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
题解
《中经》是与《本经》相对而言的。本篇的主旨是讲如何收服人心,使自己可以控制别人,掌握主动权。《中经》可以说是游说之士的心传之经。陶弘景题注:“谓由中以经外,发于心本,以弥缝于物者也,故曰《中经》。”
本篇讲了很多待人的秘诀,具体包括“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七术。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1]。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2]。能言者,俦善博惠[3]。施德者,依道[4]。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5]。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6],或当伐害能言[7],或当破德为雄[8],或当抑拘成罪[9],或当戚戚自善[10],或当败败自立[11]。
注释
[1]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陶弘景注:“振,起也;趋,向也。物有穷急,当振趋而向护之,及其施之,必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振穷趋急,救助陷入困境或有急难的人。振,通“赈”,救济。
[2]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陶弘景注:“若能救彼拘执,则穷者怀德,终不忘恩也。”拘执,被拘禁的人,也泛指处于困境中的人。
[3]能言者,俦善博惠:陶弘景注:“俦,类也。谓能言之士,解纷救难,不失善人之类,而能博行恩惠也。”能言者,能言善辩的人。俦善,多善。俦,同伴。这里指成对出现,比喻多。
[4]施德者,依道:陶弘景注:“言施德之人,动能循理,所为不失道也。”
[5]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陶弘景注:“言小人在拘执而能救养之,则小人可得而使也。”小人,平常普通之人。
[6]因免阗坑:指在困境中挣扎。陶弘景注:“阗坑,谓时有兵难,转死沟壑,士或有所因,而能免斯祸者。”因免,通“黾勉”,努力,挣扎。阗坑,通“颠蹶”,受挫折,不顺利。
[7]伐害能言:指当道者加害能言善辩的人。陶弘景注:“伐害能言,谓小人之道,谗人罔极,故能言之士,多被残害。”
[8]破德为雄:放弃仁德而成为一世雄主。陶弘景注:“破德为雄,谓毁文德,崇兵战。”
[9]抑拘成罪:拘役成为罪人。陶弘景注:“抑拘成罪,谓贤人不辜,横被缧绁。”
[10]戚戚自善:心里想只要自我保持良善。陶弘景注:“戚戚自善,谓天下荡荡,无复纲纪,而贤者守死善道,真心不渝,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者也。”
[11]败败自立:在危败的情形中谋得自立。陶弘景注:“败败自立,谓天未悔过,危败相仍,君子穷而必通,终能自立,若管仲者也。”
译文
《中经》,说的是能救助陷入困境或有急难的人。要对善于辞令的人和品德淳厚的人施行恩惠;要救助处于困境的人,使他们永远不忘恩惠。能言善辩之士,多行善事,广施恩惠。施行厚德的人,行事都依据于道。救助处于困境的人,目的是豢养他们,使他们听从使唤。士人在乱世之中往往会处于危险境地:有的在困境中挣扎,有的因能言善辩而遭谗害,有的放弃仁德而成为一世雄主,有的被拘成为罪人,有的明哲保身,有的处于危败的境况中而能够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1]。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2]。《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3]。
注释
[1]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陶弘景注:“贵有术而制人,不贵无术而为人所制者也。”
[2]“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七句:陶弘景注:“此总其目,下别序之。”郄,通“隙”,这里指矛盾。
[3]“《本经》纪事者”三句:陶弘景注:“此总言《本经》《持枢》《中经》之义。言《本经》纪事,但纪道数而已。至于权变之要,乃在《持枢》《中经》也。”道数,道术。
译文
所以为人处世之道,贵在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控制。控制别人就掌握着主动权,被别人控制就会丢掉性命。所以,看见外形要能判断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听到声音要能随声唱和,要善于解除仇恨和与敌斗争,要善于挽留想要离去的人和对付前来游说的人,要善于摄取真情和恪守正义。《本经》是记录如何做到这些方法的根本道理的,其运用时变通的要点在《持枢》和《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1]。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2]。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3],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4]。
注释
[1]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陶弘景注:“见彼形,象彼体,即知其容貌者,谓用爻卦占卜而知之也。”形,形状,这里指八卦中爻的形状和位置。象,这里指八卦的卦象。爻,《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分阳爻和阴爻。爻有爻位,以爻之位次表明事物的位置关系。
[2]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陶弘景注:“谓彼人之无守,故可以影响形容象貌,占而得之。”影响,影子和回声。
[3]淫:过分。僻:邪僻,越轨。
[4]隐情塞郄而去之:陶弘景注:“有守之人,动皆正直,举无淫僻,浸昌浸盛,晖光日新,虽有辩士之舌,无从而发,故隐情、塞郄、闭藏而去之。”塞郄,弥补缝隙,堵塞漏洞。
