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鉴赏
任溶溶
我有个邻居,今年十二岁,叫做“没头脑”。
他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的,眼耳口鼻,哪样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能没脑子。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个折扣,缺点零头。
这孩子常上我家串门,玩了半天,走了,我把门刚给关上,蓬蓬蓬,外面敲门了。我开门一看,原来是没头脑。“对不起,我书包给忘了。”他一边脱帽子手套,一边进屋子找书包。他找到书包,走了,我把门刚给关上,蓬蓬蓬,外面又敲门了。我开门一看,还是没头脑。“对不起,我帽子给忘了。”他找到帽子,走了,我把门刚给关上,蓬蓬蓬,外面又敲门了。这回我开门也不看是谁,就把一副手套递出去:“没头脑,你的,拿去!”我进屋子一看,那不是他的书包吗?多半他回来找帽子,又把它给丢下了。
他过十二岁生日那天,我捧了大大一包东西上他家。没头脑打开一看:“瞎,叔叔,您怎么给我那么多东西呀?妈,你看,叔叔送我铅笔、本子——连名字都给我写上了——皮球、手套、手绢、《罗文应的故事》……叔叔,这顶帽子我可戴不下了……”没头脑一面翻一面囔,他妈妈就说了:“那你还不快谢谢。”我说:“不用谢了,都是他自己的。”他妈妈听了不由得直叹气:“瞧你这个没头脑,大起来可怎么做大事情啊,唉,大起来怎么得了!”
没头脑就是这么个没头脑。
有一天晚上,他家“戒严”了。怎么呐?没头脑坐下做功课,练习本怎么也找不着。桌子的一个大抽屉、四个小抽屉都给拉了出来,里面的东西倒得到处都是。弟弟妹妹一看不妙,马上蹑手蹑脚躲到屋子外面。四岁的小胖子站在屋子门口,看见有人来就摆手,叫他不要响。弟弟妹妹都知道,哥哥一找不着东西,准得拿他们出气:
“我的本子,八成你们给拿走了!”
“你们吵个没完,我头都给闹昏了,本子也不知搁哪儿去了!”
“走开走开,别碍手碍脚的!”
一下子,桌子上、床上、地上都是翻出来的东西。大前天半天没找到的橡皮,翻出来了。前天半天没找到的毛笔,翻出来了。昨天半天没找到的笔盒,翻出来了。今天早晨半天没找到的算盘,翻出来了。就没找到现在等着用的练习本。没头脑这份累呀!他在椅子上坐下来,咦,屁股上是什么呀?他一摸,屁股口袋里正是练习本!没头脑松了口气,就想做功课。可是课本呢?它刚才还在桌子上,这会儿满桌子都是书,往哪儿去找哇?没头脑一下子泄了气,看着乱七八糟的屋子直发呆。
正在这时候,妈妈回来了。“妈妈!”弟弟妹妹像大阴天看见了太阳,欢天喜地地扑过去。妈妈走进屋子一看:“唉,没头脑,又是这么回事!也不知哪天我回来能看到屋子里整整齐齐的!”妈妈一面收拾东西,一面直唠叨:“瞧你这个没头脑,大起来怎么做大事情啊,唉,大起来怎么得了!”
这几句话没头脑听都听烦了,撅起了嘴,嘟囔着说:“这是小事情,算得了什么,才不在乎呐!大起来做大事情,那可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一不高兴,功课也不做了,就上床去睡觉。
没头脑躺在床上,心里说:“这点小事,也犯得着嘀咕个没完!哼,瞧我大起来好好做几件大事情给你们看看。可是我哪天才能长大起来呢?等不及了!等不及了!”
没头脑正在想心事,只听见窗外有人叫他:“没头脑,快出来,有好玩儿的!快点!”
没头脑竖起耳朵一听,是他的要好同学“不高兴”。他连忙起来打开窗子,只见不高兴上气不接下气,说:“快走,碰上仙人了!”没头脑正在生妈妈的气,一句话不说,跳出窗子,跟了不高兴就跑。
这个不高兴怎么叫不高兴呢?也有个道理。他有那么个怪脾气,一件事情,大伙儿谈得好好的,他偏来个“不高兴”,这也不高兴,那也不高兴。大伙儿要上东,他不高兴上东,要上西;大伙儿上西了,他又不高兴上西,要上东。这么个人,谁还高兴跟他玩呐!可你不高兴跟他玩,他可是不高兴你不高兴跟他玩,换句话说,就是他偏高兴跟你玩。真把人烦死了。
这天下了雨,不高兴跟几个同学一块儿放学回家。大家打由大道走,不高兴不高兴,要抄近道打泥地上走。大家说泥地上都是水坑子,劝他不要走。可是不高兴不高兴,走到泥地上去了。同学们见他老毛病发作,自管自走了。不高兴在泥地上巴打巴打迈大步,还大叫大嚷:“不高兴!不高兴!不高……”扑龙通,掉到一个大水坑里去了,水都溅了起来,还溅起了蛤蟆似的一样东西。等不高兴抬起头来,只见面前站着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袍服飘飘,像个老寿星。不高兴不由得大吃一惊,一骨碌爬了起来。
老头儿对不高兴说:“孩子,不用怕。你有什么事不高兴啊?我找你好久了。”
不高兴忙问他:“你找我干吗?我可不认得你。你是谁?”
