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制
请问为政? 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①,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②。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③,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④,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⑤。
[注释] ① 罢(pí):通“疲”,软弱。②昭缪(mù木):同“昭穆”,古代宗庙的排列顺序,祖庙居中,父辈的庙在左叫昭,子辈的庙在右叫穆,以此来区分上下次序。③句末当脱一“也”字。④五疾:指哑、聋、瘸、断臂、侏儒。⑤句首当脱一“是”字。
听政之大分: 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①,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②。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③。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注释] ①假:宽容。②遂:通“坠”,失坠;落空,停顿。③辟:通“僻”,偏邪。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①,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②此之谓也。
[注释] ①澹:通“赡”,满足。②“《书》曰”句:见《尚书·吕刑》。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①,未及取民也;子产②,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注释] ①成侯、嗣公:皆战国时卫国国君。②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用强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战①,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伤人之民甚,则人之民恶我必甚矣;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②。诸侯莫不怀交接怨而不忘其敌③,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此强大之殆时也。知强大者不务强也④,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注释] ①出:当为“士”字。下同。②上“以”字:当为衍文。③怀交接怨:当为“怀怨交接”。④强大:当为“强道”。
彼霸者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①,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②,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闵王毁于五国③,桓公劫于鲁庄④,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
[注释] ①案:语助词。选阅:选拔。伎:通“技”,技能。②霸:当为衍文。③闵王毁于五国:指齐闵王(也作湣王)在位时,燕将乐毅联合燕、赵、楚、魏、秦攻破齐国,闵王逃到莒。④桓公劫于鲁庄: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结盟于柯,桓公被鲁臣曹沫劫持,被迫答应归还鲁国土地。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①,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注释] ①饰:通“饬”,整饬。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①,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②,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②宜:通“仪”,仪等,等级。
王者之论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②,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注释] ①论:通“伦”。②析愿:当作“折愿”,制裁狡诈的人。愿,通“傆”,狡诈。
王者之等赋①、政事②,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③,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④。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为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注释] ①“之”字后当脱一“法”字,本句应作“王者之法”。②政:通“正”,摆正,处理。③衰(cuī 催):差别。政:通“征”,征赋,征税,赋税。④归(kuì馈):通“馈”,赠送。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①、丹干焉②,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③,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④,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曾青:铜精,可以绘画和熔化黄金。②丹干:丹砂。③紫:细麻布。当为“绤”(xì隙)字,粗麻布。 ④文旄(máo毛):染上色彩的牦牛尾。⑤“《诗》曰”句:见《诗经·周颂·天作》。大王,即古公亶(dǎn胆)父,周文王的祖父。
以类行杂①,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②。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注释] ①类:统类。行:察。杂:泛指万物。②之始:当为衍文。
水火有气而无生①,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 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②,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注释] ①气:古人认为气是一种物质,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②六畜:指猪、羊、牛、马、鸡、狗。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①,罔罟毒药不入泽②,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③,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④。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 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注释] ①鼋(yuán 元):大鳖。鼍(tuó 驼):鳄鱼的一种。②罔:同“网”。罟(gǔ):网的总称。③污:池塘。④童:山无草木。
序官: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之牢数①,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②,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③。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④。相高下,视肥墝,序五种,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⑤,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定廛宅⑥,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⑦,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相阴阳,占祲兆⑧,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⑨,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⑩。修採清(11),易道路,谨盗贼,平室律,以时顺修,使宾旅安而货财通(12),治市之事也。抃急禁悍(13),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14),使暴悍以变,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15)。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也(16)。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
