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章第十七
【原文】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1],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2],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3],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4]。”况忠臣之于国乎。
【注释】
[1]先后光庆:为祖先带来光荣,为后代带来幸福。 [2]献猷:献计献策。猷,计划,计谋。 [3]干:即栋梁之材。 [4]“无言不酬”二句: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加回报。酬,应答,应合。
【译文】
作为臣子为君主做官治理天下,给祖先带来美誉,给后代带来幸福,都是由于受了君主的恩德。臣子如果不想报效国家,这难道还能算得上是忠臣吗?贤明之人有的没有俸禄却还想着为国君做有益的事,还没有受了俸禄不报答君王的。报国之道有四种方法:一是向君主举荐贤才,二是为君主出谋划策,三是建功立业,四是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贤能之人是国家栋梁;献计献策的人,为国家提供治国方略;建功立业的人,是保卫国家的将帅之才;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报效国君的方法。只要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诗经》上说:“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何况身为忠臣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呢?
【解析】
我国有句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领导,感恩同事,等等。正因为他们,我们才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作为子女懂得感恩,才能孝顺父母;作为学生,懂得感恩,才能更加刻苦学习;作为同事,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团结合作;作为员工,懂得感恩,才能忠诚于自己的公司。
懂得感恩是忠诚的基础,一个不忠诚国家的人不会一心一意地建设国家、报效国家,同理一个不忠诚的员工也不会专心致志地工作,对企业作出任何贡献。作为公民懂得感恩才能热爱和报效国家,才会建设国家作出贡献;作为企业员工懂得感恩,才能热爱和珍惜工作,才会给企业发展增添动力;作为子女懂得感恩,才能理解和感激父母的操劳,父母才会感到欣慰。
当你心存感恩时,你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积极的,因为你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并保持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积极态度,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人生将与众不同。不懂得感恩谈不上忠诚,没有忠诚更不会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忠诚的基础。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企业,回报老师等等,回报不是只在口头上表示,而是落实在具体行动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忠诚。
典例阐幽
明朝忠臣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亲为日本田川氏,父亲郑芝龙受明招安前为海盗首领。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清克福建,在洪承畴的招抚下,郑父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反对,只身北上投清。清军却乘机掠劫郑家,郑母为免辱,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永历三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十一年,人在云南的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
永历十二年初夏时分,延平王郑成功着手准备军事行动,集粮调兵,并在大洋山一带聚集。八月十日,飓风忽起,水天相连,波涛似山。大风灾下,楼船撞毁,士兵溺毙成千上万,郑成功本人的六个“王妃”与三个尚在孩提的儿子郑浚、郑浴、郑温也被淹死江中。为此,郑成功只得暂搁置行军计划。
清朝历史学者计六奇认为,郑成功听说其父郑芝龙被杀而出兵抵浙,不确切。长江之役于1659年开始,郑芝龙当时还被关押在宁古塔,两年多后顺治帝死后他才被杀掉。所以,郑成功舟师出海,绝不是“为父报仇”而来。
转年四月,郑成功与张煌言一起率千余艘战船,首战告捷,一举攻克定海。然后大军北上,攻瓜洲,随后炮轰镇江,固守镇江的清朝守将高谦与太守戴可立不得不开城投降。郑成功大义待之,仍令二人以原职守城。二十八日,大军舍陆路不走,仍乘舟而进。从镇江至南京,只有百里远,但郑军大船溯江逆风而行,非常吃力,路上整整花了十天,才到南京城下。
及至,郑成功并不立刻进攻,其意无非是围困逼降城内清军。其间,张煌言率领为数不多的鲁监国舟师,在姑苏、常熟一带兜转,传檄各州郡,往来造势。一时间清朝治下的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均派人送款示降。可惜,郑成功十余万大军齐集南京城下,根本不攻,师老兵惰,最终丧失了大好机会。迁延之间,清军梁化凤、蒋国柱以及驻扎在南京上下游的各部清军纷纷来援,自云南回兵的满洲八旗军队马尔赛、葛褚哈等部也疾驰至南京。
最后的南京之役,郑成功手下大将除甘辉、潘庚钟、万礼、张英、林胜、蓝衍、陈魁阵亡外,还有副将魏标、林世用、洪复等人,皆搏斗死于军中,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张煌言闻郑军在南京败溃,立刻写信,要郑成功在民心可恃的基础上,坚持一下,派出百艘战舰到上游与自己联兵,巩固上游成果。
心灰气冷的郑成功弃镇江不守,顺流东下而去。八旗兵随后进入镇江,南京的清朝政府张贴告示,夸张“灭贼”功绩,不可一世。
郑成功败归途中,在八月间曾进攻崇明,却久攻不下,悻悻而返。后听闻清军集浙、直、粤数省水军齐来会剿,郑成功忧虑,派人议和,遭拒。
明朝诸将,私心大过公心,尤以郑成功为最。倘使当初孙可望、李定国兵盛时他出兵配合夹击江南清军,南明必胜无疑。西南战事吃紧,他不去营救永历帝,反而自提精兵攻南京以“复明”,更显示出他目的不纯。
顺治十七年三月,清将达素与施琅统领满汉水陆精兵数万人、战船数百艘合攻厦门,被严阵而备的郑成功击败。清廷再征调大军准备进攻,但次年顺治帝病死。
眼见自长江败归后境土日蹙,趁清帝新死的缓冲期,郑成功加紧收复台湾的准备。为此,张煌言写信苦劝。因为,台湾收复后,郑军主力势必远离大陆,这与南明的抗清复明大业相悖。
郑成功不听,率水师进发,终于把荷兰侵略者逐出,收复台湾岛。
1662年4月,积懑成疾的郑成功,吐血而死,时年三十八岁。
明朝亡,天下亡,郑氏能在一隅海岛保全大明衣冠数十年,诚可赞叹,绝非简单“割据一方”四字能定论。连康熙本人都赞叹这位敌手:“郑成功,真乃明朝忠臣,非为朕之乱臣贼子!”
