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大道惟恍惟惚》翻译与解读
孔德之容01,唯道是从0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0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0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05。其精甚真,其中有信06。自古及今07,其名不去,以阅众甫01。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02?以此03。
今 译
大德之人的行为,皆遵循大道的规律。大道有物质的属性,恍惚虚无。惚恍玄虚之中,其中有象。恍恍惚惚之中,其中有物。渺茫之中,有精微之物。精微之物是真实存在的,是能验证的。自古至今,大道之名未曾消失,因而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是怎样知道万物产生本始的呢?就是根据大道变化的规律。
评 议
本章与十四章为姊妹篇,是描述大道玄虚而若有若无的景象。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之道,比较玄虚,十分令人费解。仔细分析,还是能够看到本章所要阐明的几个问题。
本章开头两句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似乎与整章描述大道恍恍惚惚的形象,结合得不紧密,处于游离的状态。为何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老子和孔子一样,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宣传自己的学说。尤其是老子,他在宣讲别的问题时,经常也要讲一两句有关大道的套话。或在讲大道形象时,也会讲一两句他的别的主张。我们知道,老子是竭力劝导世人要“向善立德”,并劝导治国人君要为民立“玄德”、“重积德”。所以本章开头两句,他就刻意宣扬大德之人的行为。这也正是本章开头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两句的由来。我们明白这个问题,也就不会怀疑开头两句,是由于错简所造成的了。其他章中有类似的情况,也应当如是观之。
注释
01 孔:河上公曰:“孔,大也。”林希逸曰:“孔,盛也。”王弼曰:“孔,空也。”非是。孔德,指大德之人。高亨说:容借为“搈”,动也。(《老子注译》)《广雅· 释诂》曰:“搈,动也。”
02 从:自也。以上两句:谓大德之人的仪态,皆出自大道。按暗寓人的作为,必须遵循大道的变化规律,否则就会失败。
03 物:道中含有物质性的元气。恍惚:吴澄曰:“而似无似有,不可得而见,故曰‘恍惚’。”两句:谓道作为元气之物,似有似无。
04 象:形象。吴澄曰:“物者,物生以后之形。象者,物生以前之气。德虽恍惚惚恍不可见,然形之可见者成物,气之可见者成象,皆德中之所有。” 其:指道。按:德,指道的内涵所在。
05 窈:傅奕本作“幽”。高亨说:“窈、幽,古字通用。幽冥,不可见的形容词,犹渺渺茫茫。”(《老子注译》)吴澄曰:“窈冥,则昏昏昧昧,全不见矣,此道无也。” 精:极小之物。《庄子· 秋水》篇曰:“夫精,小之微也。”吴澄曰:“‘其’字指道而言,精谓德也。有物有象者,德之容皆其粗也。”两句:谓道虽玄虚渺茫,但它是极其微小之物。
06 真:真实。信:信验。两句:谓道虽为似有似无之微小之物,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变化是能验证的。
07 自古及今: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自古及今”。河上公曰:“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高亨说:“王弼本作‘自古及今’,误。傅奕本、帛书甲乙本均作‘自今及古’,今据改。这是说:道的名,是用今天的名,称古时的道。是自今及古,不是自古及今。且古、去、甫押韵。”(《老子注译》)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从其说。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自古及今”,此乃为老子本义。帛书甲乙本作“自今及古”为传抄之误。此章与十四章为老子论“道”的姊妹篇,可以相互印证。十四章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此几句,即含有“自古及今”之意。各本作“自今及古”,皆误。老子之文,本不全押韵,为押韵改之,误甚。
01 以阅众甫:陈鼓应先生说:“以观察万物的起始。”(同上)阅,林希逸曰:“阅,历阅也。”王弼曰:“众甫,物之始也。”甫,始也。按林希逸曰:“众甫,众美也。”非是。以上三句:意谓从古至今,道的名字就未尝消失,道产生了天地万物。
02 然:帛书甲乙本、傅奕本皆作“然”,是。王弼本作“状”,误。
03 以:用。此:指道。河上公曰:“此,今也。”非是。以上两句:意谓我怎样知道道产生天地万物的呢?就根据道变化的规律:
其一,老子认为,宇宙本体之道在产生天地万物之前就以恍恍惚惚的元气形态存在。
其二,虽然道为恍恍惚惚的元气,它却“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
其三,宇宙本体之道,自古至今,并未尝消失过,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始祖。
其四,道产生天地万物,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大道的变化规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其五,世上的大德之人,也只能顺从大道的变化而施展作为,不能违背大道变化的自然规律而妄为。
老子所谓“玄之又玄”的大道,就给人们留下这样神秘的印象。
上一篇:《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下一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