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人有四态,皆根其情
【原文】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1)。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2),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3),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4)。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注释】
(1)周旋态:主要指智者工于交际和善于折中的情态。
(2)坐止自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中机:心机。
(4)皆根其情,不由矫枉:根,来自,根源。情,内心的真情。不由,不让人随意处置。枉,弯曲。矫枉,故意做作。
【译文】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周到的周旋态。如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言谈举止不加以约束,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来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又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不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不强干豪雄,这些人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情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只要看到其大致情形,能成才或沦为废物,也能看出个二三成。
【解读】
具弱态之人,性情温柔和善,平易近人,往往又爱多愁善感,“细数窗前雨滴”,缺乏阳刚果敢之气,有优柔寡断之嫌。具狂态之人,往往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自律性差,待人处世不能把握好分寸。具疏懒态之人,眼光犀利,虽满腹经纶,但怠慢懒散,倨傲不恭。具周旋态之人,灵巧机警,待人接物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但其城府极深,近似狡诈。四种情态各有所长,这四种特征在一个人的身上多少都有体现,要善于从细小处观察。
典例阐幽
东郭垂,观态识人
人一生要经历坎坷漫长的路程,大致说来有四个时期: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老年时期。这就如同一株树,初生之时,色薄气雅,以稚气为主;生长之时,色明气勃;到茂盛之时,色丰而艳;及其老时,色朴而实。人与草木俱为天地之物,而人更集天地之灵气,少年之时,色纯而雅;青年之时,色光而洁;壮年之时,色丰而盛;老年之时,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几个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以此为准绳,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照,可免于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中去。
一般来讲,仁慈厚道之人,有温和柔顺之色;勇敢顽强之人,有激奋刚毅之色;睿智慧哲之人,有明朗豁达之色。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就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您一定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谦和地对待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公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白天来王宫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做工,而且不可找别人顶替。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
他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要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要用兵的脸色。君王叹息时所说的都与莒有关,君王所指的也是莒国的方位。小民猜测,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国唯有莒国,所以才敢说这种话。”
忍辱负重,功成身退
范雎,字叔,魏国人。他一心想在魏王手下谋一份差事,但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实在无法筹集活动费用,只好先到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
有一次,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一起去了。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干,又能言善辩,就暗地里使人去见范雎,要送他一份厚礼,但是范雎坚决推辞了。须贾知道了这件事,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否则,齐襄王不可能暗地里给他那么重的礼物。
回到魏国后,须贾把这件事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听后,怒不可遏,叫人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差点断了气,肋骨被打断了,牙齿也掉了好几颗。范雎装出已经死了的样子,魏齐叫人用破席子把他包起来丢到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大宴宾客,宾客喝醉了酒,都往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天黑以后,范雎从昏迷中醒来,发现只有一个士兵守着他,他恳求士兵放了他,说以后有机会一定重重酬谢他。那人看着也不忍心,就偷偷地放了范雎。然后向魏齐报告说范雎已经死了。
