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韩非子·喻老①(节选)》原文鉴赏
……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②,族必起于少③。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④,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⑤。故曰:“图难于易也⑥,为大干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⑦;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⑧。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⑨,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⑩。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11)。扁鹊见蔡桓公(12),立有间(13),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14),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15),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6)。桓侯故使人问之(17)。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8);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9);在骨髓,司命之所属(20),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22),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日圣人蚤从事焉(23)。
【注释】 ①喻:同“谕”,用比喻说明事理。此文和《解老》都是对《老子》的阐释,这是思想史上创始性专文。全文分二十二段,以具体事例分别阐发《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九章,《道经》四章,和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老子》次序相同,“但韩子所喻说的《老子》文,有时跟原文的思想不全合,有点象‘断章取义’,可见韩子也借《喻老》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梁启雄《韩子浅解》) ②行:经历。 ③族:众多。 ④作:起,开始。 ⑤制:控制。 ⑥图:考虑,设法克服。此句和下句,见《老子》第63章。⑦蝼蚁:蝼蛄、蚂蚊,都是小虫。 ⑧突:烟囱。 ⑨白圭:水利专家,曾任魏惠王相。行,巡视。 ⑩丈人:老年人。涂,杜塞。 (11)敬:审重。 (12)扁鹊:姓秦名越人,名医。蔡桓公,即蔡桓侯,名封人。 ( 1 3 ) 间:一会儿。 (14)腠(cou音凑)理:皮肤。 (15)居:过,隔。 (16)还走:转身跑了。 (17)故:特意。 (18)汤熨(yun音运):用药物熏热敷。汤,通烫。 (19)火齐:清火去热的汤药。齐,通“剂”,药剂。 (20)司:主宰。属:管辖。 (21)请:请见。 (22)攻:治。(123)蚤:通“早”。
【今译】 有形体的东西,其大形状必定从小形状发展而来;经历很久的事物,为数之多必定从极少中渐积而成。所以《老子》说:“天下的繁难事必定从简易开始,天下的重大事必定从微细开始。”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必须在它肇始细小的时候着手。所以《老子》说:“解决困难要从容易解决的地方做起。”干丈长堤,因为蝼蛄、蚂蚁打的小洞而决溃;百尺高屋,因为烟囱缝隙冒出的烟火而烧毁。所以说,白圭巡看河堤,要杜塞蝼蚁小洞,老年人谨慎火灾,要涂塞烟囱缝隙,因此白圭不会遇到水灾,老年人不会遭到火灾。这样做都是慎重对待简易的事以避免困难的事,郑重对待细微的漏洞以免除大的灾祸。名医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有点小病在皮肤,不医治怕会加深。”桓侯说:“我没有什么毛病。”扁鹊出去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进见,说:“君王的病在肌肉,不医治怕会加深。”桓侯不予理睬。扁鹊出去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进见,说:“君王的病在肠胃,不医治怕会加深。”桓侯又不理睬。扁鹊出去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扁鹊说:“病在皮肤,用药物熏洗热敷可以治好;在肌肉,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用清热去火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主宰生命者所管辖,这就无可奈何了。现在进入骨髓,我因此不求见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死了。所以良医治病,从皮肤开始治疗。这都是在轻微时就急予治疗。事情的祸福也有“皮肤之地”,所以圣人应及早加以处理。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谓堤穴突隙“亦是借喻。”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移薪曲突,盖源于此。”(按,指“慎火涂隙”句。)
又:“大凡学文章,叙事极难,议论则易。叙事之妙,在先秦以上《韩子》、《左传》、《孟子》皆尤也。读者宜三复丁宁。”
又:“‘已’字、‘遂’字有力。”(按,指“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句用字。)
【总案】 此段先以大小多少事物的量变,提出“欲制物者于其细”,说明《老子》“图难于易”的看法,二者联合“亮相”,相辅而成为本段的中心论点。前论后事皆围此徐徐展开,所以启人留意。蚁穴突隙是催人一醒的智者佳喻;白圭塞穴、丈人涂隙是阅历丰富者的生活经验,四语灵润,既回前文之朴,又映照立论。“此皆”两句,一笔包收前论,在意脉上牵动扁鹊故事,与白圭、丈人成反面对象。
