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注·太和(节选) 王夫之
此章乃一篇之大指,贞生死以尽人道,乃张子之绝学,发前圣之蕴,以辟佛,老而正人心者也。朱子以其言既聚而散,散而复聚,讥其为大轮回。而愚以为朱子之说反近于释氏灭尽之言,而与圣人之言异。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则生之散而为死,死之可复聚为生,其理一辙,明矣。《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者,魂之散而游于虚也,为变,则还以生变化明矣。又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伸之感而屈,生而死也;屈之感而伸,非既屈者因感而可复伸乎!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所谓清通而不可象者也。器有成毁,而不可象者寓于器以起用,未尝成,亦不可毁,器敝而道未尝息也。以天运物象言之,春夏为生,为来,为伸,秋冬为杀,为往,为屈,而秋冬生气潜藏于地中,枝叶槁而根本固荣,则非秋冬之一消灭而更无余也。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盫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生灭者,释氏之陋说也。傥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故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神化者,气之聚散不测之妙,然而有迹可见。性命者,气之健顺有常之理,主持神化而寓于神化之中,无迹可见。若其实,则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抑必有所从来。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几,聚散、出入、形不形之从来也。《易》之为道,乾、坤而已,乾六阳以成健,坤六阴以成顺,而阴阳相摩,则生六子以生五十六卦,皆动之不容已者,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以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知此者,尽《易》之蕴矣。
老氏以天地如橐籥,动而生风,是虚能于无生有,变幻无穷,而气不鼓动,则无是有限矣。然则孰鼓其橐籥令生气乎?有无混一者,可见谓之有,不可见遂谓之无,其实动静有时而阴阳常在,有无无异也。误解《太极图》者,谓太极未有阴阳,因动而始生阳,静而始生阴。不知动静所生之阴阳,为寒暑、润燥、男女之情质,乃固有之蕴,其絪缊充满在动静之先。动静者即此阴阳之动静,动则阴变于阳,静则阳凝于阴,一震、巽、坎、离、艮、兑之生于乾、坤也。非动而后有阳,静而后有阴,本无二气,由动静而生,如老氏之说也。
虚必成实,实中有虚,一也。而来则实于此,虚于彼,往则虚于此,实于彼,其体分矣。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亦动也,一也。而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其体分矣。聚者聚所散,散者散所聚,一也。而聚则显,散则微,其体分矣。清以为浊,浊固有清,一也。而清者通,浊者碍,其体分矣。使无一虚一实,一动一静,一聚一散,一清一浊,则可疑太虚之本无有,而何者为一?惟两端迭用,遂成对立之象,于是可知所动所静,所聚所散,为虚为实,为清为浊,皆取给于太和絪缊之实体。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如水唯一体,则寒可为水,热可为汤,于冰汤之异,足知水之常体。
〔注释〕大指:主旨。贞:正。绝学:造诣独到的学说。蕴:深奥的含义。象:具体形象。希微:空寂玄妙。甑:古时蒸饭用的瓦质烹饪器。盫盖:覆盖。絪缊:指天地阴阳二气交互作用时的虚无飘渺的状况。傥如:假如。浑沦:囫囵、整个儿。翕(xī)受:吸收。翕,聚、合。弥沦:包罗、统括。几:隐微。指事物的迹象。六阳:《周易》以六画成一卦,每画为一爻,爻分阴阳。乾卦六画均阳爻,是刚健的象征;坤卦六画均阴爻,是柔顺的象征。六子以生五十六卦:阴爻阳爻迭成演成乾、坤两卦,乾坤两卦又产生出震、巽、坎、离、艮、兑六卦,所以叫六子。《周易》以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八卦相互交错而产生五十六卦。大业:天下的大事业。橐籥:鼓风设备,即风箱。混一:混同合一。情质:实情与气质。按照气禀学说,人、物之生,禀气禀时,故生之时即禀受固定的先天情质。迭:轮流。
(储玲玲)
〔鉴赏〕《张子正蒙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他通过为北宋张载《正蒙》一书作注解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佛老唯心主义的批判精神。其中,《太和》篇列于《正蒙》之首,内容极其丰富,地位相当重要,是张载确立其朴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经王夫之进一步引申发挥后,更是增色不少,从而把中国哲学元气本体论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纵观注文,以下几点十分精彩:
首先,王夫之明确强调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并再次肯定了张载提出的“虚空即气”的命题。太和、太虚、太极、道等范畴,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传统哲学用来指称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始,但它们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那里向来有不同的解释。张载认为,太和是元气的絪缊未分状态。王夫之则更明确地指出,阴阳二气的和合是谓“太和”。“太和之中,有气有神,神者非他,二气清通之理也”。张载的一个杰出贡献是平息了中国哲学史上纷争不已的虚空与气的关系,提出:“知太虚即气,即无无”的命题。王夫之说得就更透彻,“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之隐,隐则人谓之无”。整个世界除了气之外,更无他物,空间只不过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其次,生动地证明了元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表达了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思想。王夫之举例说,木柴、水、汞这些物质经火燃烧后或“为烟”、“为烬”、蒸发、“见火则飞”,实际上是转化成了其他东西。在自然界中一物减少了,他物则增多了。有形的东西是这样,细微无形的气更是如此。“傥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这是说如果客观物质世界可以消灭,它消灭到什么地方去,总要有个归宿吧;说它能被创造出来,又从何处创造出来,以致宇宙间有无穷无尽的物质储存来供它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消灭下去而永不枯竭呢?
再次,在继承发展张载“一物两体”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张载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王夫之对此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非有一,则无两也。”天地之化,人物、草木、鸟兽之生等,皆具阴阳二气。既无孤阳之物,亦无独阴之物。凡动静、升降、往来、屈伸、出入、聚散、显隐、生灭、刚柔、昼夜、寒暑之变,都是事物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进而得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世界的永恒属性或存在方式的结论。
老子认为,天地就像一座冶铸铜铁的熔炉,里面原本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是一派虚、无、静寂的景像,不知是谁用“橐龠”向里面不断地鼓气生风,才产生了有形的万物。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朱熹的《太极图说解》则认为先有一个绝对不动的太极,由这太极产生动静,然后才有物质世界的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误解《太极图》者,谓太极本未有阴阳,因动而始生阳,静而始生阴。不知动静所生之阴阳,为寒暑、润燥、男女之情质,乃固有之蕴,其絪缊充满在动静之先。动静者即此阴阳之动静……”王夫之批驳说,他们脱离物质讲动静,其实是在宣扬一种从无中生有,从虚中产生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有无、动静、虚空和气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些重要范畴和基本命题。自从在老子哲学中发轫后,经魏晋玄学、佛教、道教的推波助澜,到宋明理学那里,唯心主义的痕迹越来越浓。王夫之继承发扬了中国哲学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再次深刻阐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不生不灭的,它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和相互转化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上除了物质性的气以及由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具体物质之外,什么也不存在,虚空只不过是物质运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些观点颇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意蕴,从而达到了“辟佛、老而正人心”的目的。
此外,在认识论上王夫之也有一些真知灼见。譬如提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人的知觉和认识产生于感觉器官、心理活动和客观对象三方面条件的综合。
上一篇: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原文注释与鉴赏
下一篇: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原文注释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