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天道(节选)》原文鉴赏
桓公读书于堂上①,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③,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④!有说则可⑤,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⑥,疾则苦而不入⑦,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⑧。臣不能以喻臣之子⑨,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注释】 ①桓公:齐桓公。 ②轮扁:作车轮的木匠,名扁;斫(zhuo音卓),砍削。 ③释:放下;椎、凿,木匠所用的两种工具。 ④安得:怎么能够。 ⑤有说:解释得有道理。 ⑥徐:宽,指榫头宽了;甘,松;固,牢固。 ⑦疾:紧,指榫头小了;苦,涩。⑧数:术,技术。 ⑨喻:使……明白。
【今译】 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吹削车轮。轮扁放下椎、凿走上前去问桓公道:“恕我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书是讲什么的呀?”桓公说:“是圣人的言论。”轮扁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道:“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工匠怎么能够随便议论!你讲得出道理来还可以饶了你,讲不出道理的话,就杀死你。”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工作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砍削车轮,轮子上的榫头宽了,轮子就松滑而不牢固;榫头紧了,就涩得装不进轮去。要想做得不宽不紧,只能顺着自己的心意,顺手去做,其中的奥妙嘴里是说不出来的,但却有做轮子的技艺存在于心间。斫轮的技艺,我不能明白地说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接受它。所以我已经七十岁了,还在斫轮。古代的人和那些不能用言语传授的道理都一起死去了,所以,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集评】 明·杨慎《庆子》:“此段似《国策》隽语。”
清·林云铭《庄子因》:“设此一喻,正见意非言所能传也。……此段议论,是千古教学之指归,词意精微,发前未有。”
清·宣颖《南华经解》:“收篇忽入一段读书妙论,非为学究下砭石也。”
又:“轮扁一段文法,乃《檀公》、《考工》之绝佳者,文法最为悠然。”
又:“正意只从对面透出,文心蕴藉。收尾叠一句,其韵铿然。”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轮扁一段妙论,托出正意,事外逸致,弦外余音,使人低徊不尽,当与庖丁对文惠君语及濠梁观鱼一段,同为绝顶文心,绝妙机锋,迥非寻常意境。”
又:“轮扁一段妙文,将古人明道之书,看作糟粕,从艺事之微,衬出道之浑沦无间,对面写照,笔妙入神,当与《养生篇》庖丁对文惠君语,异曲同工。‘官知止而神欲行’、‘得之手而应于心’,两处见识议论,俱臻绝顶。”
【总案】 本节说明,天道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作者在这里涉及的“言不尽意”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古典文论的影响极大。在哲学史上,曾产生过激烈的言意之辩;在文学批评史上,“言不尽意”逐渐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
上一篇:《先秦散文·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鉴赏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守城要览》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