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散文·孔融·与曹公书论盛孝章》原文鉴赏
岁月不居2,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3。公为始满,融又过二4。海内知识5,零落殆尽6,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7,妻孥淹没8,单孑独立9,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10。《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11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12。天下谈士,13依以扬声14;而身不免于幽执15,命不期于旦夕16,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17。公诚能驰一介之使18,加咫尺之书19,则孝章可致20,友道可弘也21。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22,或能讥平孝章23;孝章要为天下大名24,九牧之民25,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26。惟公匡复汉室27,宗社将绝28,又能正之。正之之术29,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30,况贤者之有足手?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31。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32。
凡所称引33,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34。因表不悉35。
【注释】 1盛孝章:盛宪,字孝章,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曾任吴郡太守。《三国志·吴志·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说:“孙策平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初,宪与少府孔融友善,融忧其不免祸,乃与曹公书……由是征为骑都尉。制命未至,果为权所害”,即指此书本事。时为汉献帝建安九年(204),作者五十二岁,职任少府。曹操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故孔融写信给他为盛宪求援。本文从交友之道和为国家求贤才两方面来劝说曹操,写得恳切委婉。2不居:不停留。3忽焉:忽然。4“公为”二句:公,指曹操。此二句承上是说很快地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已经是过了两岁了。5知识:相知相识,指有交谊的人。6零落:陆续死去。殆:几乎。7其人:指盛孝章。孙氏:孙氏的东吴政权,即指孙权。8妻孥(nu):妻子和子女。湮没:死亡。9单孑(jie):孤单无援。10此子:指盛孝章。永年:延长寿命。此句承上句是说,假如忧愁能伤害人的身体,那么盛孝章再也不能长寿了。11《春秋传》四句:《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邢已亡矣。孰亡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桓公:齐桓公。这四句以齐桓公比曹操,说明天下大权在曹操手中,只有曹操才有力量解救盛孝章。12丈夫:犹今所谓“男子大丈夫”。13谈士:评议清谈之士。汉末封建士大夫有品评人物的习俗,知名之士可以片言只语评定人物高下。14扬声:扬名。以上四句是说,盛孝章是很有声望的人物,天下清议之士,都要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声名。15幽执:囚禁。16不期于旦夕:言命悬于旦夕,即朝不保夕。17吾祖:指孔子。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损:于已有损。益:于已有益。此处引用孔子的话是说,孔子言友有益有损,现在象盛宪那样的人遭遇危急而无一人引救,则所谓损益之别何在?意即人世不重道义,没有益友。朱穆:东汉时人,字公叔。因感叹社会风俗浇薄,不讲友道,曾著《绝交论》。这两句是说,如果象盛孝章这样的遭遇而无人营救的话,那么家祖孔子就不应当再议论“损益之友”,也难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18一介之使:一个使臣。19咫尺之书:短书,短信。咫:八寸。20致:招致。21友道可弘:交友之道可以发扬光大。也,《文选》作“矣”。22谤:诽谤。23平:《文选》作“评”。24要:总之。25九牧:九州之牧(长官),这里指九州,即天下。26骋道里:跑路远。绝足:绝尘之足,指千里马。《战国策·燕策》郭隗对燕昭王说:“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此用其事,意谓盛孝章纵非贤良,你救了他,天下必知你好贤,贤能的人必然会到你这里来,为你所用。27惟:思。匡扶:扶正恢复。28宗社:国家的代称。绝:断绝。此处指王朝覆灭。29正之之术:使之安定的办法。30胫(jing),人的小腿,此指足。《朝诗外传》卷七:“夫珠出于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君主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这里从正面用其意,意谓只要有好士之心,贤者自然会投来。