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鹿王》原文与赏析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坠坑,荡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鹿王睹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于斯,凋残群小,罪在我也。”径自入国。国人睹之,佥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翔,以为国瑞,莫敢干之。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卒逢猎者,虫类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籍,天仁爱物,实为可哀,愿自相选,日供太官。乞知其数,不敢欺王。”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甚多。若实如云,吾誓不猎。”鹿王退还,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祸福。群鹿伏听,自相差次。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涕。诲喻之曰:“睹世皆死,孰有免之。寻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日日若兹。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顿首泣涕而曰:“必当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众,身诣太官。厨人识之,即以上闻。王问其故,辞答如上。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兽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王遣鹿去,还其本居,敕一国界,苦有犯鹿者与人同罚。自斯以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鹿王》摘自三国时代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第十八。这是大乘佛教的经典。所谓“度”,即渡到彼岸的意思。“六度”则分别为: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是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和途径,为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原书八卷,前五章前面皆有序言,概论佛教教义,然后按类编排佛经。共收佛经91篇,其中八十二经讲述佛本生故事。《鹿王》一篇讲的就是菩萨前无数世的修行经过。
故事说的是国王每次出猎,众鹿都四散奔逃,死伤很多。鹿王见此情景,心中不忍,觉得自己作为首领,不能救众鹿性命,其罪在己。于是它只身入国,将这种情况告知国王,请求国王不要再出猎,并且表示愿将众鹿排定顺序,每日自献一只给太官。国王答应了它的要求。从此以后,每天都有一只鹿依照事先编排的次序去献身。每当有鹿就死拜别的时候,鹿王都流泪劝谕说:“世人皆有死,谁也不能免,你们应心存善意,潜心念佛,以求得魂灵的超度,千万不要怨恨那国王呀。”一日,一只身怀有孕的鹿请求鹿王容它生下小鹿再去死。而排在它后面的鹿又不愿失去苟且一日的生命。鹿王不忍勉强它,便亲自到宫中去就死,结果被厨人发现,报与国王。国王知道了鹿王亲来就死的原因以后十分感动,说:“作为畜兽,尚有仁慈之念,鹿王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佛教常怀慈悲之心,不惜牺牲自身的性命而救护别人,我身为人君,枉杀众生性命,只为一己的口欲,这难道不是豺狼行径吗?”于是放鹿王回去,并下令全国,今后凡有猎鹿者与杀人同罪。自此以后,国王一心仁慈,不仅施恩百姓,甚至润及草木,他的国家也随之太平繁盛起来。
在传说当中,鹿王即是菩萨的前身。他身幻鹿形,在鹿群遭到人类的猎捕残害之际,挺身而出,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同类,甚至亲赴王庭,舍身点化国王,以自己的牺牲来唤起国王心中的仁慈之念,鹿王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佛教常怀慈悲之心,戒杀生之行的戒律,同时也体现了菩萨乘六度船筏之法普度众生的大乘教义。“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他不仅能修身自度,还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度到涅槃究竟的彼岸。这则故事中的国王就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面,悔悟前行,改修善业,终于功德完满,跻身于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列的。
在浩如烟海的佛家典籍里,有关佛的本生故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故事既是佛教徒内部的学习材料,广大佛教徒藉此可以坚定信念,寻得榜样,同时也是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普及宗教教义的必然手段。因此,故事的可读性、生动性甚关重要。《鹿王》一篇就充分注意到了宗教宣传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故事并不长,全文不过六百余字,但完整叙述了鹿王挽救众生的经过,语言简洁洒脱,事件剪裁合理,特别是对其中几个主要形象的描述,均给人很深的印象。如鹿王的聪慧仁爱,身为畜兽,而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如国王的能痛改前非,潜心善业,最后终于成就正果,这两个人物都是佛经的编撰者所首肯的人物,也是宗教教义真谛所在,因此不惜笔墨,集中刻画,形象呼之欲出。即使是故事的次要人物—— 众鹿,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也没有轻易放过。“群鹿伏听,自相差次”,这是写群鹿的能顾全大局; “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 ‘死不敢避,乞须娩娠。’”
这只母鹿唯一的愿望就是等到自己生下小鹿再去死,它并不想借此苟活。与母鹿作陪衬的另一只鹿则贪图一日一夜的生存,绝不愿意提前一天代人先死。这样描写群鹿,不仅拓展了文章的立体感、空间感,给人以丰富的感受,同时也在对比、映衬之中突出了鹿王的高大而丰满的形象,使它慈惠献身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上一篇:《经籍、寓言故事·鹦鹉救火》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学·《圣经》诗歌·《传道书》》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