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翻译与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01;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0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03,下德为之而有以为04。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01,上义为之而有以为02。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是攘臂而扔之03。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0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05。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06。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07。故去彼取此08。
今 译
上德之人不认为有德,而实际有德;下德之人自以为有德,而实际无德。上德之人不妄为,而无心有作为;下德之人有所作为,而是有心为己所为。
上仁之人博施济众,却无心有作为;上义之人有作为,而却有心于作为。上礼之人有作为,人们不回应,就抡胳臂强使人服从。
所以失道之后而才有德,失德之后而才有仁,失仁之后而才有义,失义之后而才有礼。礼的设立,是忠信的衰薄、邪乱的开端。
所谓先见的智者,是道的虚华、愚昧的肇始。因此,大丈夫立于敦厚,不处于衰薄;追求真实,不追求虚华。所以要摒弃薄华,采用厚实。
评 议
此章是讲世风和品德修养问题。老子抨击日趋衰败的世风。老子指出,由于世风衰败,道德下滑,每况愈下;贪欲膨胀,日甚一日,道德丧失后,假仁假义大行其道,而“乱之首”的“礼”才应运而生。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即此谓也。从此章文字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老子是在批判假仁假义,批判“乱之首”的伪礼。针对衰败的世风和虚伪的假仁假义,老子竭力主张,世人要崇尚厚实,反对虚华。
此章为下篇首章,章旨深蕴老子道家学说的丰富哲理,玄奥难识,是《道德经》书中的难点,读者应当潜心研读,方能体会。正因为此章主旨玄奥难识,有些治老学者对本章中有的难解句子,作了错误的订正。如其中“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一句,有的治老学者臆断不是老子原意,便将其改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有的又将“有以为”改作“有不为”,认为这样才符合《老子》原意。其实不然。“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与上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相对称,说明二者有明显的不同,是《老子》的本意。
注释
01 上德:指上德之人。德,指自然德性。河上公曰:“不德者……因循自然……其德不见。”林希逸曰:“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惟其能化,是以有德。”两句:上德之人不妄为,不认为有德而实则有德。
02 下德:河上公曰:“德不及上德,故言不德也。”
不失德:林希逸曰:“不失德者,执而未化也。执而未化,则未可以为有德。”两句:谓下德之人自以为有德,而实则无德。
03 无以为:无心。林希逸曰:“以者,有心也。无以为,是无心而为之也。”句谓: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也。
04 下德为之: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林希逸本、吴澄等古本皆作“下德为之”。朱谦之《老子校译》、张松如《老子校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改作“下德无为”,仅供参考。“有以为”:高亨说:“陶鸿庆说:‘以’字当作‘不’。很对,今从陶说。”(《老子注译》)仅供参考。两句:意谓下德之人虽有作为,却有心为己而为。
按唐代杜光庭曰:“道有深浅,故有可道、常道;德有厚薄,故有上德、下德。则道之与德,不独在帝王,但行道者为道人,行德者为德人。行为深浅,故有上下之殊也。”(《道德真经广圣义》)*
* 唐玄宗李隆基著有《御注道德真经》(四卷)和《道德真经疏》(十卷),故杜光庭著《道德真经广圣义》,即广玄宗著作之义,故曰“广圣义”。
01 上仁为之:奚侗曰:“博施济众,是‘上仁’者为之也。”句谓:上仁之人博施济众,却无心作为。
02 “上义为之”句:奚侗曰:“‘义’者,宜也。政教之因革损益,必审其宜而为之,故曰‘为之,而有以为’。”
03 攘:《说文解字》曰:“攘,推也。”扔:奚侗曰:“扔,就也。”两句:谓上礼之人有所作为,人们不回应,就抡起胳臂强使人服从。
04 “故失道”四句:谓失道而后才有德,失德而后才有仁,失仁而后才有义,失义而后才有礼。按礼,礼仪。
05 薄:衰薄。 乱之首:邪乱开始发生。河上公曰:“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三句:意谓礼的设立,是忠信的衰薄、邪乱的开始。
06 前识:奚侗曰:“‘前识’犹云先知,即‘智’也。” 华:奚侗曰:“‘华’,云虚华,与真实相对。尚智则多方于聪明之用,离道之真而天下大惑。”三句:意谓所谓先智者,只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肇始。按吴澄曰:“此兼言礼智忠信者,德之厚也,渐变而薄,一降为仁,再降为义,三降为礼,而忠信厚德薄矣。礼者,欲其理而不乱也,而适以基乱,故曰‘乱首’。前识,犹先知智也。道犹木之实,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 未露;既生之后,则德其根也,仁其干也,义其枝也,礼其叶也,智其华也,根干枝叶自道中生。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适以肇愚,故曰‘愚之始’。”
07 “是以”四句:吴澄曰:“结上文,处厚不处薄,谓贵德而不尚礼;居实而不居华,谓体道而不用智。”
08 去彼取此:吴澄曰:“彼谓薄华,此谓厚实。”
上一篇:《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下一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