[注释] ①宰爵:官名。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②司徒:掌管民政的官。百宗:百族。③司马:掌管军队的官。乘:四马拉一车叫乘。白:通“伯”,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伯。④司空:掌管土木工程的官。⑤索:当为“素”字,蔬菜。⑥廛(chán蝉):古代城市居民的房子。⑦趋:通“促”,敦促,促进。⑧祲 (jìn浸):古人认为它是阴阳二气相侵形成的不同的云气,预示着吉凶。⑨五卜:指占卜时出现的雨、霁、蒙、驿、克五种兆形。⑩击:通“觋(xí习)”,男巫。(11)採: 当为“埰”字,坟墓。清:厕所。(12)宾: 当作“商”字。(13)抃急: 当作“折愿”。(14)五刑:墨(脸上刺字)、劓(yì艺,割鼻子)、剕(fèi沸,断足)、宫(阉割)、大辟(砍头)。(15)司寇:掌管刑罚的官。(16)冢宰:宰相。
具具而王①,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万乘之国者,威强之所以立也,名声之所以美也,敌人之所以屈也,国之所以安危臧否也,制与在此②,亡乎人。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与在我,亡乎人。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得免夫累乎③! 天下胁于暴国,而党为吾所不欲于是者④,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之所堕也⑤。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诚以其国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国为危殆灭亡之所,亦危殆灭亡。
[注释] ①具具:前一“具”是动词,具备;后一“具”是名词,条件。②与:通“举”,都,全。③渠:通“讵”,难道。④党:同“倘”,假如。⑤堕:当为“随”字。
殷之日,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纵横之事①,偃然案兵无动,以观夫暴国之相卒也②。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③;案然修仁义④,伉隆高⑤,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为是之日,而名声剸天下之美矣。 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者美之。夫尧、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于是矣。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劲城固,敌国案自诎矣;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栖迟薛越也⑥,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三者体此而天下服,暴国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则? 彼无与至也。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也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彼人之情性也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 彼以夺矣。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 安以其国为是者王。
[注释] ①案:语助词。 ②卒:通“捽”(zuó昨),冲突。 ③剸(zhuān专):通“专”。劲: 强劲。“劲”前当脱一“之”字。④然: 当为衍文。⑤伉:极。⑥薛越:同“屑越”,散乱。
殷之日,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安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赏庆以先之,严刑罚以防之,择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贯也,是以厌然畜积修饰而物用之足也。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①,掩盖之于府库;货财粟米者,彼将日日栖迟薛越之中野,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②,彼将日日挫顿竭之于仇敌,我今将来致之、并阅之、砥砺之于朝廷③。如是,则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日积佚。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我今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④,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国为是者霸。
[注释] ①拊循:安抚。②股:大腿。肱(gōng工):上臂。③来:通“徕”,招徕。④顿:通“敦”,顿顿焉,亲厚、诚恳的样子。
立身则从佣俗①,事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立身则轻楛,事行则蠲疑②,进退贵贱则举佞侻③,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择也,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
[注释] ①佣:通“庸”,平常。②蠲(juān捐)疑:迟疑。③侻:通“锐”,口才好,口齿伶俐。
【鉴赏】 孔、孟早就在反复推崇王道,并非荀子首创此说。但与前者只是空洞地倡导不同,荀子自王之“为政”、“听政”始,至王之“立身”、“事行”止,把王道的具体内容阐述得全面而详备,其政治思想的轮廓亦随卷渐次展开。
在这个缜密周全的施政体系当中,关于如何增长经济的阐述显得很是醒目。怎样有效地开发自然是荀子在很多篇目里都曾涉及的一个主题,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本体性是这个主题的两面,荀子试图通过对这两面的辩证整合来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求和谐的意识源于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这是许多学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与他们更多地将人作为天的附庸,不断呼吁人应顺其自然,不应听凭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向自然无度索取不同,荀子在主张尊重自然的同时,将人作为独立并具有支配能力的个体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儒家以“仁”为本。“仁”包含着同情和爱,而这种同情和爱所施与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还有自然万物。至宋明时“仁”更被赋予了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意味。据说程颐的学生宋哲宗曾随意手折柳枝,程颐非常严肃地告诫他不可这样,并从发芽的柳树谈到“生”,从“生”再谈到“仁”,讲了一大番道理。荀子则认为,万物不管怎样可贵,都不可能与人相媲美。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有了这么多与生俱来的优势,所以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作为一个被无数先人或时人深深思慕的力量化身,“天”的神秘莫测早已为人所熟知与敬畏。然而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一味的盲动与无序不仅改善不了人的生活,还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荀子提出要“适时”,希望借此走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一步步接近褪去神性光环的自然之天。具体而言,即“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认为,这不仅要作为一种倡导,更要成为一种法度,并设立专门的官员也就是“虞师”来督管,以切实保障“以时禁发”的实行,这在当时无疑是极具见地的新见。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进工业社会。在这个人们疯狂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年代,自然的承受能力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我们似乎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却几乎同时迎来了自然的反击。作为共同构成世界这个大整体的两个部分,人类与自然如何走出相互折磨的困境,是我们在重温荀子眼中的“王者之制”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在。
上一篇:荀子·法行篇译注
下一篇:荀子·王霸篇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