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邕州马退山茅亭记
柳宗元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翦茨,不列墙,白云为藩蓠,碧山为屏风,昭其俭矣。
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常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塈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攻木之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八极万类,揽不盈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堙,是贻林涧之愧也,故志之。
文章首先交代马退山茅亭修建的时间与处所。它本是柳中丞在初冬十月于马退山南草建的一座小亭。它既无画栋雕梁,亦无门窗墙壁,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描述的地方。但作者却能独出机杼,从俭陋处入手写起。你看,它以白云作藩蓠,碧山当屏障,哪一座人工雕琢的亭台可与之媲美?亭虽俭陋,却昭示了建亭者尚俭的美德,同时也并因此影响美景的观览。
作者把写景重点放在马退山上。它突起于苍莽的原野,象奔驰的骏马,象矗立的白云。它绵延数十百里,尾接无际的荒原,“首注大壑”,如长龙吸水。它耸立于群山之中,其势如众星拱卫。山上草木一片苍翠,山的形状奇奇诡诡,绮丽多姿。大概是自然界的一切灵秀皆会聚于此,并不在乎邕州的偏远。遗憾的是,邕州毕竟地接蛮荒,俗参夷境,甚至连驾入骏之马、肆意遨游的周穆王和放情丘壑、足着登山屐的谢灵运也未曾来过这里。前面极写马退山之美,后面则夸张其偏僻而人迹罕至。在客观的描述中暗含着抒情,这样的美景而无人探寻,不免使人叹惋,同时也成为下文的张本。
文章至此,方点出茅亭的主人。他虽然不曾以遨游山水为乐,也不曾在山上大兴土木。但是,他为政有德,州治人和。余暇之日登山揽胜,寄托情怀,在山上盖起茅亭。每当雨后风平,云散霞飞的时候,他戴着隐士的方巾,穿着轻软的裘衣,偕同兄弟朋友五六人登上山顶,来到那使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地方,“手挥丝桐,目送还云”,大自然的清爽之气鼓荡着胸怀,宇宙万物揽不盈掌。这一段,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写情;与其说是写山,不如说是写人。情与景、物与我融而为一。写出了山的妙境,也写出了人的情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章法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从茅亭的描写开始,由亭写到山,再由山写到人,亭之俭,山之美与人之情各臻其至,又互为依存地融会为一体。结尾处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议论收之,点明了作意,说明作者写作此文不仅仅是为了不使“盛迹郁堙”,埋没于荒远之处人难知晓,更主要的还是借写山而写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两句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美学命题。它阐明了人与自然美的关系,认为自然美不能自彰其美,而需要人的发现和宣传才能彰明其美。也就是说,美的山水只有在人发现它的美时,自然美才真正地获得了美的意义。这一深刻见解对现代的山水美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也说明柳宗元不仅是杰出的山水旅游散文家,也是卓越的山水美学家。有人说这篇文章为独孤及所作,这是不可能的。他没有这样深刻的美学观念。
上一篇: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绎《采莲赋萧》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