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卧佛》原文与赏析
杨 慎
金仙疲津梁,云卧恣天行。
菩萨叹退位,未尽区中情。
二谛凭谁解,松风与水声。
这诗是作者谪戍云南永昌卫时所作。永昌府 (今保山) 卧佛山东麓有卧佛,据杨慎《云南山川志》记载:永昌城北二十五里云岩山有卧佛,长三丈。《新纂云南通志》:“明杨慎有诗题于侧。”即此诗。作者于嘉靖三年八月由京师首途,次年正月至云南,病驰万里,羸惫特甚,继寓安宁,卜馆云峰居之,因知此诗是在安宁时所作。
杨慎出身于明代仕宦之家,父亲首相两朝,有除难定策之功,他被定罪终身谪戍边陲,是很不幸的。这是他在明代中期复杂尖锐的内部夺权斗争中所遭到的沉重打击,废居边地,劳碌奔波,赋物写情,以抒忧愤。因而影响了他后期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使他卓然成为明代一大家。其人才情学问为一时之杰,其诗亦清新绮缛,独冠于时。王世贞说:“杨修撰之 《南中》稿,秾丽婉至”; 凡所取材,六朝为冠,固一代之雄哉!” ( 《艺苑卮言》此诗礼赞卧佛乃前人诗中所未见者,这是他人创新,很值得重视。
全诗六句,意分三层,虽仅短短30个字,却含蓄蕴藉,深沉邈远,可谓以少许胜多许。作者礼赞如来,其实亦是托佛言志抒情。首联: “金仙疲津梁,云卧恣天行。” 此为第一层。写疲倦的如来,卧于双树之间,自由自在,作者触景生情,联想自己坎坷仕途,疲于窜谪,流放永昌,不正如这静观世变的卧佛一样么! 只是卧佛无思无虑。而作者正值中年,热血满腔,欲静难能。“金仙”,佛教传说,如来“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汉明帝尝梦其 “金身丈六”,唐人已用 “金仙”作为佛的代称,宋徽宗正式改佛号为 “大觉金仙”。这就是如来被称为 “金仙” 的由来。“疲津梁”,见 《世说新语·言语》: “庾公尝入佛国,见卧佛曰: 此子疲于津梁。” 注云:“《涅槃经》: 如来背痛,于双树间北首而卧,故世之图绘者为此像。”起句写得很典雅,而含义又深。次句写如来升天后的形象,自由自在,是借用鲍昭《升天行》诗中的成句。鲍昭是说自己,他 “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杨慎用来写佛,将句意翻新,用得十分贴切。次联:“菩萨叹退位,未尽区中情。”这是第二层,借菩萨实即如来子弟的口吻,感叹卧佛升天,没有能完成普救众生、脱离苦海的心愿,抒自己的遭万里遣戍、难尽 “区中”之情的悲凉情怀。作者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仍时时关心朝政,不忘世事,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一片悃诚之心,于此可见。这里,“退位”一词用得很大胆,也很新鲜。意有所讽,令人遐想。尾联: “二谛凭谁解,松风与水声。” 这是第三层。佛家所说“真俗二谛”,是指圣者与凡夫所见的 “实义” 各有不同; 佛经常用“松风水月” 比喻说理,参证 “佛性”,谓从自然常理中所了悟“真俗二谛”。诗意朦胧,作者把自己的怨愤之情,融化于松风水月之中,回荡于幽壑荒崖之间。全诗弥散禅意,意蕴深藏,三赞如来,境界极高; 且善参活句,妙手偶得,天衣无缝,清初大诗人王渔洋论诗云:“严沧浪借禅喻诗,归于妙悟。如谓盛唐诸家诗,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若杨慎此诗,可谓近之矣。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南乡子》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即事》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