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玉石观音唱和诗》原文与赏析
马元俊
天庆寺前一片石,造就观音神在哉。
八万由旬妙高骨,三千世界明月胎。
潜救众生苦恼去,默传诸佛心印来。
十首新诗颂功德,等闲难继贯休才。
这是一首因事感兴、颂赞观音菩萨功德的唱和之作。
辽代沙门智公在朝阳县 (今辽宁省) 天庆寺前以巨石塑观音像,像高7尺,围5尺2寸,并首唱胎字韵诗二章。此后来这里的文人墨客相继依胎字韵唱和,勒石寺中。这首诗就是天庆寺诗碑上众多和诗中的一首。作者马元俊,辽代诗人,曾在辽朝作观书殿学士行尚书礼部侍郎知制诰。
首联两句,作者以直陈之笔点明地点和抒写对象,总括题旨。其诗意是: 天庆寺前的玉石观音像多么壮伟、传神!它端庄恬淡,宁静致远,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观音大士的仪表气质。接下去的4句诗,分别从 “外形”与 “内在”两个方面作了具体展开。从整体看,第二句的 “神”在笼罩全诗,奠定了本诗颂赞的主旨和格调,成为贯穿全诗的主旋律,可以说是 “诗眼”。
颔联两句侧重于从正面抒写观音像的外部直观形象: 它以无比高大的法身屹立在寺前,通体皎洁如月,面对着众生芸芸的大千世界。第三句极写其法身无量,第四句极写其石质润洁,都使用了夸张手法。“由旬”是佛经中的长度单位,大者一由旬80里,中者60里,小者40里。“妙高”,即须弥山。明明像高7尺,为什么说它“八万由旬”呢?一是为了充分表现作者对观音的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二是为了求得句法上的工整对仗。“八万由旬”与下句中的“三千世界”对举,“妙高骨”和“明月胎”互峙。七、8句也是这样。按照律诗的规矩,全诗八句中首尾4句只求韵脚和声律和谐,不讲对偶,而中间4句则在韵脚、声律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工整的对仗。颔联中的“骨”和“胎”是同义词,其意均指石像的身躯,这样互用是为了避免复字出现。这两句也暗含着一层意思:正因为观音菩萨出自西方极乐世界的须弥山,且法力无边,所以才能拯救三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在章法上,颔联为五、六句作了铺垫和过渡。
颈联两句着重揭示观音的内在精神。这两句的意思是:观音大士总在冥冥之中以超常的法力救灾救难,普度众生,为人们消弥苦恼,同时默默地向善男信女们传授着行善的佛法,以致让人觉得她的心肠是那样慈悲,她的心地是那样宽广。这是作者对观音无量功德的正面颂扬。观音是我国佛教中的大乘菩萨,与大势至、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在佛教徒心目中,她是大慈大悲的神的化身。实质上她不过是人们寄托理想、摆脱苦难的精神偶像。
尾联两句的抒写重点则从石像转向自我。面对观音的法力和功德,作者感叹道:以我的微薄之才,即使一口气写上10首颂诗,怕也赶不上唐代诗僧姜隐德所写的那些褒扬佛门的禅月诗啊!这里有自谦,也有对菩萨的虔诚敬意。
这首抒情七律,整体上具备律诗形式与韵律的要求。开头确立抒情主旨,这是“起”;三、四两句直写石像外形,这是“承”;五、六两句颂扬菩萨功德,这是“转”;末尾两句以自谦收束全诗,这是“合”。全诗前后关合,照应紧凑,主旨突出,但从内容看,思想浮浅,流于平庸,没能写出动人心魄的思想个性。在艺术表现上直露有余,蕴藉不足。究其原因,恐怕与作者胸襟不宽、素养不高以及受唱和诗固定韵脚的束缚不无关系。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玉山》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小说、戏剧·王质》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