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题解】
周王朝从平王东迁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败,所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再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了,以至于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周、郑双方以交质开始,以交恶结束,这使得秉持礼乐文化理念的君子感慨万千,发了一通议论。议论紧紧围绕礼和忠心展开,一再强调忠信的可贵,以呼唤人们要忠信相处。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59],郑伯怨王[60],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61],郑公子忽为质于周[62]。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63]。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64]。周、郑交恶[65]。
【注释】
[59]贰于虢(guó):指偏信虢公,想把权力分一部分给他。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60]郑伯:指郑庄公。
[61]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
[62]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63]畀(bì):给予,交给。
[64]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65]交恶:互相憎恨。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周平王同时又对虢公比较信任,并且想分一部分权力给他,因为这样郑庄公就开始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于是周和郑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驾崩后,周王室想把权力移交给虢公掌握。四月,郑国的祭足率军队强收了周王室温邑的麦子。秋季,又割走了成周的稻谷。从此以后,周朝和郑国就结下了仇恨。
【原文】
君子曰:“信不由中[66],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67],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68],蘋蘩蕰藻之菜[69],筐筥锜釜之器[70],潢污行潦之水[71],可荐于鬼神[72],可羞于王公[73],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74],《雅》有《行苇》、《泂酌》[75],昭忠信也。”
【注释】
[66]中:同“衷”,内心。
[67]要:约。
[68]涧溪:都是山间小沟。沼沚:均为小池塘。毛:野草。
[69]菜:野菜。
[70]筐筥(jǔ):竹制容器,方为筐,圆为莒。锜(qí)釜:饮具,有角为锜,无角为釜。
[71]潢(huāng)污:低洼处的积水。行潦(lǎo):道路上的积水。
[72]荐:享祭,祭祀。
[73]羞:进奉。
[74]《采蘩》、《采蘋》:均为《诗经·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75]《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经·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译文】
君子说:“如果诚意不是发自内心的,即使交换人质也是没用的。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同时用礼来约束,就算是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有真诚的信用,那么,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野菜,方筐、圆莒、锜、釜等器皿,低洼处和道路上的积水,都可以用来供奉鬼神,也可以献给王公为食。更不用说君子建立两国的信任,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这四首诗都是用来歌颂忠厚诚信的。”
【评析】
这篇文章以及《郑庄公克段于鄢》,反应的都是春秋初期出现的道德危机与政治危机。从郑庄公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诸侯国君主地位遭到共叔段的挑战,同时他又去争夺东周王朝的大权,在权力网络中他扮演的是双重角色。
郑庄公是周平王的下属卿士。因为郑庄公连打胜仗,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所以慢慢地他也就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周平王看到郑国太骄横了,就不想把处理朝政的大权都交给郑庄公,想把一半的权力交给另一个卿士虢公,郑庄公对此非常不满。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于是就把王子狐作为人质让他住到郑国去;而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住到都城洛邑。发生的“周郑交质”这个事件,使得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本文从“信”“礼”的角度来叙事论事;周、郑靠人质来期冀关系的和平与长久,谈不上“信”,上下之间的“礼”也无从谈起。在文中,作者把周、郑称为“二国”,就暗含讥讽之意。作品中描写了周平王的虚辞掩饰与郑国的蛮横强势,反映了那个时代诸侯之间互相提防戒备和弱肉强食的政治面貌。
上一篇:左传全集《曹刿论战》原文赏析与注解
下一篇: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