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旧唐书》
简介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二百卷。其中本纪二十卷、志十一篇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为五代后晋官修史书。记述唐朝290年间史事。后晋时前后负责此项工作的宰相有赵莹、桑维翰、刘昫,参加编写的有张昭远、贾纬、郑受益、李为光、吕琦、尹拙等人。该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昫监修,故题名为刘昫撰。初称《唐书》,后为区别欧阳修等撰《唐书》,改称《旧唐书》。此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史籍。由于编撰时距唐代近,作者有机会接触到唐代系统记录历史的实录、诏敕、奏疏、诏文、诗赋以及唐人在实录基础上编修的一些史书,因此书中保留了较多原始资料,叙述史实也比较丰富。但成书仓促,材料剪裁和处理不尽合理,存在混乱、繁冗等毛病。
姚崇抑佛驱蝗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①人也。父善意,贞观②中,任巂州③都督。元崇为孝敬④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⑤司仓,五迁夏官郎中。时契丹寇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条贯。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又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⑥。
……中宗时,公主外戚皆奏请度人为僧尼,亦有出私财造寺者,富户强丁,皆经营避役,远近充满。至是,崇奏曰:“佛不在外,求之于心。佛图澄⑦最贤,无益于全赵;罗什⑧多艺,不救于亡秦。何充、苻融,皆遭败灭;齐襄、梁武,未免灾殃。但发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坏正法?”上纳其言,令有司隐括僧徒,以伪滥还俗者万二千余人。
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崇奏曰:“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⑨,除之可尽。时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乃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执奏曰:“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⑩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仍拒御史,不肯应命。崇大怒,牒报若水曰:“刘聪伪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其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饥馑,将何自安?幸勿迟回,自招悔吝。”若水乃行焚瘗之法,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时朝廷喧议,皆以驱蝗为不便,上闻之,复以问崇。崇曰:“庸儒执文,不识通变。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昔魏时山东有蝗伤稼,缘小忍不除,致使苗稼总尽,人至相食;后秦时有蝗,禾稼及草木俱尽,牛马至相啖毛。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倘不收获,岂免流离,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上许之。
黄门监卢怀慎谓崇曰:“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今犹可复,请公思之。”崇曰:“楚王吞蛭,厥疾用瘳;叔敖杀蛇,其福乃降。赵宣至贤也,恨用其犬;孔丘将圣也,不爱其羊。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今蝗虫极盛,驱除可得,若其纵食,所在皆空。山东百姓,岂宜饿杀!此事崇已面经奏定讫,请公勿复为言。若救人杀虫,因缘致祸,崇请独受,义不仰关。”怀慎既庶事曲从,竟亦不敢逆崇之意,蝗因此亦渐止息。
注释
①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 ②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627—649)。 ③巂(xī)州:唐州名。武德元年(618年)改隋越巂郡置,治越巂(今四川西昌)。 ④孝敬:孝敬皇帝,即李弘(652—675),唐高宗第五子,武则天所生长子。曾立为太子。死后谥孝敬皇帝,庙号义宗。 ⑤濮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北)。 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光宅元年(684年)至神龙元年(705年)改中书省为凤阁。光宅元年九月,改称门下省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宰相别名。 ⑦佛图澄(232—348):西晋、后赵时僧人。 ⑧罗什:全称鸠摩罗什(344—413)。后秦僧人,译经家。 ⑨瘗(yì):埋;埋葬。 ⑩刘聪(?—318):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匈奴族。
译文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父亲善意,贞观年间,任巂州都督。元崇曾任孝敬皇帝挽郎,应下笔成章科考试,朝廷授给他濮州司仓参军的官职,后经五次升迁任夏官郎中。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好几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元崇剖析决断,如水分流,都有条理。则天很稀罕他的才干,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接着又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的时候,公主外戚都上报天子请求度人出家当和尚尼姑,也有拿出私人财产建造佛寺的,富户壮丁,都营造寺庙以逃避徭役,和尚尼姑远近充斥。到这时候,姚崇进言说:“佛不在身外,只需求之于内心。佛图澄最有德行,对保全后赵并无益处;鸠摩罗什多才多艺,不能挽救后秦的灭亡。何充、苻融奉佛,都遭到败灭;齐襄帝、梁武帝佞佛,也没有能免除灾祸。只要慈悲发自内心,行事有利于他人,使百姓安乐,也就是佛了。何须妄度奸诈之徒出家,让他们败坏佛法?”皇上采纳他的意见,命令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僧徒,因有名无实被勒令还俗的有一万二千人。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姚崇进言说:“《毛诗》说:‘抓住那害虫,放到火里烧死。’又汉光武帝的诏书说:‘努力顺应时令,鼓励、督促农民耕田织布,除掉那蝗螟,以及其他害虫。’这说的都是除灭蝗虫的意思。蝗虫既然知道怕人,也就容易驱逐。又禾苗都各有主人,救护一定不辞劳苦。蝗虫既然会飞,夜间必定要扑火,晚上设置火堆,在火堆边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是可以除尽的。这时山东百姓都烧香拜神,设祭祈福,眼看蝗虫吃禾苗,手不敢靠近。自古以来蝗虫不能除灭,不过由于人们不肯效命出力,只要使大家齐心合力,蝗虫一定是可以除灭的。”于是派御史到各道督促捕蝗。汴水刺史倪若水坚持进言说:“蝗虫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自然应靠修养德行来消除。从前刘聪的时候捕杀蝗虫没有成功,为害反而更加厉害。”于是抵制御史,不肯从命。姚崇大怒,发公文告诉倪若水说:“刘聪是伪皇帝,德不能压过邪;今日朝廷圣明,邪不能压过德。古时的好太守,蝗虫不进入他的辖境,如果说修养德行可免除蝗害,那岂不等于说蝗害是由于没有德行才招致的吗!现在坐视蝗虫吃禾苗,怎么能忍心不救?由此造成饥荒,你自己又怎么能心安?千万不要迟疑,自己招来悔恨。”若水于是用烧埋法灭蝗,捕获蝗虫十四万石,扔进汴渠里流走的蝗虫更计算不过来。
