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具有极丰富的内涵与令人击节赞叹的诗歌艺术表现魅力,然而历代的读者在解读这首诗时,不仅对诗歌的主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就是对于其中某些诗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在研读和讲解《长恨歌》时,对某些诗句的内涵和其艺术表现魅力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即掇出《长恨歌》中的若干诗句,从诗句的内涵和其艺术表现魅力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该诗略长,故不全部引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长恨歌》首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汉武帝是位颇有作为的盛世皇帝,而他在情感生活中又是一位喜好倾城倾国美色的多情君主,他对李夫人的宠爱与思念即颇为传诵人口。据《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传》记载,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自己的妹妹时作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果然,汉武帝得了李夫人之后,极为宠爱,“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悯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病笃,上自临候之……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帐帷,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因此汉武帝可谓是一位重倾城倾国之色的皇帝,并以此为后代的诗家所咏所讥讽。唐代的刘希夷即谓“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公子行》);李商隐亦咏《汉宫》云“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晞甲帐春。王母不来方朔去,更须重见李夫人”(上述二诗均见《全唐诗》,下文引唐人诗同)。
我们懂得白居易这诗句中的“汉皇”,表面上说的是汉武帝,实际上以汉喻唐,他是假借汉武帝讽喻唐明皇。因此这两句实际上是说唐玄宗尤其看重垂青于美色,尽管在皇位多年,然而尚未求得特别心仪的倾城倾国的美女。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白居易为何要如此以汉喻唐?我想除了当时唐人诗歌有以汉喻唐的惯用手法外,如高适《燕歌行》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唐明皇的《送李邕之任滑台》“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韦应物的《长安道》“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等诗,这里还有另外三个妙处。其一,避免直接讥刺李唐皇帝,有为尊者讳之用心。其二,在白居易眼中,汉武帝的“重色”与唐明皇的“重色”是颇为相似的,故明里说的是汉武帝,暗地里却是指唐明皇。其三,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不仅叙述了“临邛道士”受唐玄宗之托而“升天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觅杨贵妃,而且安排了唐明皇派“汉家天子使”到海上仙山去寻找杨贵妃并请她回长安相见的情节,这样的情节安排正与汉武帝遣方士招至李夫人,从而“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同一机抒。因此可以说诗歌一开始用“汉皇”一句,为下文的汉家使者在海上仙山找到杨太真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起到了草蛇灰线之功。这一草蛇灰线的诗歌布局,在《长恨歌》中是多处存在的,可以说是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之一
还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在此诗中用“重色”一语而不用“好色”,我以为这一遣词用字是颇有分寸的。“重色”和“好色”不同,所谓“好色”,即贪爱女色,多少带有贬义。如《管子·小匡》:“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汉书·杜钦传》:“自上为太子时,以好色闻,及即位,皇太后诏采良家女。”“重色”一语只是着重表明对美色的特别注重宠爱而已。此句结合第二句的“御宇多年求不得”,虽是为了突出此“倾国”之色乃是多年所未能求得的,从而渲染此倾国之色的难得,并为后文杨家之女的惊艳登场而铺垫造势;但另一方面从诗人的本意讲,此“重色”虽然不同与“好色”之具有明显的贬斥含义,但除着重表明唐玄宗对美色的特别注重宠爱之外,言外也微含批评之义。这从陈鸿的《长恨歌传》中可领会参透: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昕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
陈鸿《长恨歌传》中有“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这段话,始知《长恨歌传》所叙述的内容以及主旨,乃是为《长恨歌》做“传”而已,并未加进一己之所见,也就是说,陈鸿的《长恨歌传》在内容和主题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大抵一致,互为发明配合。明白这一道理,在解读《长恨歌》的某些诗句和主题时,可以参读《长恨歌传》加以领会理解。