译文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是根据卦爻和卦象来推测事物的吉凶征兆,这也就是爻所起到的作用。就像依据阴爻阳爻的位置和卦象之理可以推断吉凶,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声音、体态容貌等信息推测出他的内心世界。有道德操守的人,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说话必定引用《诗经》和《尚书》中的文句,行为既不过分,也不邪僻越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遵循道德的要求,容貌庄重,表情温和。这种人不可能凭借外表来了解他的真情并取得他的信任。遇见这种人,就要赶快隐藏自己的真情,堵塞好语言和行为中的漏洞,离他而去。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不接[1]。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2],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3]。故音不和则悲[4],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5]。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6]。
注释
[1]接:接通。
[2]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商、角、徵、羽,皆为五音之一。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古代以五音配五行,商配金,角配木,徵配火,羽配水,宫配土。五行之中有相克关系,如金克木,所以商与角就不相配;又如水克火,所以徵和羽也不相配。陶弘景注:“商金、角木、徵火、羽水,递相克食,性气不同,故不相配合也。宫则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能为四声之主也。”
[3]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宫是五音之主。根据五音配五行的原则,宫对应的是土。五行又与五方相配,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中央为土。由于土居中央,统领四方,反映在音中,宫声就居于主宰地位了。所以说,能为四声之主的只有宫。
[4]悲:悲伤。这里指难过,难受。
[5]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陶弘景注:“散、伤、丑、害,不和之音,音气不和,必与彼乖,故其言必逆于耳。”散、伤、丑、害,言语中的四种毛病。散,与人言谈时心意不专。伤,言辞伤人。丑,言辞不雅,说脏话。害,言辞中暗藏祸端。
[6]“虽有美行、盛誉”四句:陶弘景注:“言若音气乖彼,虽行誉美盛,非彼所好,则不可如比目之鱼、合翼之鸟,两相须也。其有能令两相交应,不与同气者乎。”合翼,比翼鸟。
译文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处理双方意气不合,彼此之间施恩惠和行友爱不能相通的一种方法。在五音中,商音与角音不相合,徵音与羽音不协调,能够主宰协调四声的,只有宫音了。所以音调不和谐,人听起来就会感到难受,因而言谈话语或说话声音中如果有散、伤、丑、害的毛病,那么说出的话必然是非常刺耳而无法让人接受的。即使有美好的德行和盛大的声誉,彼此间也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和谐相处。这都是因为彼此意气不合、语言不协调的缘故。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1]。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2]。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3]。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4]。郄无强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5]。
注释
[1]“解仇斗郄”四句:陶弘景注:“辩说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故羸微为仇,从而解之;强者为郄,从而斗之也。”解仇斗郄,即团结弱者,使强者互相争斗。解仇,解救弱小的同伴。仇,伴。斗郄,使强者相斗。羸,瘦弱。
[2]“强郄既斗”三句:陶弘景注:“斗而胜者,从而高其功,盛其势也。”
[3]“弱者哀其负”四句:陶弘景注:“斗而弱者,从而哀其负劣,伤其卑小,污下其名,耻辱其宗也。”哀其负,为自己的失败感到悲哀。伤其卑,为自己地位低下感到伤心。污其名,为自己的名声感到侮辱。耻其宗,为自己的宗族感到羞辱。
[4]“故胜者闻其功势”六句:陶弘景注:“知进而不知退,必有亢龙之悔。弱者闻我哀伤,则勉强其力,倍意致死,为我为是也。”
[5]“郄无强大”三句:陶弘景注:“言虽为郄,非能强大,其于扞御,亦非强大。如是者,则以兵威胁,令从己,而并其国也。”可胁而并,胁迫而吞并。
译文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团结弱者,使强者互相争斗;所谓“斗郄”,就是使强者互相争斗。强者相斗之后,取胜的一方,就会夸耀功劳,壮大声势;失败的一方,就会为自己的失败感到悲哀,为自己地位低下感到伤心,为自己的名声感到污辱,为自己的宗族感到羞耻。取胜的一方宣扬自己的武功、威势,一味地进攻而不知后退;失败的一方,看到自己的损伤便奋发图强,于是增加了成倍的力量,拼死抵抗,那么结果也许会改变。无论对方的威势有多强大,我的防御也会更强大,甚至可以胁迫他们服从自己并吞并他们。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馀思也[1]。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2]。以他人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3]。
注释
[1]“缀去者”三句:陶弘景注:“系,属也,谓己令去,而欲缀其所属之言,令后思而同也。”缀、系,都是连接、联络的意思。
[2]“故接贞信者”五句:陶弘景注:“欲令去后有思,故接贞信之人,称其行之盛美,厉其志令不怠,谓此美行必可常为,必可报复,会通其人,必令至于喜悦也。”
[3]以他人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陶弘景注:“言既称行厉志,令其喜悦,然后以他人庶几于此行者,引之以为成,验以结已往之心,又明己款款至诚如是而去之,必思己而不忘也。”庶,也许可以,表示揣测和希望。款款而去,依依不舍地离去。
译文