老头儿说:“我是这一方的仙人,皆因这儿的人都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够移山倒海,法术比我还大,本领比我还强,连几岁的孩子都比我聪明,我决定回到天上去。回去以前,我想给人一点快乐,可是我在这个国家里走来走去,到处都是快乐的人,好容易才碰到你说‘不高兴’,我存心帮你一个忙,你要什么我答应你什么。只要你这个不高兴一高兴,我也就安心上天了。”
不高兴这下乐得瞪大了眼珠子。他想了想,说:“大家说我这不高兴做,那不高兴做,大起来怎么得了。其实这些都是小事,跟大起来做正经事情一点儿没关系。我真想变个大人,做件大事情让大家瞧瞧。”
仙人说:“好哇,我就让你变个大人。可是每个人都得干一门活,你爱干哪门呢?”
不高兴想了半天,这门活不高兴,那门活不高兴,最后他想起来了,有一回他在联欢会上跟大家一起合唱,唱得好好的,不高兴忽然不高兴唱得那么快,于是一个人慢悠悠地唱起来,结果大家一个曲子唱完了,他才唱了三分之一,大家只好听他独自唱完剩下的三分之二。打那回起,大家不敢请他表演节目了,他想演戏,大家也不让他演。这会儿不高兴想起这个,心里那份不高兴啊,他就马上拿定主意当个演员,好好干他一下,出这口气。
仙人口中念念有词,正要说“变”,不高兴一把拦住他:“我有个好朋友,也让他高兴高兴吧!”他的好朋友就是没头脑。这回他急急忙忙把没头脑带了来。没头脑说大起来要做个建筑工程师。
仙人说:“我可急着要上天啦。我现在把你们变成大人,在原来地方等你们一个月,你们不来我就走了,记好记好!”说着他念了几声咒语,一说“变”,只见不高兴和没头脑两人像竹笋一样,呼地一下子高了起来。他们两人,于是一个成了演员,一个成了建筑工程师。
却说没头脑成了建筑工程师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想到给小朋友建筑一座少年宫,让全市少年儿童能同时在里面过节日,过星期日。他画了图样,是座三百层的大房子,大厅有万把个,有剧场,有运动场,有游艺场,有图书馆……总而言之,应有尽有。
房子就照着图样盖起来了。
过了两天,没头脑收到请帖,是少年宫请他看戏。他到少年宫去的路上,只见两旁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跟赶集差不多。一个个小孩身上背个行军袋,脚下穿着运动鞋,还有些孩子抬着帐篷、汽油炉、锅子、水桶、被子、毯子、褥子。还有些孩子扛着小担架、医药箱。这些人全都向着一个方向走。没头脑心想,这些孩子多半上哪儿露营去吧,也不多问,就管自己上少年宫去。
走不多久,没头脑抬头一看,不远就是他亲自设计的少年宫。这座大楼高不见顶,半腰里云彩缭绕。它不但高,而且大,每一层有汽车、电车行驶。这不是一座房子,而像一座一层层的城。
没头脑走到少年宫门口,刚想进去,守门的同志把他拦住,问他进去干什么。没头脑拿出请帖:“我是来看戏的。”守门的同志说:“对不起,您这样去看戏,怕戏没看成,人倒饿死了。你看别人去看戏都得带吃的睡的东西呐。”没头脑听了这话,这才看到他以为是去露营的人都是进少年宫来的。没头脑摸不着头脑,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连忙把请帖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请你在2月1日到达少年宫门口,出发到少年宫225楼去看2月16日演出的戏。一路上不供膳宿,粮食寝具都请自备。
看戏要带粮食寝具,这倒新鲜。没头脑忙问是什么道理,守门的同志说:“说来真是抱歉。这房子虽有三百层高,可是只有楼梯,没有电梯,上去只好一步步走。剧场在二百二十五楼,算下来上去得走半个月,加上看完了戏下来走半个月,前后就是一个月了,你不带吃的东西,那不要饿死吗?”守门的同志看见没头脑呆住了,心想他没有吃的睡的东西,急坏了。就安慰他说:“不要紧,我给你开一张条子,一路上会照顾你吃的睡的。”
没头脑直到这会儿没开口,他是没法儿开口。电梯给忘了!设计图样的时候怎么不好好想想呢?
