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佛影颂》原文与赏析
鲍 照
形生丽怪,神照潭寂。验幽以明,考心者迹。
六尘烦苦,五道绵剧。乃炳舟梁,爰悟沦溺。
色丹貌缋,留相琼石。金光绝见,玉毫遗觌。
俾昏作朗,效顺去逆。
《佛影颂》约写于元嘉十六年至十七年间(439—440),当时鲍照在江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的幕府做侍郎。刘义庆是个笃信佛教的人,《宋书》本传说他“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江州距庐山甚近,鲍照曾随刘义庆游历过庐山,并留下几篇诗文。晋代有个叫慧远的僧人,曾在庐山画过《佛影图》,这篇《佛影颂》,是看到《佛影图》之后写的,有的专家认为,这篇文字是代刘义庆所作。
《颂》的开头两句,从形神两方面描绘《佛影图》的风采。六朝绘画主张形神兼备,以形传神,鲍照即从这个角度来赞美佛影图,说它形象绚丽多姿,十分奇特,其神又安然静穆,佛光普照周围的山川潭水。“验幽以明”两句,转笔写佛影的灵魂,它可以昭明幽冥的世界,又可考见世人的心迹。“六尘烦苦,五道绵剧”两句,是阐述佛家教义的文字。“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由于人身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这六根可以垢污净心,六根不净,就难以摆脱尘世的烦恼与痛苦。“五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佛家主张五道转轮,也就是生死轮回、祸福报应。信佛行善,下世可以入人道;天道;毁佛作恶,死后就要入地狱,变饿鬼,脱生为畜生,五道的轮转,往复循环,绵绵不绝,报应丝毫不爽,所以说“五道绵剧。”如何才能跳出苦海,进入极乐的世界呢?如要脱度茫茫的苦海,就要借助舟船,这种舟船并非是现灾世界中浮江海而游的木筏或行舟,而是佛家所讲的“法船”,所以紧接着顶上“乃炳舟梁,爰悟沦溺”两句。“炳”与“秉”通,“舟梁”即船和桥梁,秉持法舟,才能渡过苦海,也就是领悟到免遭沉溺在苦海中的道理了。
“色丹貌缋”以下四句,转笔描写佛影图的光彩,遥接开头两句,首二句从形神方面颂佛影图,此处从色相方面赞佛图,赞美它色彩和形象斑烂,绚丽,留给人间的色相如同赤玉一般,使世人能看到“金光相”和“玉毫相”。《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说:“金色相,其色微妙,胜阎浮檀金。”又说:“眉间白毫相,软白为兜罗绵。”“玉毫”即“白毫”,“绝见”与“遗觌”相对成文,表示在世间看到这种色相是绝无仅有和难得的。
结尾两句,总摄全篇,意谓一睹佛影,可以使昏昏者明白过来,信佛行善,效法安顺的事,不去为非作歹了。“效顺去逆”是从《左传·隐公三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一句变化而来,不过此处是反其意而用之,既然去顺效逆是速祸之源,那么去逆效顺就必然是得福之本了。
《佛影颂》是“颂”体。刘勰《文心雕龙·颂赞篇》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颂主告神,义必纯美。”这是颂的较古老的规定性。鲍照的写法似乎有所突破,他用颂的形式来写佛影,首先在题材上就是一个突破。在语言体式上他全用四言句,与《诗经》中的颂诗一样,尚有颂诗雍容典雅的特点,语方凝重,但又受到六朝骈俪文风的影响,对偶成分较多,与《诗经》中的颂诗不同,也与鲍照的其他诗题创作不同。可谓别构一体。
《佛影颂》文字不多,仅14句56字。但它却使用了五六个佛学典故。在刻画佛影方面,一从形象本身落笔,从佛影的形神色相方面着手描写;一从佛学及佛影的灵验方面构思,可谓虚实结合,写法比较得体。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小说、戏剧·八月槎》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