鲍叔牙与管仲
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因为长期合作,交情深厚,结为知心朋友。
他们一同做生意,到最后结算利润时,两个人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取一倍,鲍叔牙却从来都不认为他是贪财之辈。有人替鲍叔牙打抱不平,他总是说:“管仲并不是贪财的人,他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他还要救济那些贫穷的族人,而我现在的家庭状况要比他强很多,也不急着要钱。”
有一次,鲍叔牙遇到了一点麻烦,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管仲帮助他,替他出主意解决问题。可是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管仲惭愧地说:“我真是没有用,把你害苦了!”
旁观者对鲍叔牙说:“管仲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的蠢人你还要和他交往下去吗?”
鲍叔牙淡然一笑,说:“虽然事情没有办好,但是他也是为我着想啊!再说这件事情确实很棘手,客观条件如此,换了任何人也难于处理,恐怕比他办得还不如。”
管仲在为官时,曾经有三次机会做官,可是每一次都被罢免。鲍叔牙每一次都为他出力,帮他说话,才又得到提升。这时,有人幸灾乐祸于管仲的遭遇,在鲍叔牙面前冷嘲热讽,评价说:“你的那位朋友真是没出息,好不容易做个官,总是得不到信任,每次都被免掉,真是丢人!”
鲍叔牙却为管仲辩护,严肃地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当今之世没有几个能比得上他!他现在仕途不济,只是没有遇到好机缘罢了!”
他们出征打仗的时候,管仲每一次出击都惨遭失败。后来,到了行军打仗的时候,每次列方队,管仲就退居到队伍的后面,不敢在前面冲锋陷阵。等战争结束、凯旋的时候,他就抢在前面。同行的人都讥笑他胆小,鲍叔牙赶紧解释:“管仲是有名的孝子,他家中的老母亲还要他养老送终,他当然要保全性命奉养老人,他这种美德,你们几人能比得上的呢?”
公子小白与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后,当上了国君。鲍叔牙竭力推荐管仲当齐国的相国,自己却心甘情愿做管仲的副手。他对小白说:“管仲有济世匡时之略,一定能够帮助您建立霸主地位。我恳请您不计前嫌,能够重用他!”
