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七月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原文与赏析
玄 烨
暑退全消陌上尘,盂兰大善见姚秦。
临风洗钵龙池雨,凝露舒莲鹫岭春。
送节双轮同梦幻,持心半偈见深淳。
循环已知盈虚理,不向山僧更问津。
《七月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一诗为清初第二代皇帝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所作。
康熙在位60年,才智勇力、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君主中的佼佼者。他执政期间,中国从一个分裂割据、外患纷扰、生产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逐渐走上了国家统一、疆域巩固、经济昌荣的道路。康熙皇帝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广泛地涉猎数学、天文、历法、生物等学科,他亲自撰写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并注重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他善待科学家、奖掖培养科学家。这在历代君主中是十分罕见的。
他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日理万机而不尚空言,事多躬亲又讲求实效。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亲临漠北,抗击沙俄;登舟勘视,治理淮黄; 亲任赏罚,澄清吏治。正如他自己反复强调的那样,“君临夫下之道,惟以实心为本,以实政为务”。
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现存一千多首诗,反映着广泛的社会生活,充溢着他励精图治的决心和务实的精神。他的诗中有“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的艰难跋涉;也有 “终宵擐甲敢言劳” 的黾勉勤劳; 还有“虽忘多景不忘民” 的天子感喟。
康熙皇帝关心民瘼,忧系国运,面对着自己苦心经营、征战踏勘过的河山权柄,自然而然地为皇权继承人的人选问题煞费苦心。诸皇子争夺太子位置的角逐、太子与皇帝的对立,给康熙晚年政治生活中平添了重重矛盾与深深的忧患。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一年(1712)间,曾两度废弃太子胤礽。太子乍立乍废,宫中重臣各有彼此,各种议论主张沸沸扬扬。康熙说: “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认为立太子必得其人,“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没有适合的人,宁可不立。康熙五十六年 (1717) 五月,大学士王掞向康熙密陈建立太子的重要,这自然更引起康熙内心的波澜。这一年七月十六日,康熙在避暑山庄,借赐诗老和尚的机会抒发了内心的块垒,强调了选好继承人的重要,表现了他晚年对世事的深刻领悟。
七律诗本是康熙所擅长的,这一首也不例外。首联写山庄的清凉空气驱走了暑热,也洗净了一路上的仆仆风尘,联想到姚苌明智地把后秦的权柄传给了其子姚兴,施行了许多省刑爱民的善政,并且发展了佛教,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与敬仰。颔联,想 《晋书》 中有记载,前秦皇帝苻坚能以秘咒下龙神,每逢天旱,他便咒龙请雨,龙下到僧人的食钵中,天则大雨。另外,传说在佛居住的灵鹫山上,天降甘露使莲花舒放,春天也就到了。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自己渴望有咒龙降雨、承露唤春的本领,尽快地斩断愁绪,化忧虑为安心。颈联,有感于大自然季节的更替,人世间生死轮回,一切虚同梦幻,因而只要受持佛家两句偈诗就可以了解到它的深淳。这两句写佛家妙言至理,有赞颂佛理的意思。尾联,笔锋轻灵一转,自认为已知事物发展循环多变,盈虚往复的道理,无须再去向山僧寻问缘由了。
全诗有赞姚苌选对继承人的颂词,有渴望摆脱困扰的用典,有冥冥之中借助佛门的企及,更有相信自己,不轻信佛家之语的执著。这看起来似乎矛盾,但是,这正是康熙务实精神与选皇储造成的忧患形成的矛盾,也是康熙一贯对宗教所持态度的流露。他在《登澄海楼观海》中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的微词;在《虎丘》中“石不点头谁说法,惟存涧响杂笙簧”的质疑;在《机暇随笔书怀》中有“禅徒空世界,仙每误炉丹。何以诗书蕴,常图根本安”的对佛道的否定。可见,反对佛道的消极遁世、主张儒家的积极用世,是康熙一贯的主张。
康熙帝也曾五次朝礼五台山,还流传有康熙射虎的佳话。但他到五台山的目的,不是“幸五台山,建上祝太皇太后延寿道场”,就是“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他亲撰《御制清凉山志序》中也说:“朕数驻跸兹山,为两宫(太后)祈康宁福祉。”也就是说,他的朝台是为了宣扬孝道,同时“示中外一家之心”,加强同蒙古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可见,康熙对佛教的敬仰、朝拜仍是基于务实的精神,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而已。
康熙这首诗内涵丰富、感情深沉,用典自如,表达含蓄,回环跌宕,耐人玩味。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南吕〕金字经》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与僧道升(其一)》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