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之忍第二十七
疾之忍第二十七
六气之淫,是生六疾。慎于未萌,乃真药石。
曾调摄之不谨,致寒暑之为衅。药治之而反疑,巫眩之而深信。卒陷枉死之愚,自背圣贤之训。
故有病则学乖崖移心之法,未病则守嵇康养生之论。
勿待二竖之膏肓,当思爱我之疾疢。噫,可不忍欤!
【译文】
《左传》载秦国医和在为晋侯治病时曾经说,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过剩了就会产生疾病。人们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的草药和砭石很多,但真正的药石却是用在无病之时谨慎预防。
如果衣食调理不当,持身不谨,就会致风寒暑热侵入体内而生疾。药是圣贤制造出来专门用于治病的,但愚昧的人不信医药而信巫术,结果枉送性命,这是违背了圣贤的教训。
所以有病的时候要学习宋代张咏的移心之法,长久保持安静,病就会好;而在无病的时候则要遵守晋朝嵇康的养生之法,清净虚无,清心寡欲,这才是养生之道。
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去医治,要在无病的时候就谨慎预防;还应当常常想到别人对我的宠爱也有可能成为危及健康的疾病。唉!疾病危及健康,对那些导致疾病的事怎能不忍一忍呢?
【评析】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生存在社会中,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拥有了健康本钱,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人生。然而,怎样才能拥有一副好的身体呢?这当然就要求你必须懂得养生之道,不该吃的绝对要克制住。同时,你还要学会给自己进补,学会谨慎预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抗病、强身、延年的功效。
典例阐幽 以药养身,祛疾之本
曾国藩很懂得养生之道,他主张疏医远巫,提倡利用自身的抗病力,通过自我的调节战胜疾病。曾氏养生学牵扯到方方面面,主要论述了用药、进补、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等知识。
从咸丰七年开始,曾国藩就被较为严重的失眠所困扰,尤其是到了晚年,失眠更为严重,这给曾国藩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调养功夫,全在眠食二字上。
对于失眠的原因,他认为是“心血久亏、血不养肝”,以致“即一无所思,已觉心慌肠空,如极饿思食之状”。总之,心血久亏,心理压力巨大是曾氏失眠的主要原因。
对于失眠的治法,他认为应“时时以平和二字相勖”,“须以养心和平之法医之”。对于药物,他并不一概拒绝。他也请医生,但他不主张用猛药,只用少量药物,他认为中药生地对治失眠有效,他还主张用药膳治失眠。
曾氏虽然疏医远巫,不常用药,但并不一味拒绝药物。他对服用补药的看法也是辩证的。曾氏的进补思想,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张进补。
曾国藩是主张进补的。对于进补的方式,他比较提倡食补,因为食补运用范围广,副作用很小。而药补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同时药补的副作用较大,力量相对较猛,因此曾氏对于药补是较慎重的。但他并不因噎废食,毕竟药补的力量比食补强,效果也较显着。因此曾国藩始终坚持食补、药补并举,对药补则更为慎重。
第二,药补须慎。
由于药物有利又有害的两重性,曾氏对进补药物一直十分慎重,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他认为“胡润帅晚年病象,未必非补药太过之咎耳”。同治五年十月六日他给澄弟的信中说:“如胡文忠公,李勇毅公希庵,以参茸燕菜做家常便饭,亦终无所补救”,他认识到服用补药太过反而有害,相反他对食补比较放心,认为益多而害少。
服用补药也有禁忌,比如生病期间不可进补,否则不仅无补于身体,而且会加重病情。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四,他给澄弟的信中说:“今年自三月以来,因疮疾未服补药,精神尚能支撑。”
曾氏的进补思想与中国古代养生家的观点是一致的。《抱朴子·论仙》中说:“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对药物的养生作用是肯定的。
上一篇:忍学《生之忍第五十七》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忍学《直之忍第五十四》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