管仲听说后,深有感触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如果没有他,也许我早就成了贪财奴、怕死鬼和笨蛋,说不定现在已经被定罪,成为刀下之鬼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东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了,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焕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年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成为了千古美谈。
高仁厚执法严明立军威
唐朝末年唐僖宗在位期间,杨师立在东川聚众反叛朝廷,朝廷派高仁厚为正使、杨茂言为副使率军前往平叛。乘官兵初来乍到立足未稳,一天夜里二鼓时分,叛首杨师立派部将郑君雄率兵突然袭击副使杨茂言驻守的军营,杨茂言猝不及防,不知叛军虚实,惊恐之下,仓皇弃营而逃。
驻守在附近军营的官兵见连副使都望风逃走了,也都斗志尽失,跟着一哄而散。叛军如入无人之境,径直向正使高仁厚驻守的中军大营杀来。高仁厚见形势危急,只得铤而走险,命令士兵大开营门,点燃火炬把军营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并亲自率领士兵埋伏在道路两旁,等待叛军靠近时拼死一搏。
叛军见官兵营门洞开,以为有诈,犹豫半晌不敢攻入,最后还是决定撤兵而去。高仁厚乘机指挥伏兵杀出,叛军惊惧交加,大败而退。
按军法,临阵脱逃是杀头的死罪,高仁厚考虑到在叛军杀来时弃营而逃的官兵人数太多,不可能全部予以诛杀,就悄悄把孔目官张记叫到身边来,对他耳提面命一番,然后派他连夜带人去把那些逃跑的官兵追回来。
张记找到逃跑的官兵后,立刻劝说道:“正使率中军大营已将叛军杀退,为防叛军乘夜再次来袭,正使目前正在紧闭营门坚守,并没有到其他军营中查看。你们弃营而逃的事正使现在还不知道。你们赶快回来吧,明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去参拜正使,就没有人会追究今晚的事了。”张沼是军中闻名的忠厚长者,他的话大家一向都信得过,于是逃跑的官兵都赶在天亮前悄悄回到自己原来的军营。只有副使杨茂言由于逃得最早,跑出去太远,一直到天亮后知道危险解除才干了回来。
第二天刚拂晓,高仁厚一觉醒来,听到各军营中像往日一样,又响起了敲击更鼓之声,不由欣慰地说:“这下好了,昨夜逃跑的官兵又都回来了。”各营将领还以为高仁厚真的不知实情,都怀着侥幸心理,像往常一样鱼贯而入,涌到中军大帐来拜见正使。
谁知高仁厚阴沉着双眼扫视众人半天,突然开口对在旁正襟危坐的副使杨茂言质问道:“昨夜叛军袭营,听说副使‘身先士卒’,弃营而逃,有这事吗?”杨茂言汗流侠背地狡辩道:“末将听说叛军攻进中军大营,正使已经突围而出,就赶紧率兵出营接应,谁知消息竞然有误。末将知道真相后,又赶快回到营中。”
高仁厚斥责道:“我与副使同受皇上重托,一起领兵讨伐叛军。军法威严,如果身为正使的我临阵脱逃,你作为副使就应当执行军法,将我斩首示众,然后上奏朝廷。如今却是副使临阵脱逃在先,说谎粉饰在后,按军法该当如何?”
众将脸色发白,额声答道:“应当处死。”高仁厚立即喝今把杨茂言推出去斩首示众,昨晚逃走的将领都吓得跪在地上向高仁厚请罪。高仁厚宽慰大家说:“诸将昨晚弃营而逃之事,皆是杨茂言带头扰乱军心所致,你们既已知罪,我就不加责罚了。望众将以杨茂言为戒,戴罪立功,早日剿灭叛军。”众将欢声雷动,轰然答应。
高仁厚又传令把昨晚俘获的叛军俘虏数十人全数释放。郑君雄听这些放归的俘虏报告了高仁厚整肃军纪的事,联想起自己袭营大败而还,不禁深为恐惧:“高仁厚军法如此严明,我等岂是他的对手。”为给自己留条后路,郑君雄杀死叛首杨师立后率众向高仁厚投降。
成吉思汗悔杀爱鹰
成吉思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与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有关,而他之所以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则与他的一段传奇经历有关。
有一次,成吉思汗带人去打猎。他们一大早便出发,可到了中午仍没有收获,只好返回帐篷。成吉思汗不甘心,就独自一个人走回山上。
烈日当空,他沿着羊肠小道向山上走去。不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到有溪水从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取出水袋,耐着性子去接。
当水接到七八分满的时候,他高兴地把水袋拿到嘴边,想把水喝下去。就在这时,一股疾风猛然把水袋从他手里吹了下来,将水洒了。成吉思汗又急又怒,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爱鹰搞的鬼。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水袋继续接水。
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的时候,又有一股疾风把水袋弄翻了,原来又是这只鹰。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于是,他—声不吭地拾起水袋,再次从头开始接水。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的时候,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后把水袋慢慢地移近嘴边。老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鹰杀死了。
由于他在杀掉鹰的时候,注意力过分集中,疏忽了手中的水袋,水袋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不过他想到既然有水从山上滴下来,那么上面也许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用力向上爬,终于攀上了山顶,发现那里果然有一个湖泊。
成吉思汗兴奋极了,立即弯下身子想要喝个饱。忽然,他看见湖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飞鹰救了我,它刚才打翻我的水袋,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的水。”成吉思汗知道自己错了,他带着自责的心情,忍着口渴返回了帐篷。从此以后,他就学会不再由于他人的冒犯而做下错事。这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错事,给他的宏图大业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忠诚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拥有1.5万多名员工的日本十大纺织公司之一的钟纺纺织公司的董事长伊藤先生,是从小职员被武藤董事长一手提拔起来的。
钟纺公司曾经有许多企业,其中有一家分公司曾做得非常不理想,年年亏损。武藤董事长便打算让其停止生产,同时把员工们也一并遣散。
得知这个消息,员工们开始无心工作了,连对董事长的态度也变得十分无礼。这时候,只有伊藤一个人始终在沉寂的办公室里日夜不停地工作,整理及处理公司收尾工作,甚至事情比以前做得更有劲头,更负责任。伊藤这种忠诚无私的为人与气节使武藤先生大为感动,油然对这位年轻人重视起来。
于是,武藤先生请他到钟纺公司当他的秘书,并且对他十分器重。由于他的表现非常突出,3年后就让他当上常务董事。
几年后,武藤就将日本有名的这家大公司交给伊藤一个人来管理了。
在自传中,年轻有为的伊藤董事长深情地回忆道:“自己服务的公司濒临倒闭之时,就是你留下来发挥潜力的最好机会。如果没有关闭那个亏损单位的机会,也许,我一辈子都是个小职员呢?”
