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 忧患当明理顺受
八十七 忧患当明理顺受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特异,所忧虑之事异耳,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矣。
【译文】
人生在世,自从智慧产生以来,就有了忧虑和不如意的事。小孩子哭叫,就是因为感到不如意。从幼年到少年,从壮年到老年,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少,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贵的人,世上人都仰慕他们,觉得他们活得像神仙一样快乐,但是他们也同样有不如意的事,与贫贱的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所忧虑的事情不同罢了。所以说,世界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心满意足的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并且坦然接受它,就可以稍微心安了。
【评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同样有富人的烦恼。如果事事都想求得完美,那就是在自寻烦恼。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着缺陷的世界,它能向人们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因此,人们产生种种不满都是很正常的事,包括对自己的不满、对他人的不满、对现实的不满,等等。
培养自己豁达的心态和处世哲学,万事随缘,不能过分苛求,也不能斤斤计较,善于忍耐自己的不满,就可以使自己达到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了。
典例阐幽 得失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践,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践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
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践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践,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践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上一篇:忍学《八十一 一言齑粉》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忍学《八十三 不若无愧而死》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