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之忍第二十六
怒之忍第二十六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期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译文】
怒是七情六欲的一种,阴阳家称之为“东方之情”,怒极了就会做出阴险盗窃的事情。所以发怒的结果是破坏内心的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不会顺心如意。《尚书·盘庚》说,如果内心的怒火不被扑灭,那么它就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其气势和后果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大怒会导致冲突,引起战争,小怒会导致纷争,引起殴斗。唐太宗听信谗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后来唐太宗意识到自己因一时怒气而杀人是暴行,能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萧何,之后认错,自比桀纣。
西汉的吕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单于送来的那封言辞无礼下流的信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折调樊哙发兵10万进攻匈奴,后经季布劝说而改变主意,以礼待敌,结果冒顿单于派人前来谢罪。
所以居于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位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不顾礼义,而逞强发怒,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双方产生怒气则会引发战争;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内部产生怒气就会失去伦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要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由此而来的患难来抑制自己的愤怒;陶潜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是说发怒只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只有逆来顺受,才能行满天下而不会受到怨恨。唉!怒有如此多的恶果,面对不顺之事时,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
【评析】
怒气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发怒也是人之常情,当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怒气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发怒不仅伤身,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个易发怒的人也难于和他人合作,所以愤怒需要适可而止。因为愤怒过后往往会给你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因此,当你想发怒的时候,就要慎重地考虑一下后果。实际上,是否应该发怒,并不在于别人,别人是不可能惹你发怒的,发怒的根源还是在于你自己,在于你是否愿意忍一忍。
典例阐幽 冲冠一怒,为红颜
崇祯十六年,正当屡有战功的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如胶似漆之际,崇祯帝的圣旨到:吴三桂迅速出关。两个有情人只好洒泪告别。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他的手下刘宗敏便捕捉和拷打吴家的人,除了追赃,还勒令其交出陈圆圆。
吴三桂出身行伍,是在同清(后金)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员骁将,年纪正轻,血气方刚,在爱妾遭人凌辱的情况下,想到国仇家恨,吴三桂再也按捺不住对农民军的极端仇恨。他怀着满腔愤怒,于四月四日突然返至山海关,向唐通部发动袭击。唐通受李自成指使,曾给吴三桂写过招降信。虽然没有得到吴三桂明确的回答,他也没料到吴三桂会中途变卦,所以唐通毫无防备,仓促应战,被吴军杀得人马几尽。山海关重新被吴军占领。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兵临山海关,双方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战斗。吴三桂处境十分危急,他见多尔衮迟迟不出兵,决定亲自出关谒见多尔衮。二十一日,这两位同年所生的当世枭雄相会于欢喜岭上的威远台。两人立誓为盟,达成了借兵的协议。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入关,山海关战役全面打响。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举行登基大典,杀吴三桂全家三十余口后西撤。全家被戮,吴三桂悲痛欲绝,举哀兵穷追不舍,在西山、定州两败李自成农民军。
五月底行至降州,准备在此休整部队与调节心境。不料,此时北京传来消息,部将胡国柱找到了陈圆圆。
六月五日,在降州南洋河畔吴三桂的军营里,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军中婚礼。苍茫的暮色中传来隆隆礼炮声,这是吴三桂一生中听到的最美妙的炮声。
吴三桂婚后,自忖是考虑大事的时候了,便召集部下一起商量,是继续追剿李自成,还是班师回京。大多数人主张率师回京,不能再打下去了,要保存实力,以观清廷动静。后来,吴三桂为顾及身家性命及部将利益,终于投降了清朝。
顺治二年闰六月,李自成农民军主力部队被彻底击败,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消息传人北京后,多尔衮认为心腹大患已除,遂下令各征剿大军班师回朝。
吴三桂一生从成到败,轨迹复杂。但关键的一点是他为红颜而怒,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分辨力,所以反戈一击,尽管暂时得到了些许利益,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不得不去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人生抉择。实际上,吴三桂因冲动而做出的决定,是其一生之路越来越窄的开始,因此在他面前没有出路而只有绝路。
上一篇:忍学《忽之忍第三十五》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忍学《急之忍第五十五》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