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翻译与解读
道常无名01,朴虽小02,天下莫能臣0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0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05。
始制有名0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0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08。
今 译
道本无名称,道名为朴,虽小,天下万物皆不能臣服。侯王能遵道而不妄为,天下人民将会自然宾服。
天地阴阳相和,布降甘露而滋养万物,人民不使令他而能自然均平。
道产生万物而有名称,有名既止,将不会泛滥危殆。道存在天下,犹如川谷皆流入江海。
评 议
此章是讲道的属性及其功能。具体地说有如下三点。
其一,道本无名,自然素朴,玄虚微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始初为朴,故谓之小。
其二,道虽谓小,却能产生万物,天下不能臣服。侯王若能遵守无为之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正如五十七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曰“万民将自宾”,犹如川谷流入江海。
其三,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谓名称,只是一个符号。应恬淡对待,不要看得过重。所以,老子说道产生万物而有名称,有名称即止,不应过分重叠滥用美名。否则,正如庄子所谓“名也者,相轧也(《庄子·人间世》)”,那就很危险了。这是老子对不择手段追逐名利之徒的警告。
注释
01 道常无名:河上公曰:“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王弼曰:“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林希逸曰:“无名之朴,道也。”
02 朴:即道。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常无欲,可名于小。”由此可证“朴”即“道”也。
03 莫能:楚简本、帛书乙本作“弗敢”。王弼本、傅奕本作“莫能”。河上公本作“不敢”。奚侗曰:“道为万物主宰,故曰‘莫能臣’。”此句为下两句作铺垫。
04 若:楚简本作“如”。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若”。 宾:宾服。两句:谓侯王若能遵守无为之道,不害民扰民,万民将自然归服。按林希逸曰:“为侯王者,若能守此道,则万物自宾服之矣。”
05 令:令使。 自均:自然均匀。四句:意谓天地阴阳相合,布降甘露,滋养万物,万民皆能自然均匀。按:林希逸曰:“天地和,则甘露降。民之在天下,自生自养,莫不均平,谁实使之,自然之道也。”
06 始:初始。 制:作也。林希逸曰:“道之始,本无名焉,万物既作,而后有道之名。制,作也,是朴散而为器也。”
07 夫:王弼本、傅奕本作“夫”,是。河上公本作“天”,误。 止:王弼本、傅奕本作“止”,是。河上公本二“止”字皆作“之”,误。林希逸曰:“此名即有,则一生二,二生三,何所穷已。知道之士,当于此而止,则不循名而逐末矣。循名逐末,则危殆之所由生也。知止,则不殆矣。”
08 “譬道”两句:林希逸曰:“川谷之水,必归之江海而后止;天下之物,必归之道而后止。故曰‘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吴澄曰:“盖道之在天下,犹江海为众流之所归。”
上一篇:《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翻译与解读
下一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