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放在整个社会,困难群众的比例可能不大;但具体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困难就是100%的困难。所以,对于社会治理者,要让群众安居乐业,最需要的就是解决好群众切身的困难。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如果只是嘴上说为民服务,在行动上却不能察其疾苦,如果只是在文件上写着民生为怀,在政策制定中却不能惠及民生,那就不能体察民瘼所在、民忧所系,就只会口惠而实不至,何谈安民治政?遑论赢得民心?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周围就能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汇聚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强大力量。
■原典
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然尚有一事为民病者,带征钱粮是也。所谓带征者,将累年拖欠,搭配分数,与同见年钱粮,一并催征也。……况今考成法行,公私积贮,颇有赢余,即蠲此积逋,于国赋初无所损,而令膏泽洽乎黎庶,颂声溢于寰宇,民心固结,邦本辑宁,久安长治之道,计无便于此者,伏乞圣裁施行。
——﹝明﹞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释义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是对明朝张居正“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一语的化用。致:达到,实现。要:关键。其意为: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张居正的这一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向明神宗上《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奏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带征钱粮,对于百姓积欠的部分不再追究。蠲(juān):除去,免除。积逋(bū):累欠的钱粮。带征钱粮“将累年拖欠,搭配分数,与同见年钱粮,一并催征”,而百姓即使遇上丰年,收获的粮食也仅够交纳当年的钱粮;如遇上灾年,当年必然无法足额交纳。而征收钱粮的人为了向朝廷交差,“往往将见年所征那(nuó)作带征之数,名为完旧欠,实则减新收也”。如此年复一年,百姓所欠的钱粮就越来越多,终将无法承受。张居正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只需交足当年应交之数,不再补交过往年份的积欠。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亦减轻了连带而来的吏治弊病。并称“久安长治之道,计无便于此者”。
上一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敬民用典名句
下一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敬民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