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结构现实主义
拉丁美洲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美第一位在结构方面有所突破的作家是阿斯图里亚斯,他在短篇小说《危地马拉周未》之中,采用立体交叉的叙述手法,有意将全篇劈为两大部分,最后会拢在一起以构成整体。1966年,阿根廷作家胡里奥·柯达萨尔发表短篇小说《护士特娜》,采用多角度独白和对话方式来结构,使作品具有立体感。至1973年,巴尔加斯略萨发表长篇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将结构现实主义推向高潮。这部小说集结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之大成,被称为是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结构现实主义力争在结构上突破传统小说模式,创造崭新的叙述方式和新颖的形式,但内容上仍是追求写实,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整体地反映现实。结构现实主义的最基本特点是立体感。结构现实主义作家强调作品不仅要使读者有视觉感受,而且还要有听觉感受,因此非常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立体的形象。为此,他们借鉴了电影和电视的一些艺术技巧和创作手法,创造出小说之中多角度、多镜头的对话和独白,从而使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特征。比如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之中,有3章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这些对话的人物、地点、时间都在变化,但作家通过氛围的配合,情节的巧妙安排等手段,又使人感到这些对话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结构现实主义追求立体感和简练,是有多方面深刻原因的。立体感和简练,一方面是人们追求整体、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电视、电影的兴起,对小说也是一大冲击,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小说不得不借鉴电影等的某些技巧,以达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效果。
除了借用电影、电视等创作手法之外,结构现实主义还借用了绘画的透视法,如将远景略写,近景详写,对主要情节详尽叙述,对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结构现实主义通过结构的变革以求全面反映社会现实,在追求客观性与真实性方面,它与传统现实主义具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结构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新发展,又有其独特之处。首先,结构现实主义不是塑造某一典型人物,而是以社会式集团作为表现对象,因而反映生活面较为广泛。结构现实主义以社会为反映和描写对象,其中人物只不过是作家反映社会现实的零件或手段,而不是表现中心,在结构现实主义作品之中,往往是多线索、多人物,无中心人物或情节。其次,结构现实主义以运用零件的拼凑法打破传统常规的表现方式,这正如立体派绘画,企图画出事物的所有侧面,以构成整体。在结构现实主义作品中,拼凑法的最明显表现是“章节穿插法”,比如略萨的 《胡利姨妈与作家》,主要情节写作家年青时代与胡利姨妈的恋爱、婚姻遭双亲干涉、反对的故事,全书单数章节是主线,而双数章节则是一段段与主线无关的小故事,穿插于全书之中,这种穿插的安排,一方面,更全面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侧面,另外,穿插的小故事与主线互为补充相互配合,也深化了主题。结构现实主义就是这样使用穿插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反映社会生活,达到立体效果。
结构现实主义作品在内容上多有较强的现实感,反映了拉美地区的现实生活,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创作的,也具有较大认识价值和民族特色,其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尤其是他们对结构形式的突破和革新,更是难能可贵的。
上一篇:西方文学·海德格尔
下一篇:西方文学·里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