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典章制度《礼记》
《礼记》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我国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那还是在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女青年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使其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正式成员的条件。
如果训练被认为合格,这位青年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氏族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当然,也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
在当时,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和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等等。
当时的学生,在开学的时候都要穿礼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师,用以表示敬师重道。然后老师让学生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使学生从懂得做官的道理开始。入学授课时,老师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箱取书,让学生对学业恭顺。学校有供体罚用的木棍,用来使学生有所畏惧,仪容举止有所收敛。
夏天大祭之前,天子不视察学校,可以让学生按自己志向从容学习。老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叮咛告诫,为的是使学生用心思考。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讲,不能提问,学习有先后次序,不能越级。
当时的学生,凡是想通过上学做官和做学问的,首先要立下远大的志向,然后先学会做人和做事,之后再去做官或做学者。
到了西周初期的时候,西周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周武王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去世后,他年幼儿子的周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周公旦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在当时,作为国君的随从,负有保护国君的责任,所以必须恪守的一个“忠”。
鲁国和宋国在乘丘交战时,鲁国的将士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将士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忽然受惊,将车翻倒,使鲁庄公从车上摔下来。这时,跟随鲁庄公车后面的副车上的人连忙递下绳子,把鲁庄公拉上了副车。
鲁庄公责怪卜国没护好驾:“卜国啊,你没有勇力呀!”
县贲父明知道鲁庄公摔倒地上并不是卜国没护好驾,而是因为车翻倒了,但为了忠于君主,却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县贲父和卜国两人遂自杀。
战争结束后,马夫在给鲁庄公驾车的马洗澡时发现有匹马的大腿内侧中了一只飞箭。大家这才明白之所以会翻车,是因为马受伤了,并不是县贲父没驾好车。
这时,鲁庄公自责地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可惜这两位将士这时都已经自杀了。
为将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共有100多卷的《仪礼》便是这样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上一篇:改革家商鞅写《商君书》
下一篇: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