这时候有几个学生走过:“我这回考试门门功课得5分,让我到少年宫来看一场戏。寒假一共休息一个月,正好来得及。”
没头脑硬着头皮,接过守门同志的条子,悄悄跟着大伙儿进少年宫。这少年宫里真个是富丽堂皇,就少一样: 电梯!这时候孩子们上楼一个个精神百倍,有说有笑,嘻嘻哈哈,你追我赶。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也还好,第三天就差劲了,第四天大家不唱歌也不跑了,没声儿地走着,到了第五天第六天……大家都垂头丧气,怨起工程师来了:“这么高的房子,连个电梯都没有!”“一定是给忘了!”“没头脑!”“这工程师准是从小就没头脑,大了做大事情还那样!”没头脑一旁听了,不吱一声,心里实在的惭愧。
没头脑跟着大家上楼,一天不停,走了十五天,总算来到了剧场。剧场外面的衣帽间、休息室堆满了被子、毯子、锅子、炉子以及粮食。假如说每个人出发时带三十斤粮食,走了半个月,还剩十来斤,那么五六千人来看戏,单粮食就有十万斤,这儿像个粮仓了。
没头脑来到剧场,一看节目单,你说是谁在演出?原来是他的老朋友不高兴。这次演的戏是“武松打虎”。大家一定知道,“武松打虎”是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里的一段故事,讲的是好汉武松喝了酒过景阳冈,遇到老虎,抡起拳头,一下子就把它打死了。不高兴演的就是这只老虎。大家不要以为演老虎简单,才不简单呐。老虎得演得猛,演得不猛,就显不出武松的本事。
这时候,剧场里锣鼓康康康康敲起来了。天鹅绒幕布拉开,台上一片阴森森的夜间景色。一个醉醺醺的人歪歪倒倒地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根棍棒。这人就是武松。霎时之间只听见呼的一声,武松猛地一惊,酒也醒了几分,但见树木后面扑出一条猛虎,就是不高兴。他向武松扑来,跳得高,窜得快,观众起劲得拼命拍手。武松迎头给它一棒,棒断了,就赤手空拳跟他打。锣声康康康康敲个不停,武松、老虎厮打个不住,一来一往,足足打了两三个钟头,武松呼噜呼噜直喘气,老虎还是精神赳赳。武松轻轻跟老虎说:“够了够了,你得倒下来装死了!”老虎回答说:“不高兴!”康康康康,又打下去,足足打了四五个钟头,武松拳头都举不起来了,央求老虎快点躺下来,老虎还是说:“不高兴!”康康康康,又打下去,足足打了十几个钟头,武松动都不能动了,恳求老虎马上躺下来,老虎只是蹦过来跳过去,一个劲儿说:“不高兴,不高兴!”武松打虎打了半日半夜,还是不分胜负,剧场只好宣布暂时休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场分解。
到了第二天,幕才拉开,养好了精神的老虎凶猛地跳出来,武松懒洋洋地跟在后面,两个一打,又是十几个钟头,武松求过老虎多少回,请他死了算了,无奈老虎斩钉截铁回答他:“不高兴!”“不高兴!”“不高兴!”最后又只好休息。
第三天,第四天……没完没了地打下去,也不知是武松打老虎还是虎打武松,武松怎么也打不死老虎,老虎怎么也“不高兴”死。台上这么一天天往下打,台下的观众可就着急了:
“再打下去可不行了,粮食不够了!”
“再打下去可不行了,学校要开学了!”
“再打下去可不行了,妈妈要坐飞机来找我了!”