从“玄宗在位岁久,倦于盱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可知,所谓“御宇多年”也就是“玄宗在位岁久”之意;所谓“思倾国”而“求不得”,也就是“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却为“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而深感遗憾。此“重色”之“重”,也含有唐玄宗“以声色自娱”为重,而以“昕食宵衣”之理政事为轻这一层言外之意。唐玄宗的这一重一轻,即造成了后文所写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致酿成“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的结局。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重色”并不为过,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君王而言,肩负着治国理政之责,如因“重色”而误政误国,这就非人君所宜,就会为人所讥所讽。如李商隐之讥讽汉武帝,韩倔之谓汉武帝“不悲霜露但伤春”而“异香空见李夫人”(《过茂陵》)。因此白居易有憾于唐玄宗之“重色”而误国,这在诗篇一开头即在表面突出“倾国”之难得的诗句中委婉巧妙地含蓄着。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这段诗歌具体刻画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重回宫中的夜中寂寞孤独生活,暗与他和杨贵妃之前的沉浸于爱情欢乐的生活做对比,描写出唐玄宗失去杨贵妃之后的凄凉孤独。“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六句非常具体地描述唐玄宗的孤独无侣,凄凉冷落的漫漫长夜情景。
“夕殿萤飞”是怎样的一种氛围景色呢?夕为黄昏向晚时分,对于孤独的人而言,这是最令人感到孤独索寞,甚至惶惶不安的时刻,是常使人起乡园之思,强烈思念亲人的时分,故崔颍《黄鹤楼》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语,元人马致远《天净沙》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咏。此时,空落落的宫殿中,昏黑笼罩-切,只有几只幽幽的萤火虫在忽闪着点点绿光,显出冷落寂寞与荒凉。身处此境的唐玄宗,又如何不悄然以默默沉思呢!
这里还要特别解释白居易何以用“孤灯挑尽未成眠”来描写?宋代的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 - 九中针对白居易的这句诗评论道:“宁有兴庆宫中夜不烧蜡油,明皇帝自挑灯者乎?书生之见可笑耳!”在他看来,唐宫中或富贵人家是夜中点蜡烛的。唐人韩翊《寒食》诗即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句。皇帝就更应该点蜡烛了,怎会像一般的贫寒百姓而点油灯呢?!再说,唐玄宗此时再被冷落,他也是太上皇,也不会点油灯,而且还要自己挑灯花。我们以为邵博所说从事实.上讲是对的,但他批评白居易这样写是“书生之见可笑耳”就没有说对,因为白居易并非在记述历史真实,而是在进行诗歌创作。诗歌创作和历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诗人这样违反历史真实来写,其目的是凸显唐玄宗此时的冷落和凄凉,从而与以前的富贵豪华,沉溺于与杨贵妃的爱情之中的热烈欢乐场面形成强烈的对照与反差。所以这段诗里很多句子是隐含着今昔对照的。你看此段诗句之前的“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发新”“青娥老”,分明有身边这些人从年轻转变为老的变化与今昔对比;“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寓往昔的“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与现在“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对比。所谓“迟迟钟鼓”,即是时间已经很迟了。古人一夜分成五更,即五鼓。“迟迟”,很慢的意思。他听到报时的鼓声觉得每一次鼓声都来得很缓慢。这种缓慢的感觉是失眠的人特别能体会到的,是一种很难挨的痛苦感受,是那些倒头便人睡,早晨一醒过来还睡眼惺忪,尚感睡不够的人们所不能感受到的。以此接着直接说“初长夜”!而诗中的“星河欲曙天”,即谓天快亮了,而此时唐玄宗还“未成眠”,真是彻夜难眠啊!他失去杨贵妃的痛苦由此可见。
我们这样说是准确地理解此时唐玄宗的心情,也是白居易所要表达的意思。因为紧接着的“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两句,就把这一番心思明白地表现出来了。“鸳鸯瓦”,《三国志●魏志●周宣传》:“文帝问宣日:‘吾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此何谓也?””故“鸳鸯瓦”即两片嵌合在一起的瓦,用在这里有暗喻夫妻之意。“翡翠衾寒谁与共”,明白无疑地表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沉痛思念。过去是“芙蓉帐暖”,而如今是“翡翠衾寒”,一暖一寒,则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其间之冷暖之痛,拥有与失去之哀,读者自能默识领会!从上面的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多处采用草蛇灰线,前后铺垫映照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他运用这种手法是十分巧妙高明的。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两句是说,杨贵妃和唐玄宗生死离别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唐玄宗却从未梦见杨贵妃的“魂魄”来。这里“魂魄”指杨贵妃的魂魄。白居易这样写,大家相信吗?大家可以从《长恨歌》中读到唐玄宗对杨贵妃铭心刻骨的思念,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又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等句,都是对唐玄宗苦思冥想杨贵妃的具体描写。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按照常理,唐玄宗肯定会梦见杨贵妃。这里诗人怎么说“魂魄不曾来人梦”呢?