后来,魏齐觉得不对劲,又派人到处找范雎。魏国人郑平安得知这个消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走了。为了躲避魏齐的追捕,范雎改名张禄。那时候,秦国使者王稽正在魏国,他得知范雎的才能,就偷偷把他带到了秦国。进入秦国境内后,车到了湖邑,看到远处有一队人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雎就问是谁,得知是秦相穰侯后,因为知道穰侯讨厌说客,他就决定躲在车里不出来。过了一会,穰侯来了,问有没有带回诸侯的说客,回答说没有,穰侯就告辞走了。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很有智谋,处理事情疑心重重,他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搜查,他肯定还会再来搜查的。”于是,范雎就跳下车从小路往前走。走了大约十多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有发现人才回去。
到了咸阳后,王稽向秦王推荐范雎,但是秦昭王并不相信他的话,让范雎住在旅店里,每天吃简陋的饭菜。就这样,范雎等待秦昭王接见一等就是一年多。当时,秦昭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向南打到了楚国的鄢郢;向东打败了齐闵王;还有几次围困了三晋的军队。他最讨厌天下辩士,从来不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过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范雎抓住一次机会。他向秦昭王上了一道奏章,秦昭王一见非常高兴,就向王稽道歉,在离宫接见范雎。范雎进离宫时,在半路上见秦昭王坐着车子来了,他故意装作不知道,也不躲避。宦官大声吆喝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大声乱说:“秦国还有大王吗?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秦昭王听到范雎的话,急忙请他到离宫,屏退左右,单独和范雎谈话。秦昭王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话要向我赐教呢?”范雎应到:“嗯嗯。”就这样请了三次,范雎就是不说话。秦昭王跪着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寡人吗?”范雎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秦昭王立即说:“我诚心向您请教。不管牵扯到谁,上至太后,下到朝廷百官,您只管毫无保留的说,不要怀疑我的诚意。”
范雎说:“秦国土地广阔,地势险要,拥兵百万,个个骁勇善战,要统治诸侯,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十五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时因为穰侯没有忠心为秦国出谋划策,而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秦昭王问:“您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偷听,他就不敢提太后专权的事,先谈到穰侯对诸侯的外交策略,一边注意观察秦昭王的表情说:“穰侯要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这并不是良策。齐国离秦国那么远,中间又隔着韩国和魏国,就算您出兵一举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有办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认为您最好的办法是远交近攻,先与齐国建立同盟,让离得远的齐国暂时稳定,再攻打一些临近秦国的国家。这样打下一寸是一寸,打下一尺是一尺,就能慢慢扩大秦国的领土。把韩、魏两国兼并后,齐国也就保不住了。”秦昭王点头称是说:“秦国如果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原,就全靠您远交近攻的策略了。”当下秦昭王封范雎为客卿,并听从他的计划,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王越来越信任范雎,又接受他的建议,不让太后参政,撤了穰侯相国一职,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以及泾阳君赶出国都。随后,又任命范雎为相国,把应城封给他,封号应侯。范雎当了秦国相国后,秦国人仍称他为张禄。而魏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以为范雎早死了。魏王听到秦国要向东攻打魏国的消息,非常害怕。魏相魏齐听说秦国的相国是魏国人,就让须贾到秦国求和。
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就换了一身破烂的衣服,步行到客馆去见他。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范叔原来没有死啊!”范雎说:“是啊”。须贾又问:“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范雎说:“我给别人当个使唤的人。”须贾见他落魄成这样,非常可怜他,就拿出了自己的一件粗丝袍子送给他,又留他一起吃饭。须贾随口说:“秦国的相国张禄,你知道吗?听说秦王很器重他,我想求见他,但是没有人给我引见。”范雎说:“我主人和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求见他,我带您去吧!”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坏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从不出门。”范雎说:“不碍事,我可以替您向我主人借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雎回去弄来了马车,又亲自给须贾驾车,直接去秦国的相府。被府中人看见了,认识范雎的人都马上避开。须贾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奇怪。到了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稍等一会,我去禀告相国。”须贾在门口等了很久,一直不见有人来传唤,就问守门人说:“范叔进去这么长时间不出来,是为什么?”守门人觉得很奇怪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坐车进来的那个人。”守门人说:“那就是我们的宰相啊!”须贾一听,才知道张禄就是范雎,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于是,他袒露肩膀,跪在地上前进,请守门人向范雎请罪。范雎派人挂上大幅帐幕召了很多侍从,才叫须贾进来相见。须贾一见范雎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得罪了相国,请把我治罪。”范雎问:“你的罪状有多少?”须贾连忙说:“我的罪不计其数。”范雎说:“你有三条罪:你认为我出卖了魏国,在魏齐面前进谗言,这是第一条罪;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侮辱我你不阻止他,这时第二条罪;你喝醉了酒在我身上撒尿这是第三条罪。但是,你今天见了我,给我了这件袍子,总算还有点人情味,所以我饶你不死。”
