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贫穷田舍汉》原文与赏析
王梵志
贫穷田舍汉,庵子极孤凄。
两穷前身种,今世作夫妻。
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犹似一食斋。
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
幞头巾子露,衫开肚皮开。
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
丑妇来恶骂,啾唧搦头灰。
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
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陪。
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
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
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是一位以咏唱佛经教义、禅机玄理为主的通俗诗人,但在初唐 “儒释道” 三位一体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他并不拘守于佛门教法,反而常常活跃在社会底层,通过与穷苦人民接触的纽带,逐渐接受他们思想感情的影响,以致敢于面对现实,大胆抨击和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与人情世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应该具有的胆识和气魄,从而写一些表现民间疾苦和人民思想感情的诗篇。正如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所云: “但以佛教道法,无我苦空。知先薄之福缘,悉后微之因果。撰修劝善,戒勗非违。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直言时事,不浪虚谈。王梵志之贵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乃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贪婪之吏,稍息侵渔; 尸禄之官,自当廉谨,各虽愚昧,情极怆然! 一遍略寻,三思无忘,纵使大德讲说,不及读此善文。”(S778) 正因为王梵志思想上除 “佛教道法”以外,还有 “直言时事,不浪虚谈”的一面,所以才能出 《贫穷田舍汉》之类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从诗人生活的时代来看,在农民起义的急风骤雨中建立起来的李唐王朝,虽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济也随之高涨起来,但是,封建剥削和压榨仍然存在,繁重的赋税徭役接踵而来。《贞观政要》卷六云: “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同书卷十又云: “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唐初的“贞观之治”尚且如此,高宗,武后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广大穷苦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活十分悲惨。活动于这一时期的民间诗僧王梵志,目睹唐初社会的急遽变化和深刻矛盾,使之不得不冲出宗教的神圣光圈,直面惨淡的人生,正是严酷的现实把他推向社会底层和穷苦人民一边,这首《贫穷田舍汉》恰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直接倾诉“硬穷汉”的痛苦和怨愤。
从诗的首句“贫穷田舍汉”至“状似一食斋”,为第一段。诗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突出一个“穷”字,请看,一对贫苦困乏的雇农夫妇,大概是前生注定的穷种,今世才结为夫妻,住在孤苦凄惨的草屋里,因为他们穷无立锥之地,难以为生,只好受佣于他人,女的舂捣,男的扶犁,辛辛苦苦地从早干到天黑,回到家里之时,却依然是柴米皆无,他们不得不像恪守苦行斋戒的头陀那样忍受饿肚之苦。“一食斋”,十二头陀行之一,一天只上午吃一顿斋,过中,不食。这十句诗中包含三层意思,首叙夫妻之贫,前世姻缘;次述贫苦已极,沦为客佣;末写无米无柴,忍饥挨饿。可谓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把其贫穷之状逐渐展示在人们面前,为以下描写追索庸调埋下伏笔。
第二段,从“里正追庸调”,至“还须里正陪”,共十四句。“里正”、“村头”,皆为唐时地方小吏。他们一同追索庸调,其恶状不言而喻,自无须明写。诗人着意描写的则是“穷”到不得不铤而走险进行反抗地步,穷汉的头巾破烂,不足以掩头覆脑,足下无鞋,衣衫褴褛,露着肚皮,甚至连裤子也穿不上,如此一幅穷态,哪里还有交纳租调的能力?丑妇出来恶骂,吵吵嚷嚷地揪住头发而大撒灰土,男人也大打出手,脚踢里正,拳打村头,好一派官民撕打的场面。这是唐初文人的诗歌从未有过的真实描写,读来益发觉得可贵。但是,政权和刀把子握在当政者手里,反抗是徒劳的,最后只能落到被驱赶着去见官府,遭受杖刑打脊之苦。尽管被释放回家,租调却依然没有着落,无处可出,只有里正逃脱不掉干系,仍须代为赔出,这里也反映出封建官府对下层小吏的残酷无情,从而揭示出那个时代官与民、官与官的复杂矛盾。如果不是诗人置身穷苦人民之间,对下层社会生活有洞悉的观察,是难以写出如此深刻的诗句。
最后一段,从“门前见债主”至结尾,共六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贫穷田舍汉遭受的额外剥削和痛苦,亦即诗中所云,出门看到催逼讨债的债主,入户则见到贫苦无依的妻子,正当穷愁潦倒之时,偏偏又遇上屋漏儿啼哭之苦,真可谓祸不单行,雪直加霜,以此制造出活路断绝,难以生存的悲剧氛围,并把全诗所要表达的田舍汉之贫穷的主题推上高潮。而结尾两句“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枚,数量词,犹“个”也)。则又由个别推向一般,也就是说诗中描写的硬穷汉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村村都可以见到的典型人物,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概括力。
在艺术上,本诗的突出特点是白描,以一种接近生活真实的直书手法,描述贫穷田舍汉的悲苦生活及其遭受催租逼债的惨痛经过,于叙事中表达出批判现实的强烈愿望,从而使这个在虚幻佛国漫游的释氏门徒,转向灾难深重的人生,抒写出具有人民感情的诗作,成为一位真正的民间通俗诗人。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谒文公上方》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学·赞美诗·赞美三一歌》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