这难道符合事实吗?这样写难道不是与诗人所一再描述的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相矛盾吗?这一“矛盾”值得我们深思探索。我这里将“矛盾”加了引号,意思是表示其实是没有我们上述的所谓矛盾的。我们之所以产生“矛盾”的想法,其实是我们一时没有深究“魂魄”与人身关系的准确含意,被诗人的巧妙用笔-一时蒙住了,而且没有领会出诗人这样说的良苦用心。我们把诗句中的“魂魄”当作杨贵妃来理解,这样的理解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足为奇,因为一般人大都是将某人的魂魄代表某人的。但其奥妙之处却在于魂魄是否附体?因为魂魄附体和离开躯体很有讲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什么叫“魂魄”?《汉语大词典》解释说:“古人想象中一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附体则人生,离体则人死。”《左传●昭公七年》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所谓“强死”亦作“疆死”,也就是“非因病、老而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所以生人有魂魄附体,魂魄如离开身体,人也就死了。白居易在这里用“魂魄不曾来人梦”,其原意是指杨贵妃的魂魄不曾来人唐玄宗的梦中。根据上面魂魄的解释,杨贵妃如果死去,她的魂魄才能离开身体而来人唐玄宗之梦;如果未死,她的魂魄怎能离开身体而来人唐玄宗之梦中呢!如今既然“魂魄未曾来人梦”,白居易隐藏在这句诗中的意思即暗示说杨.贵妃并未死,还活着,所以也就“魂魄”不来入梦了。怪不得《长恨歌》紧接着说:“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你看临邛道士为唐玄宗辗转思念杨贵妃的真挚之情所感动,于是就为唐玄宗殷勤卖力地四处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本来这一从临邛来的道士是很有本领的,他可以“精诚”和法术招来人的“魂魄”,尽管他“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结果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谓的“两处”即指天地、碧落黄泉,这两处地方是活人去不了的,只有人死了,“魂魄”才能去得。法术这样高明的道士在天上地下都找不到杨贵妃的“魂魄”,可见杨贵妃离体的“魂魄”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杨贵妃根本就没死,又何来离体的魂魄!这就难怪道士找不到杨贵妃的魂魄,杨贵妃的魂魄也不来“人梦”了。讲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白居易这样写“魂魄未曾来人梦”,其目的就是把上文处心积虑描述的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巧妙地转变为说原来杨贵妃并未死在马嵬驿,因为如“不见玉颜空死处”句所埋伏的蹊跷线索所暗示的,杨贵妃实际上并未死,她的魂魄根本就未离开身体。所以即使是怀有高明法术的道士,尽管他上天人地,也还是找不到杨贵妃的魂魄!杨贵妃没死,她又在哪里?原来杨贵妃就在下文所要重点记叙的海上仙山!设想,如果诗歌写成杨贵妃真的死在马嵬驿,哪还有《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中有一人字太真”等等的情节叙述描写?那也就没戏了,不仅白居易的《长恨歌》该谢幕了,再也不可能以“海外有仙山”的下半部故事,来表现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生死相恋之情,以及尽管俩人始终相爱,然而却再也不可能相聚相依的绵绵长恨!了悟于此,我们即可明白“魂魄未曾来人梦”实在是- -句很关键的,从上文转折过渡到下文情节的值得深思默会的诗句。白居易如此写是别具苦心的,也可以见到白居易诗歌构思安排的极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表现力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再讲讲他在此诗中前后照应的另一个例子。我们说这里记叙道士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魂魄的事,其实在此诗首句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可以体会到他草蛇灰线、前后照应的诗歌布局艺术。