便问别人道:“怎样才能讨得国王喜欢呢?”有人告诉他: “如果想要讨得国王的喜欢,你应当模仿国王的形象举动。”这个人听了就跑到王宫里。他看见国王眨巴眼,也学着国王的样子眨巴眼。国王问他: “你是因为病了吗?还是因为着风了?——为什么眨巴眼?”这人回答说:“我眼睛没有病,也没有着风。想讨大王的欢心,看见大王眨巴眼,我也跟着模仿。”国王听罢大怒,立即下令狠狠地惩罚了这个人,并把他驱逐出宫。总之,在佛看来,情欲能命人迷失本性,如沉沦于大海。有欲海难填之定言。如果将这则寓言作为纯文学作品来看,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它的寓意,去吸取自己有益的教诲。寓言故事往往采用托物喻理的方式启悟读者,让人们去体味衡评,这一篇佛经寓言也不例外。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碧云寺》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秋日书梵经藏佛腹》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