所谓“缀去”,是指联络将要离开自己的人,用关心他的话去挽留他,让他离开后还想念不止。对待忠贞守信的人,要称赞他的品行,鼓励他的志向,言辞中流露出希望他们回来的愿望,表达出再次相会的喜悦之情。引证过去别人相似的成功案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希望对方能够明白将来仍能与自己保持密切关系,然后在他离开时,自己明白表示出依依不舍的样子。
却语者,察伺短也[1]。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2]。动以忌讳,示以时禁[3]。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4]。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5]。
注释
[1]却语者,察伺短也:陶弘景注:“言却语之道,必察伺彼短也。”却语,有缺陷的言语。却,间隙。察伺,观察,发觉。
[2]“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三句:陶弘景注:“言多不能无短,既察其短,必记识之,取验以明也。”验,检验,考察。
[3]动以忌讳,示以时禁:陶弘景注:“既验其短,则以忌讳动之,时禁示之。”动以忌讳,用犯忌讳的事来触动他。示以时禁,将当时的禁令明示给他。
[4]“其人恐畏”四句:陶弘景注:“其人既以怀惧,必有求服之情,然后结以诚信,以安其惧,以收其向语,盖藏而却之,则其人之恩感,固以深矣。”收语盖藏,把话收藏起来。却,退出,离开。
[5]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陶弘景注:“既藏向语,又戒之曰:勿于多方人前,见其所不能也。”见,同“现”,显现。多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
译文
所谓“却语”,就是善于发觉别人言语的缺陷或漏洞,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对方言语一多,必定有所失误,暴露出很多短处。要研讨他的短处,加以验证。可以指出他犯了忌讳,这样来触动他,也可以明白指出他违反了当时的某个禁令。等对方恐惧害怕的时候,与他交好,使他安心,把话收藏起来,为他保密,再让他离开。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显示给见闻广博的人。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1]。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2]。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3]。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4]。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5]。
注释
[1]“摄心者”三句:陶弘景注:“欲将摄取彼心,见其好学伎术,则为作声誉,令远近知之也。”摄心,摄取人心,收买赢得人心。逢,遇到。伎术,技艺道术。称远,称扬其名,使之远播。
[2]“方验之道”三句:陶弘景注:“既为作声誉,方且以道验其伎术,又以奇怪从而惊动之。如此,则彼人必系其心于己也。”
[3]“效之于人”四句:陶弘景注:“人既系心于己,又效之于时人,验之于往贤,然后更理其目前所为,谓之曰:吾所以然者,归诚于彼人之已。如此,则贤人之心可得,而摄乱者,理也。”效,呈现。去,过去。乱其前,将他的技术整齐摆放在众人面前。乱,治理。
[4]“遭淫酒色者”五句:陶弘景注:“言将欲探愚人之心,见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之可说,又以过于酒色,必之死地,生日减少,以此可忧之事,以感动之也。”遭,遇上。
[5]“喜以自所不见之事”三句:陶弘景注:“又以音乐之事,彼所不见者,以喜悦之言,终以可观,何必淫于酒色。若能好此,则性命漫澜而无极,终会于永年。愚人非可以道胜说,故唯音乐可以探其心。”喜,使他欢喜。漫澜之命,灿烂的生命。会,会心,体悟。
译文
所谓“摄心”,就是收买人心。如果遇到爱好技艺道术的人,就为他宣传,使他的名声远播。再用本身所知晓的道术来验证他的所学,对他的特长表示惊叹,他就会把他的心意系属在你身上。然后,把他的特长放在别人面前验证,并用他过去使用过的获得成功的技术作为案例,摆在众人面前,他就会更加诚心地归属于你。如果碰上沉迷酒色的人,就用音乐去感动他,使他认识到贪恋酒色必然早死,从而产生担心生命短促的想法。再用他所不知道的高雅事情来引导他,使他喜悦,并最终感受到生活中灿烂的生命价值,然后有所体悟。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其在内以合也[1]。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2]。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3]。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4]。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1]“守义者”三句:陶弘景注:“义,宜也。探其内心,随其人所宜,遂所欲以合之也。”守义,谨守做人的道义。人义,仁义。
[2]“探心”四句:陶弘景注:“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心既深,故能从外制内。内由我制,则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属,莫不由曲而随己也。”事有系曲而随之,让对方因有事求于我而委曲于我。
[3]“故小人比人”三句:陶弘景注:“小人以探心之术来比于君子,必以左道用权。凡事非公正者,皆由小人反道乱常、害贤伐善,所用者左,所违者公,百度昏亡,万机旷紊,家败国夺,不亦宜乎!”比,以利与人结交。左道,旁门左道。
[4]道:陶弘景注:“道,谓中经之道也。”
译文
所谓“守义”,就是要谨守做人的道义,探寻对方的内心想法,以求彼此相合。深入探寻对方的内心,就可以掌握他的真正想法,然后从外到内来控制他的内心,让他因有事求于我而委曲于我。而小人以利与人结交,不是用仁义而是用旁门左道来迎合对方的内心,导致对方国破家亡。不是贤能智慧的人,不能用义来守家,不能用道来治国。圣人之所以推崇微妙之道,就是因为它的确可以使国家和家庭转危为安,可以救亡图存。
上一篇: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下一篇:《鬼谷子·内揵第三》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