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原文与赏析
黄庭坚
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
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与苏轼并称 “苏黄” 的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在新旧党争中也同苏轼一样屡遭贬谪。中年以后,他常与禅师们来往,参禅谈佛,希望能从禅学中获得大智慧去立身处世,解脱尘扰。他的思想受到禅学很深的影响,所以他的诗往往包含着禅理。此诗即是一例。
既然是次韵和答诗,作者当然要扣住原诗的诗意去写。和答的对象“斌老”,想必是作者的一位禅朋诗友,《病起独游东园》即是“斌老”原作的诗题。因此,作者下笔就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同出于一种细微的原素,过多思虑就是学禅者的病症。“机”,同 “几(ji)”,细微之意,此指细微的原素,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物质。《列子 ·天瑞》:“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即可说明此意。又,《传灯录》载亡名僧 《息心铭》曰: “无多虑,无多知; 多知多事,不如息意; 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这头两句,用羼杂了道家学说的佛学观点,指出斌老的病因是思虑过度,点明题目中的 “病” 字。
三四两句,紧承“病”字,再写题目中的“起”字。意思是说:为了排解病后的愁闷,你写有新做的诗篇,不过得兔而忘蹄,还是不用语言表现出来为好。《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蹄”是捕兔的绳网一类的工具,用以系兔足。意谓言词是用来达意的,既已得其意,就不需言词了。禅宗的祖师们都是不立言筌的,信徒们想参究佛理,还得靠各人的“慧根”,才能够“顿悟”。作者在此以禅学的观点说明,病后写诗,仍是多余的“多虑”,是有害无益的。“兔径”二字,见于《维摩经》:“曷回龙象于兔径?”又见于《传灯录》真觉大师证道歌:“大象不游于兔径。”小小的兔径不能行龙象,诗中大概以喻斌老的新诗;而从诗的脉络上看,“兔径”又暗暗勾起了“独游东园”的语意,从而不露痕迹地带出了下文。
五六两句,紧承前意,点明“东园”的观感。意思是说:莲花生自淤泥之中,它不用说话,也可表现它的嗔恼与喜悦的情性。如果说前两句是不赞成写诗立言的话,这两句则举出莲花为正面例子,以证明禅宗默喻的道理。作者《赣上食莲有感》诗云:“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下句即所谓“嗔喜性”。莲花无言,而见嗔喜,这当然是对禅师不立言筌的形象化的发挥;同时以“莲花”与“兔径”相连,突出园中之物,使得物景悄悄转换,意脉缠绵不断,自然而然地开启了下文。
最后两句,由“东园”莲花生发出来,点明“独游”的妙境。意思是说:当你一旦默默地站在这幽洁芳香的莲花旁边,心灵就跟这傍晚的花儿那样恬静。作者在这极美的景物描写中,暗寓着意味深长的禅意。禅宗认为心即是佛,不立语言文字,因而斌老之写诗排闷仍不外是“多虑”的“禅病”;而莲花无言之“幽香”,自可使心灵恬静,说明人与物之间的情趣是可以相通的,是可以彼此默喻的,从而也就说明了“万事同一机”的道理。
此诗头四句写“病起”作诗之多余,后四句写“独游东园”达到人物之间默喻之顿悟,既婉转批评了斌老之写诗“多虑”不是禅家的养身之道,又含蓄肯定了斌老之赏花“心静”才是禅家的修性之本。全诗以诗谈禅,充满禅理,同时还能遵守他自立的写诗原则,达到巧用佛典而妙笔生花的效果。至于他认为写诗排闷是多余的,只是针对“病起”“多虑”而言,并非一概而论,否则他这首诗乃至他那卷帙浩繁的山谷诗集也将不会问世了。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梦游仙》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江雪》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