当时朝廷里议论纷纷,都认为驱逐蝗虫是不利的,皇上听到这些话后,又问姚崇。姚崇说:“平庸的儒者拘守经书文字,不知变通。凡事有违背经书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符合变通原则的。从前魏时山东有蝗虫伤害庄稼,由于略微忍耐一下而没有立即除灭,致使庄稼全被蝗虫吃尽,百姓饥饿,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后秦时有蝗虫,庄稼和草木都被吃尽,牛马饥饿,到了相互咬毛吃的地步。现今山东蝗虫到处都是,仍在尽力繁殖,实在罕见稀闻。河北、河南地区,粮食贮存不多,倘若庄稼没有收成,百姓哪能免于流离失所?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拘泥。即使灭蝗不能灭尽,也还比不灭蝗造成灾害强。陛下爱惜生灵,憎恶杀戮,这件事不须麻烦陛下发布敕令,请允许臣发公文处置。如果蝗虫不能除灭,臣身上的官爵,请陛下一律免除。”皇上赞同他的看法。
黄门监卢怀慎对姚崇说:“蝗虫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哪能用人力来控制?朝外议论都认为您这样做不对。又杀虫太多,会妨害阴阳气的调和。现在改变还来得及,请您考虑。”姚崇说:“楚王吞下蚂蟥,他的病就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上天降福给他。赵宣子十分贤明,憎恨晋灵公放恶狗咬他而杀死了狗;孔丘近乎圣人,不爱惜祭祀用的羊。他们都志在安定百姓,考虑问题不违背礼的规定。现在蝗虫极盛,驱除它完全可能,如果放任它吃禾苗,那么蝗虫所到之地,庄稼都会被吃尽。山东百姓,难道应当饿死!这事我已经当面报告天子并决定下来,请您不要再说什么。如果拯救百姓杀死害虫,会因此招来灾祸,我愿独自承受,依据道义,决不会仰求您分担责任。”怀慎既然什么事都曲意顺从姚崇,终究不敢违背姚崇的意志,蝗害因此也逐渐消除。
柳 宗 元 传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①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②。曾伯祖奭③,高宗④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⑤。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⑥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⑦,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⑧,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⑨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
①河东: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柳宗元为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 ②系孙:远世子孙。系,联属。 ③奭(shì)。 ④高宗:即李治,公元649—683年在位。 ⑤侔(móu):齐等。 ⑥罹(lí):遭遇不幸的事。 ⑦郁悼(yùyáo):通“郁陶”,忧思郁积。 ⑧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⑨裴度(765—839):唐河东闻喜人。历事四朝,数入相,审时度势,抵制权臣,挫折强藩,名震华夷。为唐代名相。
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父柳奭,是高宗朝的宰相。父亲柳镇,曾任太常博士,最后官做到侍御史。宗元从小就聪慧敏捷,超越常人,特别精于撰写西汉体古文、诗歌、骚体赋,下笔构思,能与古人并驾齐驱,经过精心剪裁细密安排,看上去就像宝珠珍贝那样灿烂,当时的同辈无不推崇他。宗元参加进士科考试中第,又应博学宏辞举中第,先后任校书郎、蓝田县尉。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对宗元特别另眼相看。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引入宫中,与他们商议国事。接着宗元升任尚书省礼部员外郎。叔文还要重用他,正好在职不久叔文就失败,宗元与同辈七人都被贬逐。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贬为永州司马。宗元既遭放逐,经历南方多瘴气之地,道路崎岖艰险,胸中蓄积了《离骚》作者那种郁愤哀伤,无论写情叙事,一动笔皆成文章。他写成骚体文十余篇,人们读了无不为之伤心。
元和十年,宗元按常例移任柳州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移任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宗元对自己亲近的人说:“禹锡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现在禹锡要到南蛮居住区去当刺史,那里地处西南边疆,往返有万里之遥,怎么能带着母亲一起走?如果母子各在一地,那就等于永别。我同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怎么忍心看到他这样!”于是立即写好奏章,请求把柳州刺史的职务授给禹锡,自己到播州去当刺史。正好裴度也向天子报告禹锡母亲年老的事,禹锡终于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的地方风俗,借钱用子女作抵押,过期不还就没入钱主作奴婢,宗元到任后革除这种风俗。那些已没为奴婢的人,宗元也拿出私钱将他们赎回,送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五岭之间想考进士科的人,都不以数千里为远来柳州跟随宗元学习,凡出自他门下的,一定成为名士。宗元著述之多,声名震动当世,人们称他为“柳州”。有文集四十卷传世。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逝世,当时四十七岁。儿子周六、周七,这时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宗元治理丧事并护送灵柩和他的妻儿回京师,当时人称赞行立讲道义。
上一篇:《新唐书·李白与杜甫》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明史·沐英长途袭云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