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子路问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汉有汲黯。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张禹有腼于帝师之称,李勣何颜于废后之对?
俯拾怒掷之奏札,力救就戮之绯裈。忠不避死,主耳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为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欤!
【译文】
《论语》载:子路向孔子询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告诉子路说:“不要欺骗君主,还要敢于直言相谏。”唐代的魏徵和汉代的汲黯,都是这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典范。
孟子说过,辅助君王的大臣,在君主有过失时不能劝谏反而还顺从他,这种不忠之罪还算小;如果君主过失尚未形成,却怂恿并引导其酿成,这种不忠就是罪大恶极了。西汉的张禹身为汉宣帝的老师,却助长皇帝的过失,因此他有愧于皇帝老师的称呼;唐代的李勣怂恿唐高宗李治废掉现任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因此他有何脸面去见被废的皇后?
宋人赵普俯身拾起被宋太祖愤怒掷到地上的奏折,极力向宋太祖推荐人才;隋朝赵绰誓死相救因穿红裤去朝见皇上而将被处决的辛禀,捍卫法律的尊严。赵普和赵绰二人就真正做到了侍奉君主,尽忠就不怕杀头,为了君主,不惜牺牲自己。齐相晏婴认为:一心可以侍奉好几代君主,三心二意却难以侍奉一位君主。如果能像齐景公拥有晏婴这样的忠臣一样,那么就可以说是有社稷之臣了。啊!侍奉君主最主要的是忠诚,怎么能容忍事君而存有二心呢!
【评析】
服侍君主时,就要忠肝义胆,而不要巧言令色,作谄媚之态。这样,才能辅佐君主成就大业,也才符合事君之道。对于如何侍奉君主这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理解。天下的人,有好也有坏,任用好人则天下太平,任用坏人则国家衰败。在公卿大臣之间,感情有喜爱也有憎恶,憎恶的人只见到可恨之处,喜爱的人只看到可爱之处。爱和恨之间,应当谨慎小心地对待。如果爱一个人又知道他的缺陷,恨一个人又知道他的优点,除去邪恶时不犹豫,任用贤人时不猜忌,国家就能兴旺了。
典例阐幽 直言进谏,死而后已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徵,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来。
魏徵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徵的老账,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徵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做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徵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
以后,魏徵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徵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公元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上一篇:忍学《争之忍第三十八》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忍学《事师之忍第八十五》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