……
夫物有常容①,因乘以导之②。因随物之容③,故静则建乎德④,动则顺乎道。……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⑤,俄而与于期逐⑥,三易马而三后⑦。襄主曰:“子之教我御⑧,术未尽也⑨?”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⑩: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1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12)。今君后则欲逮臣(13),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14),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15),上何以调以马(16)?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 ①容:态。 ②因:依据。乘(cheng音成):凭借:根据。 ③随:循:顺着。 ④建,意指掌握。乎,于。德,意指事物的本性特点。 ⑤赵襄主:名无恤,晋国贵卿。春秋时家臣称卿大夫为“主”。王子期,即王良,晋国人,以善驾驭车马著名。 ⑥俄而:不久。逐,指比赛驱车。 ⑦易:交换。 ⑧御:驭。 ⑨术:技术。 ⑩贵:重视。 (11)安:平稳。于,和。 (12)调:协调。 (13)致:抵达。 (14)逮:及,赶上。 (15)诱:引导。 (16)乾道本“心”下无皆:据道藏本、迂评本补。 (17)上:通“尚”,还。
【今译】 众物都有固有的形态,要依据它的固有常态予以引导。因为顺着事物的固有常态,所以静止时能掌握事物的本性特点,行动时能顺应事物的法则。……赵襄子跟王良学习赶车,不久和王良比赛,赵襄子和王良三次交换马而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教我赶车,驾驭马的方法没有全部传授吧?”王良回答说:“驾马的方法已经全部告诉,但你在运用上却有错误。凡是驾驭车马最为重视的:要使马的身子和车子平稳,驾者的注意力要和马的动作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又怕让我赶上。引导马在路上进行长途赛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您的注意力总放在我的身上,怎么还能和马协调起来?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集评】 明·孙矿《韩非子批点》:“是精言妙论,可通于为学忘助之戒。”
又:“‘安’、‘调’,字眼。”
【总案】 凡事“进速致远”都必须付出全部精力,一心一意,努力合乎事物的规律。赵襄子失败的原因在于瞻前顾后,心不在马。故事虽然简短,也没有情节,而在对比中揭示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尽管是属于日常戏嬉而淡,却引人思忖,正如孙矿所云。心无旁营,精诚所至,金石自然为开。这个道理,被韩非说得更为透彻。
楚庄王莅政三年①,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与王隐曰②:“有鸟止南方之阜③,三年不翅④,不飞不鸣,嘿然无声⑤,此为何名⑥?”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⑦。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⑧,不谷知之矣⑨。”处半年⑩,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11)。举兵诛齐,败之徐州(12),胜晋王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13),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14)。”
【注释】 ①楚庄子:名侣:春秋五霸之一。莅(li音利),到,临。 ②右司马:楚国主管军政的官名。御:侍。隐,隐语、暗示。 ③止:居息。阜:土丘。 ④翅:展翅。 ⑤嘿:同“默”。 ⑥名:道理。 ⑦则:态。 ⑧释;弃,放开。 ⑨不谷:不善,君主自称谦词。 ⑩处:停留。 (11)邦:国。 (12)徐州:位于今山东滕县东南。 (13)蚤:通“早”。见,同“现”。 (14)希:通“稀”。引文见《老子》第41章。
【今译】 楚庄王执政三年,不发令,不听政。右司马侍座对庄王用隐语暗示说:“有只鸟儿枉息在南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动翅膀,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回答说:“三年不展翅,将以丰满羽毛;不飞不鸣,将以观察民情。虽然不飞,飞必冲上天空;虽然不鸣,鸣必惊人。您放心,我已知道你说的用意了。”停了半年,于是亲自处理政事,废除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掠杀五个大臣,举用六个未做官的读书人,从而国家大治。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打败齐国,在河雍战胜晋国,在宋国大会诸侯,于是称霸天下。楚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所以能有大名;不预先表露出来,所以能建立大功。因而《老子》上说:“贵重的器物是在最后才制成,宏伟的乐曲是不轻易发出响声。”
【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谓“三年不翅”至“鸣必惊”数语,“语势雅浑。”
【总案】 用郑重语写庄王政事,与赵襄子学驭笔墨有别。庄王回答的话全出之抑扬语,伸缩之间,浑劲有力。“处半年”两短句稍作过渡,以下连发四个有数字句。“邦大治”、“遂霸天下”,以示“飞必冲天”、“鸣必惊人”,借老子的名言画龙点眼,包裹全文。“不为小害善”给人启发尤深。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商君书》原文鉴赏
下一篇:《先秦散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节选)》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