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分那》原文与赏析
有一国,名曰那梨,近南海边,其中人民采真珠旃檀以为常业。其国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终亡,欲求分异。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聪了,贾贩市卖,入海治生,无事不知。居家财物分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掷筹,弟得分那,止将妻子空手出舍。时世饥俭,唯得分那,恐不相活,以为愁忧。时奴分那白大家言: “愿莫愁夏。分那作计,月日之中,当令胜兄。”大家言: “若审能尔者,放汝为良人。”大家夫人有私珠物,与分那作本。时海潮来,城内人民至水边取薪。分那持物,出至城外,见一乞儿负薪,薪中有牛头旃檀香,可治重病。一两值千两金,时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识之,以金钱二枚,买得持归,破作数十段。时有长者得重病,当须此牛头旃檀香二两合药,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两金。如是卖尽,所得不訾,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之恩,不违言誓,放为良人,随意所乐。……
佛认为,一切人生来平等!
佛陀住世时的古代印度,阶级森严,人分四等:一等婆罗门(执掌宗教的贵族),二等刹帝利(王族),三等吠舍(平民),四等首陀罗(奴隶)。婆罗门的法典有如下规定:如果首陀罗骂身分比他高的人,割掉他的舌头;如果是指名侮辱,用烧红的铁鍼插入他的口中;如果不服从婆罗门的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耳杂,就是在这样严酷可怕的时代,佛陀公开宣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无论尊卑贵贱,均可成佛。”实事求是地说,这是需要有极大勇气的思想开创。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的贵为王子,有的贱为奴隶。不管他们出家前身份差别有多么大,一旦成为佛弟子,一切人为划分的等级界限便被彻底取消,人人之间,彼此平等,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本是跋提王子的奴隶(首陀罗)从小服侍跋提王子。优波离比跋提及诸王子早7天受到佛陀的剃度,出家早于诸王子,因此,佛陀在剃度了跋提及诸王子后,便叫他们当众向优波离顶礼(跪伏以额触长者脚),并告诉诸王子,必须首先降伏骄慢之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佛徒。诸王子依从佛陀之言,向他们昔日的奴隶顶礼,这使优波离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佛的宗旨是普救众生。在佛的观念中,众生平等是顺理成章的。让我们看一下佛经故事《分那》是怎样称颂奴隶的智慧的。
故事开头先举出真珠(珍珠)和旃檀(檀香)两样物产,并说明,这两样东西是海边人民赖为生计的常业。珍珠和檀香是故事情切凭借展开的重要先决条件,先提一下,起一种交待作用,以方便两物产交换这一主要情节的描述,使这种交换在情节中发生显得自然而然,而不使人感到突兀。这是一种前后照应的方法。完美的叙事类艺术作品,总是前后照应的,而不是互相割裂的。照应可以使一部作品各部分之间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防止情节的游离和作品的松散。
在故事交待各个人物时,特意简约地介绍了一下分那的聪明:“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聪了,贾贩市卖,入海治生,无事不知。”这种交待,相当于小说中为主人公主立传的方法,也是一种照应,使人对故事主人公的地位、为人,以及性格特征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方便后面沿着这一思路对分那做进一步深化描写。但是读者从这一简约的介绍中,得到的只是一个结论式的概念,致于分那如何聪明,如何善于治生,还需要从具体事例中作进一步了解。这也正是本则故事的一个结构特点,先作概念陈述,再作具体展开。这就好比作画,先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然后再细细地以颜色充填,使之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在交等了人物、地点、事由等条件之后,故事进入对主人公的塑造、描述了分那的两次交换行为,以具体事例充实了对分那的简约的介绍。使他由一个概念丰富为一个形象,也使读者对分那的初步印象有了形象的补充。
故事在主要情节开始之前,特意从三个方面交待了一下环境:一是分家后分那的主人“止将妻子空手出舍”;二是“时世饥俭”;三是主人无有生计,“以为愁忧”。兄弟分家,弟弟一点产业也没有得到。要想生存,已经困难;加之年景饥荒,有产业的怕也不好过,何况“空手出舍”的人,要想求生,更加不易;如果在这困境之中,主人有治生的方法,可能还有生望,然而主人除了发愁之处,了无主见,恐怕活不下去了。这种对环境的描写有一个重要作用,即是突出分那的治生本领,在极其困难的境地,在别人都无可奈何之时,却正是分那施展本领的好时机,也唯有在这种“绝境”,才能特别体现出分那的超人之处。
故事对分那第一次交换行为的描写,突出了分那的“善买”。不识货的人在财富面前等于瞎子,而真正识货的人却能发现珍宝于寻常物中。卖柴的乞儿就是不识贷的瞎子,背着牛头旃檀香却作乞儿,竟把这种珍贵的药材当作柴禾卖掉;拿着女主人的“私珠物”作本钱的分那,却是识贷之人,知道牛头旃檀香”时世有一,不可常得,以柴禾价买了下来。这是一种不等价交换,由于分那的“善买”,在交换中占了大使宜。分那果然“无事不知”。在这第一次交换行为中,分那是买入者,而买卖买卖,有买有卖才是做生意的完整过程,买入只是治生行为的一半。那么分那是否同样 “善卖” 呢?
故事对分那第二次交换行为的描写,突出了分那的 “善卖”。分那持回牛头旃檀香,破作数十段。珍贵的东西不能批量出售,而要零星出售,这样才愈显珍贵。分那的善于出售,在这一细节中已有所表现。当一位长者病重,非此香不能活命而又求之不得时,分那持香登门,一次交易就得到了二千两金。像这样,分那把香全卖掉后,正不知行到了多少金呢! 而这一切,都是从两枚金钱生出的。在第二次交换行为中,分那是卖出,这回他搞的是等价交换,宝物的价值被他全部收回。分那果然善于治生。
由于有了分那,先前 “恐不相活”的弟弟,一下子“富兄十倍”。分那也由于对主人的巨大贡献,而终于摆脱了奴隶的地位,成为自由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财产的奴隶,比任何物质的财富都更加宝贵,物质财富消耗掉后不会再生,而奴隶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奴隶和主人一样是人,他们的智力甚至远远超过奴隶主。在这则故事中,奴隶主只是靠了奴隶才活了下来,因此,奴役他们是不合理的,自不待言。而这表达的正是佛陀一切人生来平等的思想。
上一篇:《小说、戏剧·元柳二公》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升天行》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