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蓝田山石门精舍》原文与赏析
王 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笔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王维晚年,屏居蓝田,右倚蓝田山,左傍石门泉,啸咏于山水之间。诗题所谓 “精舍”,就是石门一座佛寺,据 《图经》载:“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积,僧曰: ‘必佛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石门精舍,或者指的就是大兴汤院。
这篇蓝田山石门精舍纪游诗,共二十四句,严整有序,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探幽。夕阳西下,好山好水,引起诗人探幽的兴致。乃泛一小舟,任风流去。一路上贪看新奇的景致,不觉愈走愈远。黄山谷说: “ (王维) 定有泉石膏肓之疾”。其实他不仅追求泉石之美,还往往寓情于景,寓理于游,把徜徉山水和研讨佛学结合起来。他曾有诗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就是这样的一例。这一次的探幽,就有双重意义:既探山水之幽,又探禅理之幽。不仅爱赏云木之秀,还想检验万物穷尽复通的禅理。“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穷水逢山,似远实近,初疑无路,豁然自通。浸润于佛学的王维,在这次探幽的经历中,得出禅趣。
第二层:遇僧。这是全诗的中心部分。诗人水尽见山,拾舟乘骑。果然探幽得幽,进入佛境。见僧人四、五于石门精舍。“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柏松” ( 《楚辞 ·山鬼》)。诗人感倒他遇见的众僧就是 “荫松柏” 的,“山不人”,是山林的主宰。诗中分两层写众僧,一写他们的生活: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从环境来烘托:天色未晓时,参天松柏覆盖着清凉佛地,一片梵音佛号,僧人们作早课了; 一日将尽时,山空林寂,万籁无声,僧人们面壁参禅,静心修炼了。二写他们的道行。用侧面来描写: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即令牧童樵客之流,来往山中,与 “山中人”接触,也不免潜移默化沾染些佛气,产生了道心,把尘俗世事也看开了吧,更何况有夙根的王维呢!
第三层:惜别。这是全诗的高潮。当晚,诗人夜宿精舍。他焚一炷清香,铺一席凉簟,卧于佛寺松柏之下。“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山水之外,诗人复推出花与月。涧旁长满野花,山顶涌出明月。白日与众僧论道,因此,夜晚自有花香袭上衣衫;入夜静坐参禅,月光拂壁照影,心境澄澈。自我与大自然动息相同,他完全浸入神游象外的自由王国。第二天黎明发亮,他不得不与这里告别了。这石门精舍之游多么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啊!他把自己比做误入桃源的武陵渔人,生怕迷失重访桃源的路径。便在寺的前后,登历一回,志心不忘。然后再与“桃源人”告别,约定明年桃花盛开时节,再来晤会。
王维以纯熟自然、精湛深微的写作艺术,把游石门精舍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写得独具特色,十分精彩,令人神移。其结构与构思,形象的描摹,手法的选用,是其他短诗未表露过的。
上一篇:《小说、戏剧·葛玄》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上卷(节录)》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