连观众都求起老虎来了:“帮帮忙,倒下来死了吧!”可是老虎就是“不高兴”死,生龙活虎地蹦过来,跳过去。
没头脑越看情形越不对,觉得不高兴的毛病跟自己的毛病一样,都给大家带来害处。正当台上武松给老虎逼得没办法,老虎正在张牙舞爪,神气活现的时候,没头脑冲到台上去,一把抓住老虎的尾巴,也不管老虎狂吼大叫,死不高兴走,就把他倒拖下台,奔到剧场门口,骑上楼梯把手,呼呼地直往下滑,用一分钟十五米的速度,转过来转过去,转过去转过来,七转八转,一天就滑到了楼下。到了少年宫门口,坐上汽车,来到仙人的地方。仙人掐指一算,一个月的期限已满,正要上天,没头脑倒拖着不高兴赶来,连忙请求他说:“谢谢您,把我们变回去吧,变得跟原来那么小,让我们从头来过,得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呐!”一转眼,没头脑他们就缩成原来的样子,一点也没大,一点也没小。他们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仙人也就回到天上,从此以后,咱们就再看不到仙人了。
第二天没头脑一觉醒来,把浑身上下看了个够,就像没出过什么事一样嘛。他上学前上我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我说你这是梦。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幸亏仙人把他们重新变回来,要是仙人走了,还不知道怎么得了呐!临了他把帽子、手套、围巾、书包都检查过,不少了,才走。我很高兴,决定不再叫他没头脑了,随手关上了门。可是蓬蓬蓬,门响起来了,我一愣,怎么没头脑还是没头脑?我开门一看,果然是他。他说:“叔叔,对不起,我有一样东西送回来给您,是您上回忘在我家的。”说着,他递给我一支钢笔,飞也似的跑了。
我就用这支钢笔,写下了这个故事。
要论中国新童话经典,那么《“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其中一篇。
这篇童话发表在1958年,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从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意愿出发进行创作。由于童话的形象所概括的是两类男孩普遍性的特征,而这两类男孩的特征又具有历史的共性,即过去几十年前的男孩如此,今天全新环境中的男孩也未必不如此。这种共性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这说明作者从儿童鲜活的生活中捕捉住了男孩典型的性格方面。所以,今天我们来读这篇童话,看“没头脑”和“不高兴”两个活宝,仿佛他们仍嬉戏和顽闹在我们身边。
童话开头,按故事写作惯常的做法,是向读者介绍下面将要出场做戏给我们看的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让读者对下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一种预期。“没头脑”,作者明确说,不是他人笨。“没头脑”一点不笨,只是头脑聪明,做事却总不上心。他出门却忘了带书包,于是叩门进屋拿了书包,才一出门又发现取书包时脱下的帽子忘在了屋里,拿了帽子出门,又发现取书包时把手套忘屋里了,而取走了帽子和手套,书包又忘屋里了。所以仅出门这一个动作,“没头脑”就得叩四次门;下面同叔叔和妹妹的故事都是对这一“毛病”的强调,写出了他这一毛病的一贯性。
以上的描摹、叙写用的都是寻常的小说笔法。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没头脑”不注意养成好习惯,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那么到了成人阶段——童话比起小说来也确有方便之处,童话可以按我国传统幻想故事的办法,出来个仙人,就把“没头脑”变成大人了,——其行为习惯会造成什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行文至此,有荒诞意味的喜剧性童话故事方才开始。
仙人只让“没头脑”做一个月的大人,这是作者为童话结尾处又把“没头脑”重新变回孩子埋下伏笔,做好预设。“没头脑”变成了大人。大人,就可以当建筑工程师,就可以来设计300层摩天大厦。因为前面作者已经细致刻画了“没头脑”的毛病,“没头脑”忘了给300层高楼设计电梯也就无足为怪了。
没有电梯可上,而“武松打虎”的精彩演出偏偏安排在225层楼的剧场里。这样,上225层楼剧场去看演出,只好请看戏的小朋友自备膳食和寝具了。这样的辎重扛在身上爬到225层楼会是什么一番景象,是可想而知的。上楼上到第三天,“大家都不唱歌不跑,闷声走着。到了第四天第五天……大家都垂头丧气”了,开始诅咒设计大楼的工程师“没头脑”了。正当“没头脑”内心歉疚自责的时候,“没头脑”的伙伴、另一个宝贝“不高兴”又来凑热闹了——“武松打虎”的戏,本来是武松和老虎较量几个回合,老虎就被武松打翻在地,不再动弹了。可是演老虎的男孩“不高兴”是个你说东他偏向西的倔男孩,他不高兴让老虎死。于是康康康康,打了一天,打了两天,打了三天,打了四天……“再打下去可不行啦,我们学校要开学啦!”“再打下去可不行啦,我妈妈要坐飞机来找我啦!”于是“没头脑”嘣一下跳上台去,一把揪住老虎的尾巴,不管老虎狂吼乱叫,死活把他拖下了台,才有了故事的收场。
童话文学文体上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大量的频繁的艺术假定——假定有个仙人,假定设计出300层高楼而没有电梯……写这篇童话时,任溶溶正处在“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大气候中,现在,童话教育的效果已经出来,那么童话也就可以收场了。于是照应前面仙人只让“没头脑”做一个月的大人的说法,如今一个月完了,仙人顺理成章地出来收结故事。这个传统故事里常用的框套,任溶溶借来用在这里,使故事既简洁又合理,且有头有尾,完整自圆。
这篇童话是20世纪中叶一篇经典性代表作。任溶溶深得俄罗斯苏维埃儿童文学的精髓,把夸张运用到妙语惊人的水准,他的天才的幽默表现成为中国人幽默流露最出色的范例。给孩子看的喜剧性童话如果赢不得孩子们的笑声,算不得成功。而《“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定能让小读者读来发笑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小读者会心的微笑佩戴在作者胸前,作为最高奖章。
(韦苇)
上一篇:中国童话《钟子芒·孔雀的焰火》鉴赏
下一篇:中国童话《任大星·书包里藏着两个多嘴的人》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