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忍第二十
仁之忍第二十
仁者如射,不怨胜己;横逆待我,自反而已。
夫子不切齿于桓魋之害,孟子不芥蒂于臧仓之毁。人欲万端,难灭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齿刚易毁,舌柔独存。
强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己为仁,请服斯训。噫,可不忍欤!
【译文】
《孟子》说:“为仁者如射箭,射箭者应先正己而后发箭,如发而不中,则不应怨胜已之人而应责备自己。”这是劝仁之话。《孟子》还说:“如有人非常骄横不恭顺地对待我,我必反省自己是否有所不仁。”这都是为仁之道啊!
春秋时,宋国的桓魋欲加害于孔子,孔子不以为意;《孟子》中载臧仓诋毁孟子,并阻止鲁君见孟子,孟子也不在乎。这是因为孔子、孟子都认为在己者有义,在天者有命,人欲怎能战胜了天理呢!
孟子曾引用曾子的话来回答景丑氏,说晋楚二大国靠它的财富,我则靠我的仁德;《说苑》中常枞和老子关于齿毁舌存的对话说明刚硬的牙齿容易崩坏,而柔软的舌头却能保存下来。刚硬的牙齿是指暴横,柔软的舌头是指仁德。
鼓励自己以忠恕之道作为行为准则,这样求仁就没有比它更近的了。《论语》载孔子在回答颜渊怎样才能为仁时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一切都复归于礼,这就是仁了。”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啊!仁德是人性中如此美好的品德,实施仁德怎能不忍住自己的私欲呢!
【评析】
忍与慈相连,成为慈忍,是仁术之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仁者的人如同射箭前要端正自己的姿势后发箭,没有射中只能责备自己;别人对我蛮横凶恶、不讲道理,我就要反省自己。总之,它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智谋,是一种圆融无碍的处事智慧;同时,它也是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的经世济时的智慧。
典例阐幽 实行仁道更需要忍耐
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是我国历史上出身于奴隶主阶级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具有军事和文艺才能的、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当时,周成王才十三岁。国家刚刚建立,还不太稳固。于是,就由周公辅助成王管理朝政,实际上是代行天子的职权。
周公尽心竭力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成王的两个叔叔管叔和蔡叔却心存疑心。他们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谣言一传十,十传百,终于传到成王的耳朵里。成王年轻,听了这些谣言后,就处处事事躲避着周公,生怕他害了自己。
周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但是他十分清楚,现在国家万事当头,个人的委屈再大,也要把国家的事办好。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要留在京城处理政务,就让儿子伯禽到鲁国去,代做国君。临行时,周公谆谆告诫他:“一定要以国家的大事为重。我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儿子,成王的叔父,但我仍然处处小心谨慎,不敢稍有懈怠。为了处理国家的大事,常常吃一顿饭,也要停下来几次,去接见要见我的人,国家急需人才,不能因我而失去那些投奔周的贤人。”
伯禽点点头,把这一番话记在心中。
这时,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由于受到监视,觉得很不自由。他口里说没有灭周复商之心,暗地里却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听说成王的三个王叔对周公存有偏见,便派人送给他们许多金银珠宝。同时,还暗暗串通一批殷商的旧贵族和东夷的几个部落,伺机而动。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公开起兵,攻打周的都城镐京。
周公立即集结军队平叛。出兵之前,周公写了一篇宣誓词,表示定要讨伐叛逆,保卫周朝江山。宣誓完毕,周公亲率几万大军,向东进发,与武庚的部队交战几个月,终于打败了武庚。武庚仓皇逃走,也被周兵追上杀了。
周公平定了武庚的叛乱,便带领兵马讨伐管叔。管叔看武庚失败,知道回天乏力,自己也再没有面目去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便上吊自杀了。周公后来将霍叔革了职,又定了蔡叔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平叛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边的广大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洛邑,把俘虏的商朝贵族都迁到那里,并且派兵把他们监视起来。告诉他们,只要敬天听命,仍然可以拥有土地和奴隶。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代成王执政七年,周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国家也日益兴旺发达起来。到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见成王已经能够处理国家大事,就把政权交给了他。被放逐的蔡叔知道这事后,感叹道:“像我们这样的人,真是不能和周公这样仁义贤良、胸怀豁达的人相比。”
上一篇:忍学《交友之忍第九十六》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忍学《仇之忍第三十七》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