31“昭王”六句:《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于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郭隗对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燕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此六句即用此事。至心:诚挚之心,谓燕昭王尊士救国的诚心。32向使:假使。倒悬:吊起来;此处指处境危急。《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临溺:落水的时候,也是危急的时候。拯:拯救。北首燕路:北向燕国去。首:向。语出广武君李左车。见《汉书·韩信传》。33称引:指信中所论及和引述的事。34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此种道理,指上文友道,好士之义。35因表不悉:就着[盛孝章的事]表白我的意见,不再一一详说了。不悉:不尽,旧时信中的套语。刘良说:“言因孝章以表见志,不尽所怀也。”(见六臣注《文选》)
【今译】 岁月流逝不止。五十岁的年龄在不知不觉中来临。您刚满五十岁,而我已经五十有二了。世上的一些老熟人,差不多都已去世,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被困在江东,处于孙权的控制之下,妻亡子逝,只剩他一人孤立无助地活着,生活危难,情绪愁闷。如果说忧伤能危害人的身体的话,那么盛孝章就不会活得太长。《春秋传》上说:“诸侯当中有被消灭的,齐桓公如果不能救助,则桓公深以为耻辱。”孝章确实可称得上是大丈夫中的英杰。天下评议清谈之士,都要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象这样一个人物,本人却不能免于幽禁,生命朝不保夕。如果象盛教章这样的遭遇而无人营救的话,那么家祖孔子就不应该再议论“损益之友”,也难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如果您能派一使者,带上您的亲笔信(去向孙权要人),那么盛孝章即可回到我们这儿,同时交友之道还可以得到发扬光大。
现在的少年人,喜欢诽谤前辈,甚至也有人讥讽盛孝章,盛孝章享誉天下,全国的老百姓对他都有好评。当初燕王为了求得千里马,曾在市场上高价购买千里马的尸骨。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用千里马的骨头驰骋于路上,而是为了能获得真正的千里马。当今您正从事着匡复汉室的大业,在国家的生存已临危境之际,您又能让社稷得以维系和生存。维系国家的生存,关键在于能得到贤能之士的帮助。珍珠宝玉没有腿,却能来到人们的身边,这是因为有人喜好它们,更何况那些贤能之士都是生有手、足的呢?过去燕昭王为了征求贤才,竟然筑高台尊敬郭隗。郭隗虽然才能一般,而遇上了这么大的知遇,竟然能够启发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到燕国去,剧辛从赵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假如从前郭隗在危急的时候而昭王不去解救,那么贤士们就会离开他而远走高飞,不会再有人光顾燕国。
上面所讲的事,自然是您所熟知的,而我所以还需要再讲一下,无非是希望您能重视这些道理。就着盛孝章的事情,我把想法说了出来,不再一一详述了。
【集评】 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郄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
【总案】 这篇文章是孔融与曹操关系尚为不错时写的。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灵帝末年,孔融住北海相六年时间。在此阶段内,孔融对曹操持怀疑态度并存有戒心。他认为曹操,袁绍“终图汉室”,所以“不欲与同”。第二阶段是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九年,这是孔融对曹操寄予希望的阶段。曹操拥戴汉献帝,并把他从残破的洛阳接到许昌,不能将孔融等社会名流委以重任,加上曹操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孔融认为曹操有能力也有希望辅佐献帝“匡复汉室”。因此,孔融在此阶段内多次举荐人才,还写了“曹公忧国无私”等诗句来赞美他。第三阶段是从建安九年到建安十三年。此时曹操代汉之心渐明,作为儒家正统人物的孔融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便公开反对曹操,并多次写文章与曹操作对。曹操也容忍不了孔融的这一块绊脚石。于是,在他统一北方以后,便授意爪牙路粹网罗孔融的罪名,把孔融及其家人推上了断头台。
孔融写这篇文章时,还对曹操抱有希望。因此,文章对曹操动之以情,以朋友之情打动曹操,让曹操以友情为重,救盛孝章于危难之中。又晓之以理,以解救盛孝章可以招致更多的人才为理由,进一步劝曹操对盛孝章伸出援助的手。
不管曹操是否采纳孔融的建议,就孔融这篇文章本身来看,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上一篇:《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鉴赏
下一篇:《汉魏六朝散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