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荆轲
作者简介
荆轲(?—公元前227),姜姓,庆氏。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秦时涿县人,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行刺失败被杀。
题解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攻克邯郸,虏走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生死境地。燕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这首诗歌是由荆轲在刺秦王出发前唱和而成的。
句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瞋目,发尽上指。“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荆轲唱完一句,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评解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刺秦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永垂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易水歌》以轻轻两句遂为千古绝唱。
上一篇:屈原爱国名篇《九歌·国殇》原文注解与鉴赏
下一篇:曹操《苦寒行》原表达积极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