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题解】
文中最值得称道的非楚国的屈完莫属,面对咄咄逼人的霸主,军容强大的联军阵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退让,反而以其理直气壮的词锋,阻止了齐桓公的侵略野心。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大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楚国。
【原文】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3],王祭不共[4],无以缩酒[5],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6],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
[1]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国和楚国距离遥远,互不相干。
[2]夹辅:左右辅助。
[3]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用来滤酒。
[4]共:通“供”。
[5]缩酒:滤酒去掉渣滓。
[6]不复:不回。
【译文】
楚成王派遣使臣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会进入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扎捆束好的菁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7]。师退,次于召陵[8]。
【注释】
[7]楚子:楚成王。
[8]次:驻扎。
【译文】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的驻地去交涉,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原文】
齐侯陈诸侯之师[9],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10]?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1],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2],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注释】
[9]陈:摆开,陈列。
[10]不谷:不善。谦词。
[11]徼(yāo)福:求福。社稷:指国家、土地。
[12]绥:安抚。
【译文】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列开队伍摆出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的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没什么问题吧?”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不惜降低身份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有什么样的城会攻不下呢?”屈完回答说:“假如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假如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尽管您的兵马人多势众,但恐怕也没什么用处!”
【原文】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评析】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南方的楚国也正在大肆侵吞汉水流域的小国,势力一度扩展到现在的河南南部,最终不可避免地跟齐国发生了摩擦。
这次齐国出兵的矛头直指楚国,表面上看是讨伐楚国的附庸蔡国,其实更深层一层的原因是想威慑正在崛起的楚国。不过显然齐楚双方都有所顾忌,所以并未直接开战,而是各自互相让步之后签订盟约了事。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名留青史,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只凭强力来获得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怎样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俯首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没出一兵一卒,纯粹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在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抛开利益之争一类的背景,单是那些巧妙的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礼让、温和、谦恭,言辞又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敌手无心恋战。可以说,屈完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一篇:左传全集《周郑交质》原文赏析与注解
下一篇:左传全集《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原文赏析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