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真实的《士兵之歌》
《士兵之歌》是一部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爱情战争类电影。这部影片以与时俱进的发展变革为大背景,以一批新兵从入伍到逐渐成长为合格士兵的过程为故事脉络,以造就新型智能化士兵为蓝本,讲述了一群普通基层官兵尤其是新兵的成长史和心灵史,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执导员、连长、班长、战士等一组组群像。
一个神情郁悒的母亲站在村口凝望着远处,但她并不等待任何人。她曾经等待过的唯一的儿子阿辽沙没有从战场上回来,他已被埋葬在异国他乡。
每年早春时节,外国人把鲜花献在他的坟前,他们称他为俄罗斯士兵、英雄。但对这位母亲来说,他就是她的小阿辽沙,她的儿子。从他出生到他离家前的一切,母亲全都知道。现在影片要表现的是他的一段连母亲也全然不知的经历:
这是卫国战争的严峻岁月。四辆德军坦克正在穷追因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未来得及撤退的通信兵阿辽沙。阿辽沙拼命地奔跑着,在惊恐的心理状态中,他感到乾坤倒转了,坦克和田野仿佛在上空,而蓝天却在脚下。
忽然,阿辽沙急中生智,抄起战友们扔下的反坦克枪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将军召见了阿辽沙,要为他请奖。阿辽沙请求将军不必给他授奖。他只希望准许他回家乡去探望一次母亲,替母亲修补一下漏雨的房顶。将军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六天假期:路途往返四天,在家呆两天。
阿辽沙踏上了归途。一个不相识的士兵巴甫洛夫托阿辽沙在枢纽站转车的时候到他家去一下,向他妻子报个平安,并把全班战友捐献给他的两块肥皂带给他妻子。阿辽沙受到启发,在火车站附近的市场上也为母亲买了一件礼物:一块黑纱头巾。
在站台上,阿辽沙遇见一位拄双拐的残废军人,便热情地帮助他提皮箱。残废军人要给妻子发电报,谎称因故不能去找她了,其实,他是不想成为妻子的累赘。
女电报员斥责他不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来说,即使回来一个失去了双腿的丈夫,也比没有人回来强!于是残废军人鼓起勇气回去见自己的妻子,他和阿辽沙一起上了火车。
火车到达保利索大站,阿辽沙看到残废军人的妻子到车站把丈夫接走,心中十分欣慰。阿辽沙要在这里换车,客车已经没有了,他非常焦急,准备爬上一列运送军用草料的货车。守卫货车的哨兵加夫里金不准他上车。他不得已给了这个哨兵一个肉罐头,终于得到了允许。
不料,在阿辽沙爬上的这节堆放草料的货车厢里还躲着一个姑娘。姑娘见到阿辽沙,吓得拉开车门,把自己的小包裹扔了出去,自己也要往下跳。这时火车在迅速奔驰,阿辽沙拦住了她。起先,她怕阿辽沙,对他很不友好。后来两个人相互作了自我介绍。姑娘叫舒拉,自称是去找未婚夫,他是一位飞机驾驶员,正在养伤。
车停了,阿辽沙下去打水。返回车厢时,见哨兵加夫里金正在威胁舒拉,要把她拉出车厢去。阿辽沙为此与加大里金争吵起来。加夫里金诬蔑阿辽沙和舒拉有见不得人的关系,阿辽沙打了哨兵一拳,把刚打来的一罐水也弄翻了。
哨兵见阿辽沙的背包里还有肉罐头,馋涎欲滴。阿辽沙给了他两个罐头,想让他答应不撵舒拉下车。正在这时,货车的负责人——中尉来了。他见哨兵拿士兵的东西,处分了他。中尉得知阿辽沙是击溃敌人坦克的英雄后,同意让他和舒拉搭乘这趟火车。
阿辽沙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请舒拉吃,他们聊天时谈到姑娘与小伙子之间会不会有纯真的友谊,舒拉似乎有话要对阿辽沙说,但阿辽沙真诚地劝她不要为未婚夫担忧,让她相信未婚夫的伤会好起来的,舒拉只好打岔说:“口渴极了,”把本来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再一次停车的时候,阿辽沙又下去打水,由于倾听战报广播忘了时间,回来时火车已开走了。他拦了一辆卡车追到下一站,哪知火车已离站,又没追上。阿辽沙垂头丧气地离开车站。忽听有人在喊阿辽沙,原来舒拉也下了火车,正在铁路天桥上等他。两人重逢,万分欣喜。
阿辽沙和舒拉一起去寻找托带肥皂的战士的家。可是那条街已被炸成瓦砾。他们在另一幢房子里找到了巴甫洛夫的妻子,发现她已背叛了在前线的丈夫与别人姘居。阿辽沙把肥皂给了住在小学校里的巴甫洛夫的父亲。为了安慰这位老人,阿辽沙向他编造了一段他路遇的陌生朋友的动人事迹。
告别了老人,阿辽沙又同舒拉一起登上一列军用列车。这是他们能呆在一起的最后一段旅程。舒拉到站了,两人话别时舒拉告诉阿辽沙她并没有未婚夫,也没有亲人,现在是到姑妈家去。她以这种含蓄的方式向小伙子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阿辽沙继续乘火车奔向目的地。敌机炸断了铁桥,列车也起了火。阿辽沙帮着从车厢里救人。他的时间已很紧迫,修桥需两小时,他不能再等,只得找了一个木筏过河。
阿辽沙随后又拦了一辆卡车驰往家里。到了家,不巧母亲又在地里。他急忙赶到地里,朝着母亲奔去,母亲也在往回飞跑。母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阿辽沙匆匆地把头巾给了母亲,和母亲说了三两句话,就要返回前线——他在路上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他的休假期已到尽头。临走时,他答应母亲一定回来。
然而阿辽沙再也没有回来……他本来可以成为工人、工程师、农艺家……但他却永远只是一个士兵,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士兵。
上一篇:反战杰作《全金属外壳》
下一篇:嘲讽世俗的《蓝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