首句讲汉武帝之“重色思倾国”,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汉武帝在李夫人去世后对李夫人的思念之浓烈,以致令道士招李夫人之魂。据《汉书●孝武纪》记载,汉李延年妹妙丽善舞,得幸于汉武帝,及夫人卒,上以后礼葬之,图画其形于甘泉宫.....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有方士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烛设帷幄,陈酒食而令.上居他帷。遥见好女子如李夫人还帐坐,而眇然不得就视”。汉武帝请方士李少翁招至李夫人之神事,与临邛道士寻觅杨贵妃魂魄之事前后呼应,可以说前面的写汉武帝也是为了后面的刻画影射唐玄宗,有连类而及的构思安排。只不过李少翁能招至李夫人之魂,而临邛道士却找不回杨贵妃之魂魄,其原因就在于李夫人是真的死了,白居易在这里却安排杨贵妃还活着,所以找不到她的魂魄,却在后文的海上仙山中找到杨贵妃本尊。诗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此处的仙山,大致指传说中的东海上的蓬莱或方丈、瀛洲之类。《云笈七签》:“元洲有绝空之宫,在五云之中,玉灵仙母,金华仙女,常所游也。”五云之中本就是仙人所居之处,所以这里的楼阁就是虚无缥渺的仙山上仙人所居之处,杨太真就住在这里。这里将仙山写得如此虚无缥缈,一方面是仙山本就是如此,另一方面也是白居易用笔的巧妙之处,他是故意写得如此虚虚实实,若有若无的。如写实了,则以白居易的理智,他哪里会真相信有居住着仙女的仙山;但如果说无,又怎能有杨太真居住仙山等情节的后继描述。故他只能写得若有若无,虚虚实实。“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两句也是如此写法,在住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中的这些仙子中,有一个人就是“太真”。“太真”是仙女名。《云笈七签》卷九八:“太真夫人者,王母之小女也。”太真又是杨贵妃为道士时的道号。因此“太真”既可以说指杨贵妃,也可以说指其他仙人。所以这里有既是又不是杨贵妃的模糊性,这是白居易故意让人雾里看花,排迷魂阵的。所以他说“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一方面怕坐实了,所以不说是杨贵妃,另- .方面又说外貌上是“参差是”。什么叫“参差”?就是差不多,几乎。唐周漬《逢邻女》诗“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就是这意思。所谓的差不多、几乎是“太真”,也就是很像,但又不敢十分肯定是。你看白居.易在这里这种措辞,真是讲究,真是太聪明,太具幻化艺术了,也未免太处心积虑地为了自己的完美故事情节而善意地误导读者了,让读者也仿佛似真的看到活生生的杨贵妃了。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九华帐里梦魂惊"是说太真听到天子使到来的消息从睡梦中醒来而惊。此处的“惊”带有意想不到的意味,也就是有惊讶、惊喜之意。因此太真的反应是“揽衣推枕”。这动作是快动作,表示急忙的意思,说明太真听到消息急着想出来见使者,所以才慌忙地快速手揽衣服,推开枕头。然而与此同时她却犹豫了,并不马上出去见使者,而是“起徘徊”。徘徊之后才又“珠箔银屏迤逦开”。“珠箔银屏”是宫室中用珍珠串成的帘箔和镶嵌着银丝花纹的屏风。“迤逦”是连延的样子,表示珠箔银屏之多重。这句诗说杨贵妃穿过一道道珠箔银屏迎了出去。这样写就与上文的“转教小玉报双成”所表明的宫室之深远相呼应。
这里让人不禁要品味的是:为什么杨贵妃急着想出见大唐的天子使,忽然间又要徘徊不前呢?徘徊意味着她有所考虑而犹豫了,她犹豫什么呢?我想她这一-种从听到天子使到来而急着想出见,说明她平日也是热切想念着唐玄宗的,对唐玄宗的爱情也是真挚不变的。在这种感情的冲动下,她急着想出见,但又情不自禁地转念,毕竞经历了“马嵬之变”,她成了这场兵变的事端之-一,也成了牺牲品。此时她必然要考虑究竟要怎样面对:天子使呢?这是她必须先要考虑好的问题,于是她在出见前还是犹豫而徘徊了。白居易在这里细腻地写杨贵妃这一动作变化,是为了更真实地塑造杨贵妃,使杨贵妃的内心情感更为丰富而复杂,使其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这也是为下文杨贵妃经过思索掂量后,尽管她还是“含情凝睇”,但还是忍情地不回朝廷面见唐玄宗而留下的伏笔。