随后,范雎向秦昭王报告了事情的原委,决定不接受魏国的求和,责令须贾回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宴席,宴请所有诸侯来使,酒菜非常丰盛,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前面放了一些草豆搅拌的饲料,让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边夹着,像喂马一样喂给他吃。又责令他说:“给我传个话给魏王,赶紧把魏齐的头送来!否则,我要血洗大梁。”
须贾回到魏国后,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秦昭王知道后,就找借口把平原君召到秦国,软禁了他。赵王迫于秦王的压力,想交出魏齐。魏齐又逃到大梁,想借信陵君的力量逃到楚国,在得知信陵君不肯见他的消息后,一怒之下拔剑自刎了。范雎散发家里的财产,报答所有曾帮过他度过困境的人,就是给过他一顿饭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仇小怨他都必定会报复。
公元前259年,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计策,用反间计使赵国受骗,在长平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侯白起闹矛盾,就设计杀了白起,推荐郑平安领兵伐赵。结果,郑平安带着两万人投降了赵国,按照秦国的法令,被举荐的人犯了罪,举荐人也要以同样的罪名治罪。这样范雎也应该被逮捕。秦昭王为了安抚范雎,不许别人提郑平安的事,而赏赐给范雎的礼物一天比一天丰厚。又过了两年,范雎推荐做河东太守的王稽,勾结诸侯,犯法被处死。为此,范雎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有个叫蔡泽的人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从燕国投奔秦国,劝说范雎功成身退,享受余生,免得像商鞅、吴起、白起、文种一样,虽然功高盖世,却最终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范雎认为他说的对。几天后,范雎上朝,向秦昭王推荐蔡泽。秦昭王与蔡泽谈话后很喜欢他,就封他为客卿。范雎就趁机借口有病,请求交还相印。虽然秦昭王极力挽留,但是范雎还是以病重为由辞掉了相国一职。
狐假虎威,藐视王权
唐高宗时奸臣李义府善于伪装自己,他虽奸佞,但在外表上却给人一种颇为柔顺,谦恭的感觉,与人说话总面带微笑,而把阴险狡诈和偏私嫉妒深藏于心。凡遇不顺其心者,皆加以中伤陷害。这样口蜜腹剑之人,更带有欺骗性,也更具有危险性。久而久之,朝野上下皆看清了他的真实嘴脸,称他“笑中刀”,因其阴柔而害人,故又称他为“人猫”。
李义府因得宠于高宗与武后,攘取威柄,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洛州有一女子因罪被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见其貌美,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他要纳其为妾。大理寺卿段宝玄闻听此讯,立即向高宗奏明此事。高宗便命给事中刘仁轨,大理寺卿张伦审问,弄清事情真伪。李义府黔驴技穷,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便逼令毕正义自缢狱中。高宗内心明白,却装糊涂,不问其罪。侍卿史王义方明知道弹劾李义府会祸及自身甚至连累其母,但是在其母的坚决支持下,便挺身而出,上奏:“李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自杀,亦由畏李义府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并且当廷大声斥责李义府,李义府左顾右盼,若无其事,王义方再三斥责,李义府见高宗沉默不语,只好退下。王义方当廷宣读了弹劾李义府的奏章。高宗本想息事宁人,没想到王义方竟然揪住不放。高宗十分恼火,不但不问李义府的滥杀之罪,反而说王义方损毁大臣名誉,言辞不逊,将其贬到外州做司户。
奸佞之人大多都是贪得无厌之辈,结党营私之流。李义府也不例外。得宠的李义府,将其诸子甚至婴儿都封为官。如此荣宠豪贵,李义府仍不满足。唯贿是利,他与其妻、其母及诸子卖官鬻爵,门庭若市,足见他贪婪之至。同时李义府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培植亲信,网罗党羽,其势倾动朝野。
李义府如此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自然惹起一些朝臣的不满。中书令杜正伦,乃一朝元老重臣,对李义府的所作所为深为厌倦;李义府依仗得宠,也不把杜正伦放在眼里,杜正伦便暗地与中书侍郎李有益商量,想方设法搜集李义府的罪证,然后将其除掉。不料,李义府得到消息,便来个恶人先告状,想反诬杜正伦。于是,二人在高宗面前争论不休,相互指责。高宗虽然宠幸李义府,无奈杜正伦乃太宗朝忠臣,又言之有理,然而高宗不想只处罚李义府,便各打五十大板,对双方都做了处罚;贬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为普州刺史。当时朝中舆论支持杜正伦,而武后偏袒李义府。高宗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是对杜正伦的惩罚。因为李义府本该惩处,贬为刺史就算是高抬贵手了;而杜正伦刚正的进谏弹劾佞臣,理应受赏,却也遭贬,岂不是黑白颠倒。事实也正是如此,杜正伦死在了横州,而李义府一年不到又官复原职。
显庆四年(659)八月高宗任命李义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余官封不变。这期间,朝廷内部发生了一次变故。长孙无忌因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深为武后所怨。武后想伺机陷害长孙无忌。经过一番的谋划,许敬忠诬告国舅长孙无忌乃今之奸雄,意欲谋反。于是高宗就将其舅父长孙无忌流放黔州,其子驸马都尉长孙冲等被除名,流放岭南,同时还斩杀了贬在外地的韩援,刘爽等受牵连的大臣十几个,就连中立不言的燕公于志宁也贬为荣州刺史。这是武后势力对唐朝元老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朝权进一步被宫中势力所控制。经过这次变故,李义府重入朝廷也就更加的胆大妄为了。
李义府既以显贵,总觉得自己的家族世代未能列入《氏族录》是一大遗憾。应予更改,他的这一想法与武后不谋而合。因为武后家族也未能列入。于是李义府和许敬忠奏改《姓氏录》,有武后在高宗面前鼓动,自然准奏。新订的《氏族录》更名为《姓氏录》。李义府借此机会,终于跻身于名门望族了。