人生感悟:每个人最值得别人留恋的,就是对别人的忠诚。你也许什么都没有,但你可以拥有忠诚,这将是你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最大贡献。忠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做人境界。忠诚,让人铭记一份真情,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把商行的命运当做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有个叫布恩斯是青年,他在五金工具店里工作,每周的工资是200美元。他刚走进商店,总经理对他说:“你应该熟悉工作中的所有细节,这样你能成为有用之才。一旦你能表明自己的能力,我就会马上来承认你的工作成绩。”
年轻的布恩斯总能细心观察。几周之后,他发现总经理总是仔细查看进口商品的清单。这些产品是从德国和法国进口的。他便开始研究货物清单,从而认识了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商人。有一天,总经理工作非常繁忙,于是便让布恩斯帮助整理货物清单。他完成得非常出色,此后,清单检查工作都要由他来把关。
一个月之后,他被总经理叫进办公室,商行的两位主要人物会见了他,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年纪较大的一位长者说道:“我在这一行干了几十年,你是第一个看到这个机会的男孩,并巧妙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你的总经理到来之前,我一直从事这项工作。而你总经理之所以能成为商行中的一员,就在于他能关注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希望你来主管商品进口的工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需要有能力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在我们这20个员工当中,只有你一个人看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有能力胜任它。”
布恩斯的工资被提高到每周500美元,在5年之内他的工资收入就会超过10万美元,后来被派往法国和德国。他的老板说:“等约翰·布恩斯到30岁的时候,可能会成为商行合伙人中的一员。他是一个把商行的命运当做自己命运的人,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汗水,使自己能够为商行做得更多。一个愿意为公司付出更多汗水的人,表明他对公司是无比的忠诚,付出自己的忠诚,最终必有回报。”
忠诚的员工
A公司的老板带着自己的谈判人员到B公司进行业务商谈,他们想如果按照公司原先制定好的计划来谈恐怕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们必须取得成功,因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交易的商业利润非常可观。B公司也有自己的底线,但是他们不能轻易亮出,谈判一直没有多大的进展。
A公司一直摸不清B公司的谈判底线,经过几天的谈判,还是没有弄清楚。A公司的谈判助理说:“实在不行,我们就收买他们的谈判人员,给他们一些回扣,这对我们来说,是舍小保大,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我听说C公司和D公司也已经介入了,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可能会错失这次难得的机会。”
负责谈判的主管对此不同意,认为这样做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
最后,这家公司的老板认为可以试一下,他说:“我想证明一个问题。”
A公司的谈判助理不明白。
第二天谈判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说话。
这时A公司的老板说话了:“我们同意贵公司提出的价钱,就按照你们说的价钱成交。”这是让A、B公司所有谈判人员没有想到的。
接着,A公司的事老板继续说:“我的助理准备给你们谈判人员回扣的事我是知道的,我当时没有反对,就是想证明一件事。最终证实我的猜想,贵公司的谈判人员不仅有着丰富的谈判经验,而且分工协作非常好,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面对我们开出的丰厚回扣不为所动,对自己的公司非常忠诚,这很令我敬佩。我们是竞争对手,成交的价钱是我们分胜负的标准。但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并不仅仅是依靠钱的多少。员工的忠诚和责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表现让我们看到贵公司的未来,和贵公司合作,我大可放心。从价钱上来看,我们是多出了一些,但我认为以后我们会赚得更多。”
他的话还没说完,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忠诚和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作为公司忠诚的员工,即使是竞争对手,也会敬佩对方的责任和忠诚。
上一篇:忠经全集《忠谏章第十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下一篇:忠经全集《百工章第四》原文赏析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