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黄州道中》原文与赏析
张养浩
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
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话旧游。
黄州在今湖北省东部,属黄冈县。张养浩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奉诏征舶泉南,秋天路经黄州,写下了这首七律。
从张养浩20岁作东平学正算起,至这一年他已饱尝了将近30年的宦海风波,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张养浩心灰意懒、不知所措;官场的龌龊、仕途的险恶更令他尘心退尽道心生。社会现实的黑暗促使张养浩在心理上皈依宗教,希图于虚幻的理想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在元代有一定势力的道教全真派与儒学之士联系广泛,于是崇尚与世无争、独善其身、一心向道就成了作者在宦海浮沉中难以忘怀的人生教条。元仁宗时代是张养浩一生较为得意的时期,很受皇帝的青睐。他奔波王命、勤于政事,仕途通显,可谓春风得意,然而作者内心却并不充实,孤独寂寞感常袭来心底,富贵烟云之想也每每令他不安。这首《黄州道中》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晋代左思《咏史》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濯足,显然有世道浑浊之意。此诗首联“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化用上述句意,隐含有因世道不清而思自洗尘秽、独善其身之意。这一联含蓄委婉,洒脱的诗句中隐藏有焦虑不安的潜思。
颔联出句“闲云一片不成雨”是写景,也是象征。“闲云一片”是自己散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的象征,“不成雨”隐隐有孤掌难鸣,难成气候的凄惶心理。秋天在古代文人笔下多带有肃杀衰败的意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宋玉《九辨》)“黄叶满城都是秋”抓住富于意象性的黄叶摹写秋景,生动传神,其深层义则象征着国运的式微不昌。颔联二句对仗工稳,情景双绘,令人不禁想起唐代王勃《山中》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黄叶带给读者的意象又有了思乡的味道。
颈联也是写景,同时也是某种象征。“落日”也带有衰败的意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即是。显然,“落日”是元代国势的象征。“断鸿”为作者自身的象征,不是写其际遇,而是写其心境,即面对前途,难以寻觅心灵的归宿。同样,对句“西风”、“长笛”给读者的意象也是意绪消沉的,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颈联二句共出现六种不用动词联结的意象,各意象之间的松散联系为读者留下了众多的思维空白,可以进行充分联想。鲜明的意象特征丰富了诗境,余韵悠长的六种意象中,落日、断鸿、水边楼是视觉性的,长笛是听觉性的,天外路是心理感受性的,西风是肤觉性的。四种感受交融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怀,用一个神仙劝道的故事结束全诗,体现了该诗的道家风味。“人间世”本是《庄子》篇名,这一篇阐述了庄子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诗中“人间世”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人生,又指庄子的道家思想。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者吕翁,自叹穷困,吕翁送一枕给他,以法术令其入梦。卢生梦中历尽荣华富贵,醒来时,客店主人炊黄粱尚未熟。这就是“黄粱一梦”的故事,后世常用来比喻富贵尽为虚幻,不足留恋或是欲望破灭之意。本诗用的是前一意向。“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话旧游”二句并非自指,而是借用卢生故事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荣华富贵的幻灭感,虽算不得“大彻大悟”之语,却也有批判的锋芒。
全诗写景言情,融合为一,自然流畅的诗句中渗透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上一篇:《小说、戏剧·黄初平》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黄母化为鳖》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