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六国论
北宋·苏辙
【题解】
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他与父苏洵、兄苏轼号称“三苏”,并列名于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文章以策论文最为精彩,本文便是策论文中的代表作,原名《六国》,“论”是后世学者选文时添加上去的。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54],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
[54]六国:指齐、楚、燕、韩、赵、魏。世家:西汉司马迁所修《史记》体例的一种,主要用于记载诸侯的历史。
【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的六国世家,心中感到奇怪的是,当时的诸侯国凭着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兵力,全力以赴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最终竟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认为一定会有一个能让六国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不得不责怪当时六国的谋士,他们对祸患考虑得太粗疏,对利害的见识太浅薄,而且不明白天下的形势。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55];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56],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55]郊:与下文“韩、魏之野”的“野”同义,指国土。
[56]塞:阻挡。冲:交通要道。
【译文】
秦国同各诸侯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赵等地,而在韩、魏的国土上;各诸侯同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同样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而在韩、魏的国土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像一个人有了心腹大患。韩、魏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阻塞着秦国的交通要道,同时还掩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各国最重要的地方,都比不上韩、魏两国。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57],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58]?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57]委:放弃,下文中的“委”是对付的意思。区区:形容很小。
[58]折:挫折、屈服。
【译文】
当初,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曾经主张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曾经主张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附,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带,范雎认为这是值得担忧的,这样秦国最顾忌的是什么就显而易见了。秦国对燕、赵用兵,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要穿越韩、魏的领土而去进攻别国的国都,燕、赵将会在前面抵抗,而韩、魏又会从背后趁机进攻,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然而秦国攻打燕、赵两国时却未曾顾虑韩、魏从背后袭击,这是由于韩、魏已经归附了秦国。韩、魏两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白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却去抵挡如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韩、魏两国怎能不屈服而归附于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附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能够在东方各诸侯国畅行无阻地用兵,而且让整个天下都遭受战乱。
【原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59]。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60],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59]摈:排斥,弃绝。
[60]疆场:国界。尺寸:形容数量很少。
【译文】
韩、魏两国无法独自抵挡秦国,可是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它来作为他们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以优厚的条件亲近韩、魏两国,从而抗拒秦国。秦国人不敢跨越韩、魏来窥探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依靠这种局面来保全自己了。以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帮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没有东边各国的忧虑,而替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抗秦国。用韩、魏两国来对付奏国,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韩、魏解除患难,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情况,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六国诸侯如果不这样考虑,却只贪图边境上的点点利益,背弃、毁坏契约,以致自相残杀。秦国还没有出兵,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经让自己陷入困境了,最终让秦国有了可乘之机,来攻取他们的国家,这难道不令人悲叹吗!
【评析】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从天下地理形势入手,详细分析当时的形势和六国先后被歼灭的历史,围绕“势”而选材,评判六国诸侯眼目光短浅,胸无韬略,犯下贪图小利、自相残杀的错误,以致先后灭亡。
在布局谋篇上,作者从读《六国》入手,提出中心论点:“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又分别从韩、魏和其他四国两方面论述,进行正反论证。紧接着,他论述了韩、魏在抗秦图存中的重要地位,论定了战国时天下最重要的战略之地,这两国是秦国的咽喉,山东诸国的屏障。最后,他指出诸侯国要自立久安,就必须知“天下之势”。
本文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边境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写的,要求积极抗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金圣叹曾评价说:“看得透,写得快。笔如骏马下坂,云腾风卷而下……”
上一篇:《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古文观止·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