于此也可见诗人在细节安排上的用心与细腻。《长恨歌》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也就是因为多处具有这种艺术构思上的细腻与耐读性。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这些诗句均是写杨贵妃见到天子使时的回应情景。前四句着重记叙杨贵妃回答天子使之语。她此时是“含情凝睇谢君王”。大家知道“含情凝睇”是说杨贵妃眼晴是含情脉脉的,说明她对唐玄宗是怀有深情的,是颇为感激的。但联系她下面的回答之辞,这“谢君王”之“谢”就值得我们深究体味了。“谢”有感谢之意,诗中是有这层意思的。但“谢”也有辞谢之意,这里是否有这一层含意呢?应该说也含有这层意思。你看此处诗句以下的如“惟将旧物表深情”“但教心似金钿坚”“临别殷勤重寄词”等,都是在叙述杨贵妃见到天子使以后的应对情景。杨贵妃为何有这些应对之举,为什么要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样的话?显然,有答必有问,这里只是隐去了天子使所转达的唐玄宗请杨贵妃回宫廷的一番话,也就是说杨贵妃是在回答大唐使者所转达的问话或请求。从杨贵妃的应答内容来推测,所谓的“只要你的心像金钿一样的坚刚”,也就是说只要你对爱情怀着坚定的永不改变的心,我们就必定“天上人间会相见”。使者是代表唐玄宗请求杨贵妃回到宫廷去相会的。杨贵妃答应了没有呢?从“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等回答来看,当然没有答应。因此这里的“谢君王”,实际上也含婉转辞谢君王之请的意思。
杨贵妃说自从马嵬驿离别之后,她和君王一直是“音容两渺茫”,也就是说从此两人消息断绝,毫无音信。因此现在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菜宫中日月长”。这是什么意思呢?昭阳殿,是汉代宫殿名。汉代的赵飞燕姐妹受宠居住在这里。后来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这里用来比喻当年杨贵妃在大唐宫殿中被唐玄宗宠爱,自己也沉溺在爱情中的情景,可惜当年的恩爱现在已不复存在,断绝了。如今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是仙境的宫殿,用来指杨贵妃现在所居之处。所谓“日月长”,即说是在蓬莱宫已经居住了很长的时间,也表达将在蓬莱宫长久住下去,言下之意也就是说不回李唐的王宫去了。唐玄宗是如此地思念杨贵妃,好不容易找到她,特地派使者来到海外仙山请求她回宫中团聚,杨贵妃为何要拒绝呢?我们刚才说过“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两句。这两句除了上述所阐释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话外之音呢?什么叫“但教”?就是“但使、但让”之意。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出塞》诗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有条件的,那条件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因此这“但教”“但使”就是带有条件的假设,说明现在并无“龙城飞将在”,并不“心似金钿坚"!这里包含杨贵妃对唐玄宗以往所为的遗憾,对他并未“心似金钿坚”的埋怨。在马嵬驿事变中,唐玄宗对她并未表现出牢不可破的爱情,坚定地保护住她,也就是诗人李商隐所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遗憾。
除了,上述遗憾之外,杨贵妃的拒绝回宫还有什么原因呢?诗人紧接着叙述道:“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从文字上讲,这是说杨贵妃回过头来往下看望人间,现在却只能看到尘雾而不见长安城了。这当然是写杨贵妃从仙山上往下看到的景象,所见确实也只能如此。从诗歌上下文看,诗人写这两句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写这两句的背景是杨贵妃正在回答使者请求她回长安的当头,她将如何回答呢?她的回答从下文知道,是婉拒的。诗人在她回答之前为何要先写这两句呢?我认为这是和杨贵妃的决定回不回宫廷去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她现在见不到长安,点明她所考虑的是回长安问题。但现在她却见不到长安,而只见到漠漠漫漫的“尘雾”。“尘雾”是什么?既是实际所见到的,又用以比喻杨贵妃回长安的阻碍。这比喻之意的“尘雾”,也就是她不愿或不可能回长安的原因。“尘雾”到底是比喻什么呢?笼统来讲是阻碍,是解不开的唐皇室重重的宫中矛盾与恩怨。具体来讲,这就要追溯两个方面:一是马嵬驿兵变的原因,为何非杀死杨贵妃不可。二、唐玄宗在宫中的处境。
