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大云寺赞公房(其三)》原文与赏析
杜 甫<./p>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
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
玉绳回断绝,铁凤森翱翔。
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
明朝在沃野,苦见尘沙黄。
《大云寺赞公房》诗共四首,本文选录其三。赞上人身世,旧注无考,据此诗,安禄山乱后,杜甫身陷长安,曾在大云寺住过。当时他们为新交,却又是 “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的挚友。赞上人不仅给杜甫衣食上以帮助,也使杜甫感到精神上的鼓舞,诗中所写”语晤契深心,那能总钳口”,“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便是明证。后来,杜甫又写了 《宿赞公房》、《寄赞上人》、《别赞上人》等诗。《杜臆》认为,此诗当为公任左拾遗,奉墨敕许还鄜州省视家室时作。不妥。(详见邓绍基 《杜诗别解》考证)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夜深殿实兀,风动金琅珰。”妙香,据 《维摩经》。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皆以香作楼阁。其国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得藏三昧。可见妙香是佛家语。杜甫以释入诗,不但丰富了诗歌的辞语,也扩大了诗歌的内涵,暗示禅心悟道,虚无可取,空明难传。大抵公夜宿赞公房,灯青如豆,冥想难眠,心虚空之心体味禅理,酝酿情绪,故而造境喻意。琅珰,有两种解释,一云长锁,今人所谓 “琅珰入狱”; 一云铃铎,如苏轼”风动琅珰月向低。”这里为苏诗所本。诗人看到漆黑无月的寺院里,殿顶的凸出部分,愈发显得阴森突兀,细风摇动着殿角悬铃,其声琅珰。这正是静虑思禅,摒除妄念的外部环境。
“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玉绳迥断绝,铁凤森翱翔。”“天黑”、“地清”与上文“夜深”,“风动”几个主谓结构的词语,共同表现禅门极其清净之境。“玉绳”古注也有两种解释。一云玉衡南两星为玉绳; 一云似如佛书 “金绳界路”者。统观原文,似以一说为确。因为铁凤指古代宫殿、寺院的装饰物,即 “令张两翼,举头敷尾以函屋上,当栋中央,下有转枢,常向风如将飞者”(仇注引薜综注)。诗人以天星对殿饰,就是说,仰头一望,暗夜无月无星,但见孤独的铁凤森森然然,模模糊糊地呈若飞貌。“铁凤森翱翔”可与 “夜深殿突兀”对读,老杜摹写暗中景象十分逼真,“亦在暗中,始觉其然耳”(黄生语)。但两句在时间上有所不同,寺殿突兀,是看不清棱角的深夜浓黑,铁凤翱翔则是破晓前的残夜了。
“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苦见尘沙黄。”梵,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磨的略音,意为寂静、清净。由于佛经原用梵语 (古印度书目面语) 写成,故凡与佛有关的事物,皆称梵。梵放,在这时指诵经声。殷,象声词,一般形容雷声,在诗中指钟鸣。黎明时分,诗人在床上听到出家人不时地传来诵经的声音,寺钟的鸣响仿佛在床头萦绕。由此见闻之清净,因此慨沃野之尘沙,一个 “苦”字,把老杜不愿意离开禅境的特殊享受欲和终将不得不离开地院的矛盾现实烘托出来。
仔细读这首诗,既然诗人无睡意,那么在赞公房歇宿的一夜,他并不是都在床上躺着,曾经到寺院的露天走动,于是才有对暗中景象逼真的体验。通观全篇,充露出诗人爱禅的惬意感,这倒不仅仅因为赞上人在动乱中给予他温暖,更重要的是,大云寺寂静、清净的环境,颇利于逗发讲究内心修为、体悟自性的禅思。禅思的审美化表现就是禅趣,即法无喻不显的文学形象描绘。杜甫在艺术表现上,以闻和见作骨,结构诗篇。灯影、殿突兀、玉绳、凤翱翔都是所见;妙香、金琅珰、梵放、钟殷床都是所闻,通过所见所闻吟佛迹,写禅境,再添入稍许释典,这样,禅宗情感便鲜明而又含蓄地流露出来了。作者的观念是较为隐蔽的,但形象却在帮助诗人说话。结句“苦见尘沙黄”,运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对比法,以厌恶什么反衬留连什么,在抒情的色调变换上是巧于安排的。
上一篇:《基督教文学·赞美诗·复活良辰歌》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经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鱼》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