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
【原文】: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译文】:
咸阳的南面,极目望去五千里,见高耸入云的山峰巍峨挺拔。前有剑阁横断视线,背靠青天而中间洞开。上则松涛风声呜咽萧飒,有巴山猿狖啼叫哀鸣。旁有激流飞湍奔流于沟壑,喷洒于剑阁石上,惊涛汹涌,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送别友人啊从此离去,何时才能啊归来相聚。远望君子啊何处是行程的终点,我沉吟啊哀伤叹息。视绿波东流,悲白日西沉。鸿与燕啊秋声凄凄,愁云使秦地暝色四起。一轮明月出于剑阁啊,与您两处对酒而相忆。
【评介】:
古代善于作赋者多不善于作诗,善于作诗者,其作赋也往往平平。太白号称诗仙,其诗歌成就臻于极境。诚然,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赋。在数量上,其诗现存九百余首,而其赋却仅有八篇;在艺术影响上,他的赋中的确没有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那样超群绝伦的天才杰构。但他毕竟是文坛巨擘,不仅诗写得好,文章、赋均很出色,同样体现出他诗歌创作中的英卓颖慧之才。即使是《剑阁赋》这样短篇作品,也可看出这种特点。此赋相传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作品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写景,后部写情。
写景主要突出剑阁之险。作者送别友人似在咸阳。友人入蜀,当经剑阁而西。故作品首先由友人的前程引出剑阁。赋中写“直望五千里”,既表现出别路遥远,更欲显出五千里内诸山川皆不足道,突兀而见的,则为难中之难。故诗人大胆设想其目光极望之时,可以度越众山,直达五千里,唯独被巍然耸立云端的高山所截断。“剑阁横断”,言横截入云的高山。据《元和郡县志》载,剑阁即指剑阁道,于大剑山间,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剑阁为入蜀陆路必经之途。远望蜀山,唯见剑阁横截入云的高山,背靠青天开出一条路。在远望中,山是入云之峰,路是倚天架设的栈道,则友人前途之艰险可想而知。“倚天”写栈道从天上开出,极言其高;紧接着写栈道周围环境,上面是松涛、猿啼,一派肃杀凄清的景象;旁边是激流飞湍,不仅咆哮而下;且又进溅栈道之上,令人悚目惊心。从声音、从画面写出剑阁之险。
分袂饯行,本已愁绪满怀。前程未卜,剑阁凶险,尤其令人伤情。作品后半部承前对剑阁形势的描绘,陡转而写到眼前别离。写离别则以剑阁之险为基调,故忧心忡忡地问其何时归,问其行程安极。这两个问题都因剑阁之险而无法回答,“我”只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暗自沉吟、叹息。但是,惜别也罢,叹息也罢,都无济于事,友人西去是不可扭转的。眼前景物都令人神伤。沧波东流,似乎也畏惧蜀道的艰险。不畏其险而向西的只有可以度越一切关隘的白日。至于浮云西去,也会使秦地罩上一派愁绪而使天色阴暗。同这些自然事物相比,友人入蜀之难,入蜀而引起的惆怅,更可想而知。诗人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古道,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不用说攀援行走,即使听人讲一讲,也会朱颜顿失。这就不能不在离愁中增加一层凶险而引起的担心、忧虑。但是,故人西去既然无可阻止,便只能以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寄托相思的形式相安慰,那就是希望他安全地通过剑阁,抵达西蜀,并且每当明月从剑阁升起之时,分居蜀地与中原的两个朋友对月举杯,相祝相忆,千里共婵娟。
作者终不愧诗仙之誉,在短小的篇幅内,以浓墨重彩之笔描绘出剑阁形势。应该指出的是,作者虽长于蜀,却不曾到过剑阁。他完全凭借自己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驰骋想像,描绘出令人闻而色变的剑阁蜀道之险,并写出送友人入蜀这种特定场合下的离情。因而,在这篇小赋中也表现出诗人的艺术特色。这也正是这篇小赋的可贵之处。
上一篇:苏轼《前赤壁赋》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班彪《北征赋》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