李义府跻身《姓氏录》,他又觉得祖先的坟墓实在寒酸,有失体面。于是李义府将其祖父改葬于永康陵旁。李义府大兴土木,示意附近各县都派人参加修建。三原县县令李孝节趁机竭力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众多丁夫,车牛昼夜不停的输土修筑。见三原县县令那么大张旗鼓,附近七个县的县令唯恐自己稍有怠慢得罪了李义府,都纷纷效仿李孝节。高陵县县令张敬业一向忠厚老实,迫于压力,终日劳累,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助役的有七县之多不说,就连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也都争先恐后的为其送礼,赠送安葬所需品。送葬那天高宗下诏令“御史节哭”。送葬的车马以及祭奠供帐之物,绵延七十里,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成为唐朝王公大臣未曾见过的豪华葬礼,这就是李义府贪得无厌,剥夺百姓的充分的体现,又是他权倾朝野的一次炫耀和示威。为祖父迁坟,竟有这般举动——上有高宗下诏,中至公卿送礼,下至县令供役,达此行为的能有几人?可以说,李义府的迁坟之举,既是想光宗耀祖,更是玩弄阴谋诡计的暴露。
李义府越得势就越加的钻营奸佞之道,不仅仅自己肆无忌惮,专以卖官为事。久而久之,高宗也觉得他的作为未免有些过火。劝他说,“听说你的儿子,女婿违法行事,多有过失,我已为你多加掩饰,你应该少为之。”可以说作为一国之君,这番话说得已经很客气了。然而李义府自恃有武后撑腰,揣摩众臣没有敢进谏其罪的,就勃然变色,慢慢地问:“是谁向陛下说的。”高宗说“何必问我。是你自己所为嘛!”李义府无言以对,但并未向高宗谢罪,只是慢慢退去,惹得高宗大为不悦。
恃才傲物,灾祸将至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以学识渊博而着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所杀。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极善揣摩、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给大臣分吃了。大臣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嬉笑,而心头却很讨厌杨修。
曹操多猜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做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第三子曹植,酷爱杨修之才,经常邀请杨修谈论古今,彻夜不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欲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密请吴质到内府商议。因为怕有人有所察觉,于是把吴质藏于竹筐之中,只说里面是绢匹,运到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直接跑来告诉曹操。曹操叫人在曹丕府内检查。曹丕慌忙告诉吴质。吴质说:“没关系,你明天真的装绢匹运进来,来迷惑他。”曹丕按他说,装着绢匹进入府中,使者搜查,果然是绢匹,回报曹操。于是曹操怀疑杨修陷害曹丕,就更加讨厌他了。
曹操想要试曹丕、曹植两人的才干。一天,叫他们俩各自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不要放他们俩出去。曹丕先到,门吏阻止,曹丕只好退回。曹植听说了,就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住,竟斩之可也。”于是曹植按照他说的,到了城门口,门吏阻止。曹植呵斥说:“我奉王命,谁敢阻挡!”于是立斩门吏。曹操认为曹植更有才干。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杨修又曾经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只要曹操有问,曹植就依条回答。曹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曹植,曹植便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是怀疑。后来曹丕暗中买通曹植左右,偷来答教向曹操告密。曹操见了勃然大怒说:“匹夫安敢欺我!”心中暗下杀杨修之心。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所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寨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去的事情的。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乱我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曹操杀了杨修,假装对夏侯惇发怒,要把夏侯惇斩首。众臣上书保奏才免夏侯惇一死,曹操斥退夏侯惇并下令第二天进兵。
第二天,曹操兵从斜谷地界的路口出来,忽然见一支军队挡住了去路,为首的大将是魏延。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曹操。曹操命令庞德出战。魏延和庞德正打得激烈的时候,曹操营寨内突然有大火出现。有士兵来报说是马超偷袭了中寨和后寨。曹操拔剑在手上说,“各位将士有后退的斩首!”众多将军奋力向前冲杀,魏延假装战败逃走。曹操于是指挥军队回头攻打马超,曹操自己骑马站在高处,看着两军对战。忽然又一支军队冲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此!”说着搭弓上箭,射中了曹操。曹操从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赶着战马冲到山坡来杀曹操。这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将军,大喊:“不得伤害我的主公!”一看,发现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击退魏延,护送着曹操撤退。
马超已经败退了。曹操身上带着伤回到了营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两个门牙,马上命令军医救治。这时(曹操)才想起杨修的话,马上把杨修的尸身收回厚葬,随后下令撤军。
杨修虽聪明绝顶,但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说话不分主次,虽然事情都如他预见,但不知道用智慧保护自己!最后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上一篇:曾国藩《冰鉴·十九·音者声之余,细曲中见耳》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曾国藩《冰鉴·十五·眉尚彩者,杪处反光》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