先看“马嵬兵变”的原因。兵变是在安禄山反叛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安禄山叛乱是打着清除杨国忠的误国这一旗号进行的。应该说这是发动“安史之乱”的借口,不过也是因为杨国忠确实有这一罪行,才能打着这一旗号。所以当时兵士们见到杨国忠和外国使者在一起,就首先杀死杨国忠,理由如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当时所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杀了杨国忠之后,兵士还是要求处死杨贵妃,理由是“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均见《旧唐书●玄宗纪下》这确实也是要进一步逼死杨贵妃的原因,因为兵士们担心杨贵妃以后报复。换句话说,兵士们认为“贼本尚在”《旧唐书.杨贵妃传》)或“祸本尚在”《新唐书●杨贵妃传》),这确实是要杀死杨贵妃的理由。不过还有更为隐秘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与杨家的恩怨。《旧唐书●杨国忠传》记:“玄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日:“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旧唐书●杨贵妃传》也记载:“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日:‘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从这一记载得知,杨国忠姐妹怕太子监国,遂使杨贵妃陈请唐玄宗不行内禅太子事。这样,杨家与太子结怨就更深了,所以陈玄礼知道内情,在诛杀杨家前先密启太子诛杀杨国忠等人,这也就必然非杀掉杨贵妃不可了。所以说逼死杨贵妃的后台就是太子李亨。李亨在马嵬事变中掌握着军队大权,是李唐王朝的接班人,这也就注定杨贵妃不得不死了。
再说唐玄宗的处境。.上面说到在“安史之乱”之时,唐玄宗 是打算放权让太子李亨接班,也就是所谓的“内禅”。但是内禅的事为杨家兄弟姐妹所阻扰,所以这不但使太子李亨和杨家结下了不解的怨恨,而且也造成了唐玄宗父子之间的矛盾隔阂。皇权的继承,是王室极为重要的大事,继承出了问题,引起内斗血拼,甚至造成内乱而导致分裂。同样的,太子李亨对于未能如愿顺利继承皇位也是忧心忡忡,十万个不高兴,可谓骨鲠在喉。据史籍记载,当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出逃到马嵬驿,杨贵妃等人被杀后,唐玄宗留太子在后“宣谕百姓”,而太子应兵众之请,即带兵北上抗击安禄山叛军。太子在到达灵武时,在臣子们的劝进拥戴下,即皇帝位,史称唐肃宗,封唐玄宗为太上皇。是日,即将此事上奏太上皇唐玄宗。可见唐肃宗是未得到父皇唐玄宗的准许而自立为帝,将其父唐玄宗强推下位,强立太上皇的。从这件事可知唐玄宗父子之间是失睦的,怪不得唐玄宗后来回到皇宫后,先被安排在兴庆宫,后来又被转移到太极宫的甘露殿。这一-转移的考虑是唐肃宗和左右心腹担心兴庆宫临近大街,避忌唐玄宗和外界接触,担心他心怀复辟,所以将他迁居到甘露殿。所以也才有唐玄宗的“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孤独寂寞与荒凉冷寂的日子。原来他是被儿子唐肃宗所冷遇,形同软禁啊!唐玄宗此时的处境是与杨家、杨贵妃多少有关的啊。因此这些与唐肃宗的矛盾纠葛,就是杨贵妃回长安的阻碍与麻烦,就是所谓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尘雾”。明白了这一“尘雾”,我们也就能体悟到为何当使者来海外仙山请杨贵妃时,杨贵妃会惊喜得“揽衣推枕”,急着想出见使者,然而马上又“起徘徊”,顾虑重重了。她的“起徘徊”,她的“谢君王”,她的盼望回长安与唐玄宗相聚却又不敢回去,原因也即在于这“尘雾”上!现在摆在她面前的选择只能是“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了。
上一篇:安德烈·莫罗阿《论父母与子女》全文翻译
下一篇:道德的勇气(节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