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之忍第三十八
争之忍第三十八
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争而不已,暋不畏死。
财能得人,亦能害人。人曷不悟,至于丧身。权可以宠,亦可以辱。人胡不思,为世大僇?
达人远见,不与物争。视利犹粪土之污,视权犹鸿毛之轻。污则欲避,轻则易弃。避则无憾于人,弃则无累于己。噫,可不忍欤!
【译文】
争权的人在朝廷上争权,争利的人在市场上争利,争来争去永不罢休,犹如夺财之人逞强而不怕死。
钱财能够对人有利,就如仁义散财而得民心;钱财同样也能害人,就如不仁不义之人,为了聚财不择手段而丢命。人为什么还不觉悟,以至于为了争夺钱财而丧命呢?权势可以使人得宠,也可能使人受辱。人为什么不仔细思索一下,以至于为了权势而断送自己的性命呢!
豁达的人有远见卓识,不与别人争名夺利。他们把利看得如同粪土一样污浊,把权看得比鸿毛还轻。对于污浊的东西,自然会想方设法地避开它,对于轻贱的东西,也会很容易地抛开它。避开了利则可以使人无恨,抛开了权则可以使自己轻松。唉!名利能利于人亦能害于人,面对名利,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占有之心呢?
【评析】
古人对于仇争是不赞成的。他们赞成和提倡的是相互之间的宽容和谅解,反对彼此无休无止地结怨、成仇、争斗,那样对个人无利,对他人也有害,对社会同样没有任何好处。仇恨越积越深,仇争不忍,则会以仇报仇,无休无止,这样对个人对事业都没有好处。要忍仇不争,做到以德报怨,确实需要宽广的胸怀。只要能认识道仇争的害处,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尽量的化解矛盾,团结共事。
典例阐幽 明争暗斗,损人损己
无论古今,与人结仇结怨,都只因为一点小事,就把别人的过错牢牢记在心中,这是不能忍仇的行为,这样做只能让人看到其心胸的狭隘,不足以共事罢了。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兆汉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谢你。宽容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发现,必会找机会以死相报。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与郭进的不争仇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吗?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小儿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行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出征,曹植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大臣们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反观曹植,大家倒觉得他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国皇帝的宝座。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他去做一些更实际的事情。当然,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看似不争者取胜而告终。
上一篇:忍学《乞之忍第六十二》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忍学《事君之忍第八十四》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