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吊天竺海月辩师(其二)》原文与赏析
苏 轼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1),时苏轼为杭州通判。
海月大师名惠辩,俗姓富,住杭州天竺寺,是一位高僧。苏轼到杭后,很敬重他,喜欢和他交往,遇到烦恼事,听他一言,即形神俱泰。熙宁六年十月十七日病逝,年六十。
诗人第一句谈佛理,因为吊唁的是僧人。“生死”云云,出佛家典籍《十六观行经》,说譬如壮士,死了以后,只须屈臂、伸臂那样一点点短暂工夫,就在西方出生。这是对死者的安慰。据《苏轼文集》卷22《海月辩公真赞》,海月病了以后,打发人去请苏轼到天竺山来,苏轼正忙着,没有能马上去,等到苏轼到天竺山的时候,海月已经死去四天了。可见海月临终前是很牵挂苏轼的。苏轼告诉海月,既然死了以后,就生西方,算有了归宿,你就大可不必为人间俗事烦恼而有什么留恋了。这句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安慰,既然海月已经有了自己的归宿,也就大可不必悲伤了。
话虽如此说,但是,严峻的现实是:这么一位高僧确确实实离开人们走了,人们不能不悲伤,特别是像自己这样接受过高僧教益的人,更不能不悲伤。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感情。诗的第二句,谈的是世俗之理。这样一转折,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用了一个“钟”字,十分准确,因为诗人们的感情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是最丰富的。
第三、四两句,写的是白居易(乐天)的故事。
白居易晚年写了一首《客有说》的诗:“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龛虚一室,多传此待乐天来。”唐人小说有记载,说是有人在海上遇到了大风,风把他吹到了仙境蓬莱山,那里有一个院落,门关了,上了锁,说这就是白乐天院。白居易听说以后,写了《答客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海山不是我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空门”即佛门。佛家说天有多种,兜率乃其中之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即生于兜率天。白居易明白表示,不求仙,但信佛。
在此以前子些时候,白居易还有一首诀别与果上人的诗,说是跟随与果上人去,倒“不须惆怅”,但要“先请西方作主人”,听从佛门的安排。
苏轼在这里,其实是说自己,表明自己真心实意皈依佛法,以此进一步安慰作者,对死者表示最大的虔诚。作为吊唁的诗,是十分得体的。
在实际上,情况却有点不同。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元年七月,苏轼从海南回至常州,在将要告别人世时,径山僧维琳来看他,他对维琳说:“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罗什是晋代来自西域的高僧鸠摩罗什。罗什在临死前,叫他的学生念神咒来救他,但这并没有挽救住罗什,还是死了。苏轼不相信神咒。在他气息极为微弱,将要告别人世时,维琳在他耳边,高声嘱咐他不要忘记西方,要为此著力。他的回答是“西方不无”,“著力即差”。以后人据此说苏轼并不真的认为有西方,这是对的。苏轼精通佛理,有许多高僧是他的好朋友,他从佛教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但他不是佛教教徒。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即事》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吾富有钱时》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